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20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的100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潮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灾害防范措施。

  • 标签: 天津 风暴潮 增水 统计分析 成因分析
  • 简介:这篇评论文章在大气、海洋的研究与进化的全面历史的评论和各种各样的密度表面的申请开始。Thebackground为中立密度想法的出生提供一个基础。注意从海水的状态的方程的非线性对中立密度表面概念的发展被给予。中立密度表面的定义和性质是当摆平的快活频率N~2是零时,从海水和快活频率的状态的方程发展了详细被描述,稳定性的一个中立状态。以便把中立密度表面用于中间的水团分析,这评论也详细描述它的实际海洋学的应用程序。印射的技术第一次集中于定期在这评论使用gridded数据。一根脊梁和肋骨框架怎么被设计从在世界的海洋扔并且首先印射全球中立表面的一本参考书充实,被考察。几印射的中立密度表面为每世界海洋表现为例子。Thewater团性质在每海洋被分析在中间深度。中立密度表面的特征与潜在的密度表面的那些相比。

  • 标签: 海水 浮性 麦克道尔 深度
  • 简介:对19986南海北部20天的海流和温度定点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海域内潮的特征及其能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内潮的主要成分为O1,K1,M2与S2分量,其中全日内潮(O1与K1)的能量占主要部分。在观测期间,此四个分量的海流失量均为顺时针旋转,其潮流椭圆半长轴的最大值超过14cm/s。海水温度的变化显示出内潮存在准日周期振动,平均垂向振幅达到50m。观测到的内潮携带高能量且其活动存在不连续性,在观测范围内,全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kJ/m^2及3.5kJ/m^2,半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1kJ/m^2及1.5kJ/m^2。

  • 标签: 内潮 定点观测 南海北部 能量
  • 简介:本文于20031到200512对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表层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在〈2~540个/100mL之间,3中月平均高值出现在8到10,低值出现在1到4,且年平均值呈逐年递增。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湾内海水中FCB的月平均值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另外通过多点采样结果比较,发现罗源湾表层海水中FCB的空间分布呈现为:湾内腹海区〉湾中间海区〉湾口海区。通过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本次的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从2003到2005罗源湾海区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达标率分别为100%,98.0%和97.9%,表明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的FCB污染相对较轻。

  • 标签: 罗源湾 粪大肠菌群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 简介: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1995,2005和2015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到2015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 标签: 土地利用 开发强度 时空变化 象山港海岸带
  • 简介:利用NCEP/NCAR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2010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振荡特征及其与西南李区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10东亚冬季风在月内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7天左右、12天左右以及30天左右为主要振荡周期的低频振荡。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且在准2周尺度比准1周尺度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更明显。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尺度上东亚冬季风正、负位相时,无论是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东亚冬季风正位相时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科季低温,而负位相时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西南地区低温。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月内时间尺度 西南地区 冬季气温 低频振荡
  • 简介:美国联邦法院在《1990油污法》通过后的近三十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重要问题作出判决。该法适用于与可航水域实际相邻的非可航区域或湿地发生的溢油。在两船发生碰撞导致一船漏油的情况下,如果责任方主张由碰撞他船承担责任,则必须证明碰撞完全由于他船过错导致,并且与碰撞他船之间没有合同关系。溢油船舶一方作为责任人仍需负责清污,并且有权基于分摊或代位向他船索赔清污费用。美国法院就依据《油污法》索赔的步骤和材料提交作出裁决。此外,美国法院在重大油污事故案件中,依据普通海商法支持惩罚性损害赔偿。美国油污法司法实践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1990年油污法》 船舶油污 损害赔偿 第三人
  • 简介: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一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际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则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 标签: 风暴轴 海冰 SVD分析 鄂霍次克海
  • 简介:根据20045-11我国鱿钓船在北太甲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lneexplorer4.0软件作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7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两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适宜表温分别为:512℃~14℃;615℃~16℃;714。C~16℃;818℃~19℃;916℃~17℃;1015℃~16℃;1112℃~13℃。K-S检验表明,卜述表温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

  • 标签: 柔鱼 北太平洋 产量分布 表温 K-S检验
  • 简介:利用60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代是高峰期,70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代总体较强,后25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 标签: 西北太平洋台风 频数 路径 强度 年代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