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有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讨论中出现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是无所不在的全球化,认为它既是贸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流动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竞争市场刺激了一个日益扩大的无边界世界里的增长、生产和生活标准(Ohmac1995)。由于诸经济体是通过国际劳动分工、产品周期和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而联结着,经济增长便成了既是竞争性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 标签: 总要素生产率 新加坡 经济体 资本 货币局 新古典主义
  • 简介:本文采用一种指数来衡量1961-2000年印度尼西亚作物与牲畜农业总要素生产(TFP)的提高.Tornqvist-Theil的产出、投入和总要素生产环比加权指数(chain-weightedindices)用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这些偏差可能产生于投入产出价格综合权数(aggregationweights)的相对变化.结果表明,农业总要素生产的提高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加快了,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则停滞不前.若不作出新的努力来提高农业生产,印度尼西亚关于利用农业增长来促进普遍的农村发展和进一步降低贫困的目标,就可能难以实现.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农业生产率 农村发展 劳动力 工资 产量
  • 简介:几十年来,泰国的贫困持续不断地降低.尽管这个时期的收入不均程度仍有所加重,但绝对贫困人口确实是减少了.贫困的降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密切相关,但贫富差距的扩大则不然.泰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它逐步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开放有关.本文还探讨了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来降低贫困的可能性,并认为这种措施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贫困.

  • 标签: 贫困率 经济增长 全球化 绝对贫困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贫富差距
  • 简介:30年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低成本经济基地发展为相对高成本地区。这一过程中,劳动生产的提高是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考察了在未来新加坡经济中以下方面的重要性:(1)提高国民教育程度;(2)通过技能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3)提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新加坡在亚太地区推行区域化政策的同时,又采取多种战略以使本国成为跨国公司营业总部。进入下一世纪,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成为机关、学校、商行的运作方式。

  • 标签: 新加坡 技术升级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 服务部门 信息技术
  • 简介:近五年来,中印边界地区领土争端问题既有缓和,也有紧张的局面.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不惹事,也不怕事”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理论.中印双方通过高层互访、经济合作、外交和谈、军事沟通、民间交流等形式深化了中印边界地区领土争端问题的危机控机制.中国政府在应对“帐篷对峙”、“藏南演说”、“中国入侵论”等危机事件中较好地控了中印边界地区领土争端危机,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 标签: 中国 印度 领土争端 危机管控 实践
  • 简介:机制外霸权的规则执行会引发潜在的冲突,而美国航行自由项目的军事行动宣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不引发冲突,行动层面的自约束是降低冲突爆发可能的主要因素。沉没成本与文化内化使得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宣示形成了长期化的自维持,而常态化与长期化的航行自由项目可能为美国带来议程设置权,这一情形既有可能继续约束冲突的发生.也会侵蚀沿岸国的权益。

  • 标签: 机制外霸权 航行自由 危机冲突管控 中美关系 行动互信
  • 简介:应韩围困家经营战略研究院(简称“韩战研”)、日本青年会议所(简称“日本JC”)日中友好之会和菲律宾青年政治家理事会(简称“菲青会”)的邀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倪健率领协会工作组一行三人于2月19日至3月1H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工作访问。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工作组 秘书长 出访 经营战略 青年会
  • 简介: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美国本不属于该区域争端国,但作为域外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由最初的“消极中立”、“积极中立”到如今的“积极干预”,由“离岸制衡”逐渐向“危机控”过渡,参与力度明显增强。但鉴于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客观存在及中美在相关领域合作的需要,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较为克制,现阶段美国的南海政策已发生变化,其走向将会成为今后中美南海战略博弈的重点。

  • 标签: 离岸制衡 危机管控 美国 南海 外交政策
  • 简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更迭,尤其是权力转移,常常与(军事)冲突相伴.权力转移理论对此现象做出了分析,却没有提出解决之道.因此可以在大国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新的非正式多边安全治理机制,以缓和目前全球权力更迭出现的紧张局势.19世纪的欧洲协调机制,以共同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通过建立合作框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避免了大国之间的战争.文章以现代大国协调机制为框架,探索控未来权力更迭的可行性,并借此为权力转移理论补充了两点新内容:衰落霸权国对未来秩序的(不)满意情绪的重要性;以更广泛的大国多边合作框架,取代权力转移理论传统的双边“决斗”情势.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机制化的权力转移控。

  • 标签: 权力转移 权力更迭 大国协调 多边主义 国际秩序 国际机制
  • 简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界对气候变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与这种认知形成、加深相伴随的是,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逐渐开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其战略规划与日常实践.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安全政策中的气候因素不仅没有淡化或终结,相反,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强化的迹象.但是,这种强化趋势却出现了新的变化,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突显出来:第一,军方对气候变化的侧重点从长期威胁转向近期威胁、从间接威胁转向直接威胁、从全球性灾难转向特定灾害.第二,军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从减排和适应并重转向侧重适应.支撑上述变化的不仅是基于现实的安全利益考量,也是美国决策者内部的矛盾及调和使然.未来,预计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进程仍将持续,但是,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是否会产生“外溢效应”,进而向上传递到联邦政府决策,仍旧取决于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博弈.

  • 标签: 气候安全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美国军方 特朗普政府
  • 简介:关于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最乐观的估计'是比原计划的百分之五点五'下降百分之二或三'。(摘自:英国《经济学家》关于法国政局的调查报告)外电报道,据法国财政部预计,今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百分之四点七,明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二;工业资本投资将增长百分之六点九,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一,个人消费预料今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五,明年增长减至百分之三点五。(《国际贸易消息》1974年11月7日,第291期,第2版)

  • 标签: 工业部门 汽车工业 国内生产总值 外电报道 资本投资 《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