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9 个结果
  • 简介:<正>缩气(implosive)有的国内外语言学著作称为先喉塞音(pre-glottalized)。上海南汇方言老派系的缩气有三个,除了有双唇缩气?b,舌尖缩气?d外,还有舌面中缩气??,这在汉语方言里是非常独特的。由于??在汉语方言里属首次发现,所以本文的重点是讨论??。一、发音机制及特点对于中国境内的缩气?b、?d的发音机制及特点已有一些学者论述过(赵元任1935,李方桂1943,1977,A·G·奥德里古尔1959,游汝杰1984,陈波1986),本文再作如下的补充。南汇方言编气?b、?d、??由非肺部气流及肺部气流两方面构成。发音时,喉门略

  • 标签: 吴方言 声母 汉语方言 上海南汇 布依语 首次发现
  • 简介: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利用词汇的重复达到声音和谐的特点。这些叠词顺口入耳,易懂易记,生动有力,成为一种极赋生命力的汉语修辞手法。如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为连叠,而糊里糊涂,自作自受体现为单叠,它们不仅强化了语意,而且增加了语言的音韵感染力。尽管叠词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意译,换词等手

  • 标签: 叠音词 汉语 修辞手法 音韵特点 译文 翻译方法
  • 简介:古藏语有m-、fi-两个鼻冠可以和不同的塞音、塞擦音组合成不同类型的鼻冠声母,发展到现代藏语方言,鼻冠声母的分布、演变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其来源也比较复杂。根据我们的考察,藏语鼻冠声母根据基本辅音的清、浊不同来源不同,基本辅音为浊音的鼻冠声母来自不同前置辅音的“整化”或鼻音,而基本辅音为清音的鼻冠声母一部分是从其他前置辅音的“整化”来的,还有一部分从前一类鼻冠声母分化出来的,单纯的鼻音同时也能演变为鼻冠声母。

  • 标签: 藏语 鼻冠音 方言分布 特点 历史来源
  • 简介:说所以较为流行,原因之一是它常被人同其他一些未经证实但却为部分人信奉的说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理论联盟"。初步探讨这个"联盟"中的主要理论增字构词法之说、语音造词法之说和语词羡余成分说问题,发现持论者为它们搜寻的理论依据靠不住,说明它们还不具备做理论依据的条件,所以都不能证明衍说。

  • 标签: 衍音说 增字构词法 语音造词法 羡余成分
  • 简介:系统地考察江有诰的叶,不仅对重新认识叶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评价江氏古音学的成就。王力等先生认为江氏的叶和朱熹的叶无异,是乱改字音。文章统计了江氏《诗经韵读》中全部的叶,共有58处。通过全面考察这些叶,发现江氏的叶并不是乱改字音。他的叶音标准是他确定的古音,他的叶本意是多音定一

  • 标签: 江有诰 《诗经韵读》 叶音 多音定一音
  • 简介:摘要玛丽玛萨人是居住在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汝柯、格花等村的一个族群,人口不足3000人,是维西独有且鲜为人知的一个族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中,玛丽玛萨人由于语言上与纳西族东部方言较为接近而被划分为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一支。本文选取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汝柯村为调查点,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收集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发音人所发的不同部位的鼻冠词汇,分析老中青三代不同年龄段的相关词汇的发音,验证鼻冠是否逐步变成同部位鼻音或浊塞音/塞擦音。

  • 标签: 玛丽马萨话 鼻冠音 语言接触
  • 简介:《李氏鉴》第六卷《字母五声图》是供学童练习的音节总表,记录了时及南北方音。通过考查发现,《字母五声图》不仅兼列南北方音而且反映时又联系古音,其中最主要的系是时而不是南北方音,李氏所记时即清代嘉庆年间的官话音。

  • 标签: 《李氏音鉴》 《字母五声图》 时音 南北方音
  • 简介: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分析《切韵》系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复杂对应现象,观察《切韵》系声韵调格局与现代汉语方言的明显差异以及《切韵》的小韵数量成倍高于现代汉语方言音节平均数等现象,再根据“均变性原则”,从而质疑《切韵》系的单一性,肯定其系具有异质程度较高的综合性质的设想。

  • 标签: 切韵 语音系统 汉语方言 均变性原则 综合性质
  • 简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善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体系,促进普通话推广工作,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决定组建新一届普通话审委员会,并启动新时期普通话审工作。审委员会由来自语言学、教育学、普通话研究以及播音主持、科技名词、地名、民族语言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担任特邀顾问,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曹先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江蓝生、

  • 标签: 普通话推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委员会 审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文字工作
  • 简介:关于满文外字,《满汉字清文启蒙》只列有其独立形及词尾形。现已出版的诸满文教材、辞书中,其词头、词中形式多为在下牙上接出长牙,从而书作、,甚至将其独立形与词尾形也书作、。从发生学角度看,其辅音当来源于,参照、而书为、乃顺理成章之举。《五体清文鉴》中藏文、维吾尔文的满文切音、对拼写及满文诸佛经刻本,乃至御制碑文、殿本刻书等文献中之外族人地名、满人汉名连写,以及清代民间满语文学习范本《抄本初学满文指蒙歌》中,即分别书作、,而、写法从未一见。作为御制大型辞书,《五体清文鉴》满文注音拼写规范之权威性不容置疑;作为成熟的字母系统,其相应位形应当具有规范性。因此,有必要为满文不之词头、词中形式正形,确立、的书写规范。

  • 标签: 满文外音字■ 形态学 词头形 词中形 正形
  • 简介:摘要宜兴市位于太湖西岸,宜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使用人口大约有一百多万。宜兴话内部有差异。本文从两组易读错的字恬和莲,李和二,来分析这两组字的异同,以及在用方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读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宜兴话声母浊音
  • 简介:文章对《诂训柳先生文集》中的注材料进行了考察,探讨了韩醇释的依据,注反切的来源与性质,揭示了注材料所反映的宋代语音变化特点、方言现象以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相关语言现象,认为宋人注材料对宋代语音研究和方言史的研究均具有很高价值。

  • 标签: 音释 宋代语音 四川方言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反、二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二为四声互用。从二反、二与叶二反、二的对比来看,二反、二并非漏注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反、二与叶二反、二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ai读ai的常用字有:哎哀埃挨唉埃欺嗳。哎,惊讶或不满意,或提醒。哀,悲伤。埃,尘土。唉,应答或叹息。埃,年老妇女。欺,应答或叹息。它们的同义在哪?哎,字音象声,象人惊呀或不满口中发出的声音。哎,你怎么忘了我对你的好呢?

  • 标签: 同义 识字法 常用字 AI 应答 字音
  • 简介:内容摘要兰州话中存在着许多叠字的语言现象,其中尤其以形容词重叠式、名词重叠式和副词重叠式居多,它与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形式在结构、意义和感情色彩多有不同之处。兰州方言里还存在许多普通话里没有的重叠形式。本文大量搜集了兰州方言形容词、名词常出现的叠字现象,通过分类举例的形式解释和说明其结构,并通过列举句子,将其放在真实的语境中,直观展示出它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最后,将兰州方言中的叠字词现象与普通话中的叠字现象做对比,展现两者的相同之处和兰州方言中叠字词现象的独特的一面。

  • 标签: 兰州方言 叠字 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