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1.在经济危机袭击下希思政府下台提前了十六个月的英国大选,即将在二月二十八日举行了。这次大选,是在英国国内财政经济困难日益严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举行的,所以,英国有些报

  • 标签: 增加工资 人民群众 示威游行 四年 火车司机 一九
  • 简介:<正>二次大战后,殖民主义在东南亚各国的统治地位根本动摇了。这个地区的一系列国家相继宣告独立,民族主义者作为这些国家新的当权派,主宰着各国的命运。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广大华侨,刚刚与当地人民一起欢庆民族独立之后,很快地被当作“异已”民

  • 标签: 排华运动 二次大战 殖民主义 东南亚 民族主义者
  • 简介:关于半个多世纪前印度尼西亚"9·30运动"的真相,至今还有许多谜团未解。1965年,时任印度尼西亚战略后备司令部司令苏哈托,以"发动武装叛乱,阴谋夺取国家政权"等罪名,宣布取缔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逮捕并枪杀印尼共产党所有领导人,并残暴杀害印尼共产党员及其追随者,制造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苏哈托下台和去世后,印度尼西亚国内外的法律专家、人权组织和历史学者对这一事件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多已过世,相关的历史档案已被销毁,这一努力至今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2019年印尼总统大选在即,印度尼西亚一些右翼政党和伊斯兰教极端派势力制造"印尼共产党东山再起"等谣言,作为攻击佐科总统的手段。"9·30运动"与印尼共产党问题已成为右翼政党在2019年大选中的政治筹码。

  • 标签: 苏哈托 “9·30运动” 印尼共产党 真相 总统大选 佐科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出于推行本土化政策和掌控乌克兰政局的需要,布尔什维克党在乌实行了乌化政策。作为扩大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自治权利的重要举措,乌化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在乌克兰化运动期间,乌克兰共产党员和政府官员基本实现本土化,乌克兰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20年代后期,国外的反苏行动使斯大林非常担心与波兰接壤的乌克兰会成为西方国家分裂苏联的前沿地带,乌领导人卷入党内政治斗争以及乌民众对农业集体化的强烈反对使斯大林确信必须收回给予乌的各项自治权利,用高压手段来控制乌的政治局势。到30年代后期,斯大林完全取消了乌克兰化政策。

  • 标签: 乌克兰 苏联 语言 文化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约有十万人。分布在包括首都马尼拉以及除巴塔纳斯(Batanes)省以外的菲律宾全国各地。菲律宾华侨的39%聚居在首都马尼拉,如果包括马尼拉市郊的话则达45.4%。菲律宾华侨大部分经营零售贸易,进出口贸易,经营糖、椰、麻、烟和大米等农产品林产加工;也有少数华侨经营金融业(当铺、民信局、汇兑庄、银行等)。华侨同菲律宾人民一起为争取国家独立,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菲律宾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各地华侨一样,菲律宾华侨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标签: 首都马尼拉 零售贸易 进出口贸易 救国联合会 宗亲会 南侨回忆录
  • 简介:近期,尼日利亚东南部多地发生少数部族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其间打出要求建立“比夫拉国”的旗号,并伴有暴力事件发生,造成多人伤亡,其背后有尼日尔河三角洲解放运动(MovementfortheEmancipationoftheNigerDelta,MEND,简称尼解运)插手参与。该组织在多年沉寂后,再次浮出水面,引发国际社会瞩目。2005年尼解运成立以来,多次袭击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简称三角洲地区)的外国石油设施,甚至在首都阿布贾发动过汽车炸弹暴恐袭击,严重威胁到尼日利亚正常的石油生产、财政收入、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 标签: 三角洲地区 尼日尔河 尼日利亚 解放运动 演变 抗议活动
  • 简介: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主框架 框架转型 抗议周期
  • 简介:未来的展望烈火莫熄运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长时间的坚持表明马来西亚政治正在发生变化,那就是更具有跨种族的特点以及更加注重政治价值,而不是只注重回报。这些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新出现的政治规则的象征。在本地区内的其他地方相似经历的刺激下以及在不断增加的媒体的帮助下(最起码是在短时期中),这样的进程将会促使政治发生变化,无论这种影响是否在即将举行的选举结果中有所体现。用更理论化的眼光去注意这个事件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注意当前所呈现出来的变化,促使我们有很多的猜测,尽管我们只是试图去猜测,那就是未来选举结果的发展趋势,公民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政治文化的普及。

  • 标签: 马哈蒂尔 奥斯特 选择模型 人民阵线 人民行动党 选择行为
  • 简介:马来西亚糟糕的经济状况和不稳定的政治状况,促使政党和非政府组织去重新评估他们在塑造与响应公众要求和愿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执政党国民阵线(巫统)面临着来自在野党替代阵线的严峻挑战,更重要的是公正党、泛马回教党和民主行动党等政党抛弃前嫌联合起来发动烈火莫熄①运动。不仅仅是选举,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马来西亚多民族合作的先天状况,这其中包括政治规则是否已经改变从而促使全国性的利益去取代原来对民族团体的忠诚,是否各阶层以及各民族的马来人列出了理想的廉洁治理,更加清晰的经济目标以及其他一些目标。

  • 标签: 马来西亚 政治规则 运动 种族 非政府组织 民主行动党
  • 简介:北一辉是二战前日本民间法西斯运动的理论指导者,他的代表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纲》被称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圣经”。北一辉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与宋教仁、谭人凤等中国革命领导人相交莫逆,他所撰写的《支那革命外史》在二战后被誉为描绘日本人参与辛亥革命的最佳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北一辉的两部著作——《支那革命外史》和《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五四运动对北一辉有关亚洲国际战略构想的影响,以期揭示五四运动期间北一辉思想的变化在他的法西斯主义国家改造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北一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际战略
  • 简介: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和民族主义是两面重要的旗帜,伊斯兰教集团和民族主义集团是两股重要的领导力量,双方在抵抗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上目标一致,相互合作;但在领导权和立国理念上意见相左,互有冲突和争论。最终民族主义占上风,建立了以“潘查希拉”为基础的共和国。本文主要探讨印尼独立时期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重点在于双方的争论和结果。并分析其根源。

  • 标签: 伊斯兰教 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运动 印度尼西亚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的类型。一般认为,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群众运动受到民族和爱国主义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即:运动的本土性,符合居住地的现实考虑及需求等。本文通过分析典藏在星、马和台湾的档案,把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分为两个种类:一、倾向支持中国的社会运动,二、响应本土性课题而开展的社会运动,由此去探索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本土关怀。

  • 标签: 社会运动 英属马来亚华人 霹雳 梁燊南 本土关怀
  • 简介:当中日两国军队在济南发生的冲突在中国大陆重新燃起人们的抗日怒火时,抵制日货运动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迅速发生。在北方,抵制日货直到7月份才开始,在南方,广东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但广东政府由于害怕该运动会助长共产党的骚乱,因而不但不予以支持,而且还采取措施加以禁止:汕头中华商会主动采取了抵制行动,并希望能进行得不太过火。

  • 标签: 抗日 南洋华侨 汕头 侨民 中华 南方
  • 简介:在移居国外的少数民族中,南洋(东南亚)华侨的行为和举止最容易被人们过于简单地加以概括。人们总是指责华侨是“东方犹太人”、对其母国以及居住国的政治漠不关心、或采取骑墙观望态度。然而,这样指责南洋华侨缺乏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L.E.威廉姆斯教授出版了一份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他认为在荷印华侨,特别是在土生华人(Peranakans)当中,

  • 标签: 侨民 南洋华侨 民族主义 证据 华人 说服力
  • 简介:二战结束后英国重返东南亚,马来亚华人这一联系中英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群体开始逐渐引起英国的注意。槟城"分离运动"促使英国改变忽视马来亚华人的政策,在反思此前政策的同时,开始关注华人因素并制订对马来亚华人的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马来亚华人更加受到英国当局的重视。在此期间,马来亚自治道路进程、华人为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诸多努力、新中国成立对英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对马来亚华人政策的渐进式的改变。

  • 标签: 马来亚华人 槟城“分离运动” 马华公会 英国政府
  • 简介:长期以来,分离主义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事关一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分离运动不同的起因与分离运动内在的异质性、弱势性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异质性视为东南亚分离运动产生的逻辑起点。分离运动内在的弱势性又决定了其斗争进程的非对称性,由此弱势性成为理解分离运动发展路径与现实走向的重要起点。基于此,东南亚地区分离运动的主要发展路径分为“国内-国际”与“国内-国际-国内”两种。东南亚地区的分离运动之所以从“国内”开始,是因为分离运动首先是国内问题。此后,在持续的发展进程中,基于最终目标实现与否、是否愿意调整最终诉求等原因,东南亚地区分离运动的现实走向主要分为独立、自治与极端化3种。当然,分离主义的产生并非源自单一因素,其最终走向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需要学界长期的关注与研究。

  • 标签: 分离运动 东帝汶 印尼亚齐 泰南
  • 简介:前言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以下简称“救荒会”)在泰国开展的救济祖国运动为中心,考察泰国华人在二战后的1945年底至1948年中期如何开展有组织的救济祖国运动,国内外形势对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1948年 泰国华人 委员会 二战后 祖国 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