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路易·艾黎(简称艾黎),新西兰人,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一个农村家庭,1927年4月21日到达上海。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身体力行倡导工业合作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战前,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日本的入侵,集中沿海的很多工业毁于战火。

  • 标签: 路易·艾黎 工业合作社 工合运动 山丹培黎学校 合作运动 新西兰
  • 简介: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1927年4月,即将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年12月27日,享年90岁高龄的艾黎在北京溘然长逝。

  • 标签: 新西兰 中国革命和建设 书写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国情 中国抗日战争
  • 简介:"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埃德加·斯诺(美籍)等倡导下,国内爱国人士宋庆龄、胡愈之、沙千里、陈翰笙、王炳南、吴去非、卢广绵等响应支持下组织创办的。对于创办"工合"的目的,艾黎明确地说:"是在中国城镇和农村,建立一条抗战时期的经济阵线,使受战争祸害影响从沦陷区转移来后方的农民和工人,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

  • 标签: 艾黎 合作协会 福建长汀 中国工业 埃德加·斯诺 中国城镇
  • 简介:路易·艾黎与马海德,这两个外国人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严格地说,他们是外国血统的中国人,他们俩半个多世纪结下的友情已超出了血缘的关系。他们为旧中国的灭亡尽了一臂之力;又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上海相识1934年,上海。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与来自美国的乔治·海德姆(马海德的原名)相识了。当时,艾黎37岁,公开身份是上海公共租界督察,他在上海已呆了5年,熟知各方面的情况,并有各界的中国朋友。

  • 标签: 艾黎 中国朋友 公共租界 纸灯笼 伤痕累累 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