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诗歌》一诗是毕晓普61岁时的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或家族关系的诗歌。笔者通过潜文本发现《诗歌》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裂痕,进一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的重要诗篇。毕晓普用诗歌形式阐述其艺术美学观如下:1.诗歌再现画面层次和细节;2.诗歌高仿个人经验,但二者不可等同;3.打造诗歌形式的"布里斯托板"。这些为我们深入理解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诗歌 画面 仿真 “布里斯托板”
  • 简介:“令同人担惊受怕等于使自己提心吊胆!”——君特·安德斯“吃早饭了!”高特沙克太太大声喊,“吃早饭——!”这是5月14日早晨8点半,是一个星期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空气柔和得如同香槟酒,天空蓝得犹如花园平台周围的丁香花。“吃——早——饭!”高特沙克太太拖长了声音在喊,“还吃不吃早饭哪,要不然我一个人吃了!”仍然是没有一个人答应。老外婆7点钟就起床了,她正坐在收音机前收听米迦勒教堂里的礼拜仪式。儿子安迪和女儿卡璐妮娜当然还在床上。她丈夫瓦尔特嘛……哦,对,他在外面花园里干什么哪!他一动不动地站在草坪上,像尊石碑似的。莉洛·高特沙克走到通往平台的门口喊他:“进来吧,瓦尔特!早

  • 标签: 瓦尔特 水器 君特 安迪 米迦勒 科勒
  • 简介:虚空是当代美国女作家狄第恩一贯关注的焦点,其小说《顺其自然》揭示了处于后现代仿真语境中个人被黑洞吞没的空无状态。本文借用鲍德里亚关于内爆以及历史终结的相关理论,提出《顺其自然》利用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性,而小说在时空方面的挤压回应了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推论。小说最终揭示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主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幻像,永恒的虚空才是宿命的策略。

  • 标签: 琼·狄第恩 仿真 历史 主体 虚空
  • 简介:中国传统文艺理论"道"之喻引申意义表现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二者互相联系、影响,同样重要。动画《三个和尚》运动规律赋予影片艺术表现力,运动规律的实践意义在于娱乐观众、丰富动画艺术表现、提升表演叙事等。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对于古代中国文艺思想转化为今天的动漫艺术实践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动作 “道”和“器” 运动规律 动作设计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性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