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患者住院期间的探视干预方法,探视时机,探视作用和探视需要。方法选择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患者不宜探视,缓解期应争取家属适当探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结论掌握适当的探视时机,是促进精神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环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探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3月本院住院部男一病区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二病区暂未开展。通过男一病区与男二病区半年内出院患者满意度的对比,了解是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强化和改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科 优质护理服务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为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工作,以SF-36计分表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结论初步建立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药学服务模式,该模式可通过药学宣传、用药咨询、完善患者药历资料、用药过程监测,提高社区精神病患者在精神药品使用依从性和总体健康上情况好转,同时培养了药学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院今后长期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社区精神卫生 药学服务模式 SF-36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精神病患者住院健康教育新思维。方法在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开展新的健康教育模式。结果与结论对住院的长期住院患者采用新模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 标签: 慢性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新模式
  • 简介:摘要护患沟通贯穿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神科患者由于思维、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导致护患沟通存在很大的困难。如何做到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护理人员必须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有效沟通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的结果呢。本文对影响精神科护患有效沟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 标签: 精神科 护患有效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托养在精神病人康复期的运用体会。方法对康复期患者实施各种护理和引导的措施。结果经过系统而反复康复护理和训练后,患者病情有明显的好转,并能做到按时的起床,主动洗漱,自觉服药和参加公益活动等。结论通过住院托养能加快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和恢复了病人正常的社会功能,使病人逐渐地、较自然地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去,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

  • 标签: 精神病人 康复 托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的客观现实,教师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实习生的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充分理解医学敬业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爱伤观念,施以人文关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 标签: 泌尿外科实习生敬业精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潜在或存在护理安全问题的125例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护理安全问题为跌倒、自杀、冲动伤人、走失、噎食、拒服药、药物副反应和自理缺陷。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建立护理安全评估制度和护士床边工作责任制,可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老年精神障碍 安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慢性精神病患者肝胆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本院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470例,采用开立SSI—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病人空腹、禁食、禁水、取仰卧位,常规扫查肝、胆、脾、双肾测量并记录。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病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6.80%,其中脂肪肝的发生率为22.13%,占整个阳性率的60.11%,胆结石的发生率为7.66%,占整个阳性率的20.81%。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查并及时防治。

  • 标签: 肝胆超声检查 慢性精神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凶杀案的案例特点。方法对118例凶杀案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医学、法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病人作案有其普遍性,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有文化低、人口流动性大特点,作案随意性强,以亲人为作案对象多见,手段凶残,再作案机率高。申请司法鉴定主体呈多样化。结论精神病人的救治、监管应制度化,加大社会支持,以减少类似案件发生。精神病司法鉴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对司法鉴定工作的研究,完善司法鉴定工作体系。

  • 标签: 精神病人 凶杀案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医学 法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对30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低者居多;内向者多于外向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合并较多躯体疾病。结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在临床表现观察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有效护理,适时健康教育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 标签: 酒精中毒 精神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保证精神科护理工作安全,降低护理纠纷。方法在精神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住院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期应用不同的告知程序。结果在精神科护理中通过制度,合理地应用告知程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又使护士提高了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结论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履行告知程序,尊重患者知情权可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 标签: 精神科护理 告知程序 知情同意权 护患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制定提高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护理的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的精神状态统计分析,从中找出诱发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并给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临床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精神障碍均得以痊愈。结论针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有效护理,能够促进术后精神障碍的恢复。

  • 标签: 骨科 老年患者 精神障碍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科住院病人死亡的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死亡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精神科住院病人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死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引起死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到早期发现,积极抢救,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的发生率。

  • 标签: 精神科住院病人 死亡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精神病患者因认知障碍、文化程度低,护士自身存在的因素以及应用存在的问题,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质量不是很高。几年来,我院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质量的考评,从精神病患者及护理人员的因素及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精神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精神病患者及家长的充分肯定。

  • 标签: 精神病人 健康教育 质量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例未婚先孕相关精神障碍的诱因分析,发现是精神因素、社会因素、个性特征和内分泌改变因素与之有关。提出孕后开展心理护理、特殊护理、终止妊娠处理及健康教育。同时指导病人对超负荷的精神压力,要采取宣泄、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 标签: 未婚先孕精神障碍原因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的原因。方法分别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以及内外科患者各250例,进行血清催乳素定量检测。结果精神病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162例,占64.8%,其中男性32例,女性130例。血清催乳素水平在正常范围的88例,占35.2%。内外科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28例,占11.2%。男性3例,女性25例。血清催乳素水平在正常范围的222例,占88.8%。两组增高和正常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比未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的内外科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明显。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血清催乳素 增高 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避免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落实安全制度、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方法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模式对精神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论PDCA循环模式是落实精神科护理安全的有效管理方法,能有效减低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对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精神科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O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分布、种类、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200例60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200例60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者182例,占91.0%。按系统分类依次为心血管系统41例,内分泌系统27例,神经系统31例,呼吸系统22例,消化系统36例,血液及造血系统8例,泌尿系统15例,其他20例。结论对60岁以上精神疾病患者应充分重视可能发生的躯体疾病,提供前瞻性、全方位护理,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精神疾病患者 躯体疾病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