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均参与其发病过程,但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环境因素中,感染与银屑病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观察到,抗生治疗可以改善银屑病,常用的有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利福平、甲砜霉素等。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抗生除抗菌作用外,其免疫抑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银屑病也具有一定作用。但皮肤、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与银屑病也有着密切联系,抗生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因此关于银屑病治疗中的抗生使用问题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阐明其合理适应症、具体机制及标准治疗方案。

  • 标签: 银屑病 抗生素 感染 微生物菌群
  • 简介:IL-37是白介素1家族新发现的成员,可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在固有免疫阶段及适应性免疫阶段均被证实发挥重的抗炎作用。目前认为与多种内毒素血症、缺血性损害、肝炎等疾病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其抗炎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IL一37的分类、分布、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与疾病关系、表达调控等作一综述。

  • 标签: IL-37 抗炎因子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作者报道1例7岁男孩面部有血管瘤、胸骨局部凹陷、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及脑动脉发育不良引起急性梗塞。这些临床特征被总称为胸骨畸形/血管发育不良综合征或PHACES综合征。在5岁时,患儿右臂、右手和背部沿Blaschko线出现线状色素减退,发病前无炎症史,皮损持续不变。之前报道的此综合征不伴发上述色素改变。

  • 标签: 发育不良综合征 胸骨畸形 色素减退 血管瘤 线状 BLASCHKO线
  • 简介:简要介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婴幼儿血管肿瘤、Kaposi样血管内皮瘤伴/不伴Kasabach-Merritt现象、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等常见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在我国的诊疗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特色治疗技术和现代治疗方法的发展。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诊断 治疗 历史变迁 现状
  • 简介:婴幼儿唇部血管瘤较多见,由于其病灶明显,常给患儿父母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血管瘤有随时间推移而自愈的倾向,所以传统上往往采取“观望和等待”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以该方法处理,局部畸形会在血管瘤消退前长期存在,且有可能在消退后又遗留畸形。

  • 标签: 唇部血管瘤 治疗指南 外科 早期 心理负担 患儿父母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D治疗儿童湿疹、调节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外搽0.1%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D制剂(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患儿血清25-(OH)D3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儿血清25-(OH)D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明显改善(P值均〉0.05),而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CD3^+、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口服维生D制剂治疗儿童湿疹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维生素D 儿童湿疹 免疫功能
  • 简介:结合1例被误诊7年的胰高血糖瘤综合征患者病例介绍,并分析胰高血糖瘤罕见临床表现,该病极易误诊。但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定表现的皮损和明显异常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根据可疑皮损,再结合糖尿病史(或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临床表现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检查血胰高糖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 标签: 胰高血糖素瘤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近年来四环类药物治疗皮肤病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证明四环类药物对寻常痤疮、大疱性类天疱疮、酒渣鼻、坏疽性脓皮病、色素性痒疹、白色海绵状痣等常见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四环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以期为一些皮肤病的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 标签: 四环素类药物 皮肤病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临床应用
  • 简介:脉管性疾病包括脉管畸形和血管瘤,表现为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畸形的鲜红斑痣是最常见的脉管畸形,其次还有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脉冲染料激光是鲜红斑痣治疗的金标准,长脉宽l064nmNd:YAG激光也是很多血管瘤治疗的选择。文中就脉管性疾病激光治疗的原理、疗效、不良反应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皮肤科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标签: 脉管畸形 血管瘤 激光 治疗 进展
  • 简介:报告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Ⅲa型1例。患者男,70岁。躯干部大片色素性皮疹70年。皮肤科专科查体:后腰背部右侧大片暗红色斑片,边缘逐渐移行为正常皮肤,压之褪色,部分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符合鲜红斑痣表现;胸腹部、右后背上方和腰部后正中线左下侧可见淡褐色斑片,境界清楚,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点,符合斑痣表现。本病一般不需治疗,鲜红斑痣和斑痣可采用红宝石或Q开关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 标签: 斑痣性 错构瘤 色素血管性
  • 简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泛发者罕见;肝、肾均有多发血管瘤者临床少见,我院2009年7月诊治1例晚发、泛发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合并肝、肾多发血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肝多发血管瘤 肾多发血管瘤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遗传相关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维生D及其类似物通过与其细胞核受体即维生D受体结合调控靶基因转录,不仅能够调节钙、磷代谢,还能够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抑制角质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化从而有效地治疗银屑病。近30年来维生D及其类似物在银屑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从系统补充维生D对银屑病有效的偶然发现到目前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现在市场上主要有卡泊三醇、骨化三醇、他卡西醇、马沙骨化醇等品种,并具备软膏、霜剂、凝胶、泡沫剂等多种剂型,和激素等外用药物、光疗、生物制剂、中药等系统治疗联合,提高了银屑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银屑病 维生素D 外用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右前臂红斑、结节伴轻度瘙痒1年余”于2017年2月就诊我科。患者职业为海洋水族馆售后维护人员。体格检查:内科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查体:右前臂可见多个花生米至蚕豆大小的暗红色皮下结节和斑块,近腕关节处相互融合,其余部分呈孤立结节,皮疹压痛明显。无波动感,皮温不高,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右前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伴海绵样水肿,真皮全层可见混合炎细胞,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见图3。PAS、氯胺银、抗酸染色均为阴性,见图4。临床诊断:游泳池肉芽肿。

  • 标签: 游泳池肉芽肿 海鱼分枝杆菌 盐酸米诺环素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目的探讨干扰-γ(interferon,IFN-γ)在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磁珠分选纯化20例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骨髓造血干细胞,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IFN-γ的mRN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FN-γ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前者明显高表达,为后者的20.53倍(P〈0.001);而IFN-γ的mRNA水平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014,P=0.631)。结论造血干细胞中IFN-γ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 标签: 银屑病 骨髓造血干细胞 干扰素-Γ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所有患儿均做好给药前的安全性评估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服药剂量及方法适当,用药期间均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观察治疗效果,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21例患儿均在服药48~72h后瘤体颜色变浅,体积不同程度缩小,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并发症。结论:治疗前详细的护理评估和健康宣教,正确的配药和给药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对症护理和监护,能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