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复杂骨折患者接受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关节松动术的治疗情况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选取了下肢复杂骨折患者开展分析研究,将患者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联合关节松动术的康复治疗,对两组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了1至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的愈合时间平均是(11.5±3.5)周,对照组是(17.4±4.2)周,两组的愈合时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优良率是92.2%,对照组是82.4%,两组的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是(P<0.05)。结论下肢复杂骨折患者接受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患者的愈合速度快,恢复较好,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复杂骨折 闭合复位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 关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X2=11.715、P=0.00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X2=6.673、P=0.01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耐受情况上,研究组患者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609、P=0.00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典型性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对主观性BPPV患者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耐受性,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 标签: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早期 手法复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肘前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近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1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接受肘前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观察1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肘关节活动度(屈曲度、伸张度)。结果经肘前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1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38.41±4.34)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87±0.74)周,术后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无脱落病例。1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且患外侧肘关节伸展度、屈曲度与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肘前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具有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肘前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根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跟骨关节内位移骨折患者40例,采用切开复位跟骨板内固定治疗,与以往所有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病例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切开复位根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治疗效果优者22人,良者15人,治疗的优良率为92.5%。结论跟骨关节内位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根骨板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优良率明显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根骨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位移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4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取手法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23例采取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合㡯固定效果以及恢复表现。结果对比两组合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优良率为100%(23/23),对照组优良率为77.2%(17/22)。观察组恢复效果更优,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取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效果更佳可靠,且操作简便,对患者的创伤刺激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克氏针固定 手法复位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患者9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短,手术费用比对照组低。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运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出60例,根据患者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的相关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接近,但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方面具有优势,能够确保患者更早康复。

  • 标签: 经皮微创 椎弓根钉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行手法复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4±1.0)min,手术用时为(10.4±3.8)min,苏醒用时为(3.5±1.5)min,离院用时为(20.3±4.2)d;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用时为(1.3±0.6)min,手术用时为(4.1±2.7)min,苏醒用时为(1.2±1.1)min,离院用时为(13.1±2.6)d;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手术用时、苏醒用时以及离院用时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血氧饱和度(SpO2)为(99.2±0.6)%,麻醉后为(92.3±1.1)%,实验组患者麻醉前的SpO2为(99.4±0.4)%,麻醉后为(92.5±0.7)%,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p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7例(68.0%);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明显体动1例(4.0%);实验组患者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74例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实验组37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3%VS83.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患者术后骨质恢复,安全性高。

  • 标签: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对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平均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施不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s角分别为(95.13±9.43)%、(96.43±10.52)%、(5.03±1.06)°,均优于对照组(75.82±6.25)%、(78.16±6.14)%、(7.10±2.51)°(P<0.05);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为E级的患者有54.17%,对照组为25.00%(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值得推广。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路手术内固定 胸腰段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31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接收并行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另31例作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A组治疗后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优良率均优于B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治疗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高龄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及VAS、WA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VAS及W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均可有效治疗高龄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可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恢复正常行走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经济状况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人工股骨头置换 高龄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效果及对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50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分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效果及肘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具有借鉴价值。

  • 标签: 分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肱骨干粉碎性骨折 治疗效果 肘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发生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够使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鉴于临床应用。

  • 标签: 残余头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对下肢复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7月~2017年8月100例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采用AO钢板固定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中38例愈合优秀,8例愈合良好,4例愈合较差,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中19例愈合优秀,20例愈合良好,11例愈合较差,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中则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这类疾病时,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外科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改进。

  • 标签: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 下肢复杂性骨折 骨折愈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对下肢复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0例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采用AO钢板固定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中38例愈合优秀,8例愈合良好,4例愈合较差,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中19例愈合优秀,20例愈合良好,11例愈合较差,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中则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这类疾病时,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外科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改进。

  • 标签: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 下肢复杂性骨折 骨折愈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76.2%),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且Cobb’s角小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中医 辨证用药治疗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