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样地 荒漠化治理 植物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防沙治沙对策 群落
  • 简介:石漠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石漠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的开采,实行产业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石漠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石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转移的趋势,石漠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石漠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福建长汀水蚀荒漠山地,釆用栽植类芦、斑茅的办法,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的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建群种的植被群落。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栽植类芦 植被演替
  • 简介:石漠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石漠典型地区陆良县板桥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区石漠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并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石漠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现状 成因 治理措施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以植物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w、Simpson指数SD、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生物量变动系数为指标,从空间和时间2个尺度上分析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的植物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从α-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退耕还林措施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较高,人工封育各指数年际间波动较小;从β-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大,且各年间波动较小,群落最稳定,退耕还林地次之;从功能指标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的各年生物量值最高,退耕还林措施下的生物量波动最小。

  • 标签: 荒漠化治理措施 植物 群落稳定性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 简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嫩江沙地的中心,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研究嫩江沙地的荒漠程度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研究区选取63个样地实地调查荒漠程度,同时获取研究区的ETM+遥感影像,对荒漠主要评价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裸沙占地百分比进行遥感定量反演,地表结皮和土壤质地采用定性的方法结合目视解译进行提取。在现有荒漠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程度分布图。利用63个实测样地数据评价遥感信息模型的精度,被正确评价的样点数为57个,遥感信息模型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荒漠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精度达到90.5%。

  • 标签: 荒漠化评价 遥感定量反演 遥感信息模型
  • 简介:在联合国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价中,干旱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荒漠是其主要内容.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价基础上,分别介绍如何正确理解荒漠、荒漠化成因、荒漠影响范围、荒漠对生态系统及其人类社会影响、荒漠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关系、未来不同发展途径对荒漠影响以及如何防治荒漠等问题.

  • 标签: 荒漠化 生态系统评价 全球变化 联合国
  • 简介:2012年12月2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编王礼先教授作了"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的报告。

  • 标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编委会 创刊 三亚 海南 第四届理事会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的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的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石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的石漠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的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的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的石漠土地具有明确的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石漠土地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快速城镇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