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的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的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的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的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的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的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的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的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的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的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的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被席卷进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启蒙现代性的强势颠覆与规训下,个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也随之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当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敏锐地捕捉到了整体化现代性浪潮下的个体特异性与独立性问题,当代文学的两位重量级作家——贾平凹与阿来都通过各自的本土化叙事,对反规训的疯傻个体进行了关注,分别在各自的重要作品《秦腔》和《尘埃落定》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疯傻视角”入手,观察启蒙现代性的规训下个体所做出的颠覆与反抗的姿态与可能性。

  • 标签: 《秦腔》 《尘埃落定》 疯傻 规训 启蒙
  •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市场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价值观念的冲突也随处可见。在文艺思想领域,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思想潮流与观念变革,无不显示出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艺评论 社会转型期 演变 社会文化现象 全球一体化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从人类艺术的发展看,艺术作品总是钟情于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永恒内容之一,并鲜明地折射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戏剧中的女陛形象创造,经历了漫长的男权中心和近代激进的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崛起于新时期的黑龙江戏曲,又以突破以上两种局限的超性别目光,真实动人地展现了时代大潮中黑土地域的生命景观。

  • 标签: 女性形象 性别视角 黑龙江 戏曲 生命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资深作家方方和文坛新锐孙睿,以其观察现实矛盾的敏锐性,将笔触伸向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80后”新底层群体。两位新老作家以他们不同的视角和书写基调展现了“80后”新底层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他们的文本形成互补和映衬。通过代际视角研究,能更加充分地解读“80后”新底层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以及两住作家对时代、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从创作主体潜在的性别文化立场的差异切入,则更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二位新老作家对“80后”新底层题材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值得肯定。

  • 标签: “80后” 新底层群体 代际差异 性别立场
  • 简介: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
  • 简介:同中国现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史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史的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 标签: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 生态批评 生态视角 多元化
  • 简介:长期以来,对草明在1930--194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研究,不仅相当不够,而且也较多地放在了单一的“左翼”文学视角。当“左翼”思潮相对冷却之后,就感觉到了研究的困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恰切的研究角度。其实,如果从城市现代性的角度来认识草明,可以认为,草明的作品,包括其他“左翼”作家作品,也是一种城市叙述,尤其是对于城市产业工人生活、人格、意识形态的揭示,是自晚清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表现。

  • 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 城市产业 现代性 草明 左翼 叙述
  • 简介:"说部丛书"是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知名品牌之一,其中出版于1903—1908年的十集系列共计100种,呈现出东籍西文兼有,各种类型具备,文言白话作品并收的特点。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家大型民营书局,商务印书馆对于"说部丛书"收入作品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对"小说界革命"之后社会文化思潮和读者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文学场域变迁在小说出版领域的一种折射;作为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说部丛书"过程中的选择,又随着丛书的传播和读者接受,在丰富文学场域的同时对文学场域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文学场域 商务印书馆 近代小说 十集系列“说部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