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正>雷洛夫一生写了二百零五篇寓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作家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刻的民主思想。他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在作品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生的坎坷,诉说了普通人的疾苦,也嘲讽了专制统治者的凶残。由于他的寓言风格的独创性和描绘生活的真实性,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寓言创作的新高峰,所以别林斯基评论说:“雷洛夫创造了俄罗斯的寓言。”

  • 标签: 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 现实主义 民族特色 民主思想 作品
  • 简介: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Dillard)迄今已出版著述十余部,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西部小说等诸多方面.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迪拉德都在其中展示着她精妙的语言、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独到的思考与见地.作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迪拉德的散文集(PilgrimatTinkerCree后,又译)是堪与梭罗的相媲美的佳作,迪拉德也据此成为美国经典美文的代表之一.

  • 标签: 安妮·迪拉德汀 探寻安妮·迪拉德 汀溪
  • 简介:<正>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这情包括作者的感情和人物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不直接抒发,它饱含在字里行间,渗透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之中。人物的感情则是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多方面地、充分地予以表现。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

  • 标签: 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 显克微支 祖国 感情 短篇小说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罗森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
  • 简介:本文基于《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

  • 标签: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敞开者” “世界内在空间” 界限
  • 简介:<正>在论及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影响时,莫言将福克纳和马尔斯称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这无意中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新时期作家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时,不是应对单一流派或某一作家,而是全息式地摄取养份。这样,西方历时百余年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短短几年内被作家共时性分享了,并被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融了。把莫言作为个案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即能窥见这种共融性特质。莫言的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的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斯式的象征、隐喻。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莫言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与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的,莫言是做得较好的一位。

  • 标签: 福克纳 马尔克斯 西方现代主义 新时期文学 象征主义 《喧哗与骚动》
  • 简介:  曼布奖是英联邦及爱尔兰最负盛名的年度小说大奖,2005年度大奖竞争异常激烈.由伦敦大学约翰·萨瑟兰教授担任主席的评委会,从一百零九部参选作品中首轮选出十七部小说后,接着筛出六位作家进入决选名单.……

  • 标签: 小说大海 布克奖获奖 年度曼
  • 简介:E.L.多托罗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进军》问世不久就获得很多殊荣,被称为作者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传记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历史修撰风格,构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历史小说。

  • 标签: E.L.多克托罗 《进军》 元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 简介:艾丽斯·沃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她在书写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地球)命运的真切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其所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审视性别压迫与“自然歧视”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破坏自然与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质性;二是抵制西方父权社会里那种把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批判那种与性别歧视一样根深蒂固的“物种歧视主义”思想。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
  • 简介:艾丽斯·默多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标签: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塞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底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塞诺斯的哲学教育。

  • 标签: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 简介:2012年,南京大学文学院为庆祝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根据南京大学的校史编排了一部喜剧——《蒋公的面子》。该剧采用了时空的叙事方法,以前后相隔24个年头的两个时间以及两个不同的地点,来回忆、还原三个教授在24年前有没有去吃饭。在时空叙事的结构下,使得前后24年的两个时空形成了互文的关系,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的性格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剧本原本是在探讨面子和里子孰轻孰重,但是在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讨论面子、里子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作为文人或者作为一个人,如何坚守自我的问题。本文试从《蒋公的面子》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探析该话剧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叙事 情节 性格 主题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阿Q正传》借鉴了显氏小说《胜利者巴尔代》,作为阿Q形象的核心意义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与巴尔代的异质同构。虽是取法显氏的小说,而阿Q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文本对显氏文本的否定的互文性关系,显示出对显氏的借镜与超越。

  • 标签: 《阿Q正传》 《胜利者巴尔代克》 精神胜利法 异质同构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的盼望,蕴含着时代的潮流,融合着民族的文化。名字的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名所占的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的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 标签: 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 简介:<正>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在前期苏联文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们都属于历史纪事体小说,并且是这类小说的姣姣者。可是这两部巨著在叙事结构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在这里阿·托尔斯泰是“以极大的努力将小说许多方面的传统叙事移置到史诗的轨道”,那么肖洛霍夫则更显出其文体综合的才能,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荷马史诗《伊里昂纪》和俄国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所特有的那种历史“文献精神”(普希金语),又有司各特历史小说所开创的那种将“整体事件文学化”的风格;既有

  • 标签: 镶嵌画 作品 肖洛霍夫 叙事结构 艺术视角 司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