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陈世雄在《艺苑》(2008/12)上发表了文章:《从现代到后现代——战后西方戏剧的转向》。文章认为,“后现代”并不意味着与“现代”截然分开,它“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意味着“从以前的方向转到新的方向”。人们不得不用“后现代”这个词是因为找不到一个更确切的词来取代它。

  • 标签: 后现代转向 西方戏剧 战后 “后现代” “现代” 文章
  • 简介:在中国历史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向中所呈现出的全新时代精神对作为封建社会主要宣传载体的传统戏曲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客观上以一种较为自由开放的姿态导入新的创作理念,除带来戏曲题材及表现手法上的转变外,还在一定程度使对戏曲创作主体的认识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类导演职能的戏曲创作实践,通过有机融合古今中西有益的表现元素,将传统戏曲创作推进到新编古装戏阶段,令中国戏曲中的导演意识自此产生了明确的现代转向

  • 标签: 戏曲改良运动 时装新戏 行动分析方法
  • 简介:在20世纪中叶开始的针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反思以及之后的辩护浪潮中,建筑界借鉴了大量来自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讨论建筑语言是否具备交流性,这与当时西方哲学界开展的“语言学转向”相得益彰。后现代建筑师认可建筑是一种具备交流性的语言,但是应该在语用学还是语义学层面关注建筑对信息的传达,不同建筑师之间有所分歧。某些解构主义建筑师则否认现代建筑的交流性,并由此创造出破碎的建筑形式以契合“解构”的主题。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建筑的危机在于现代社会自身,只有通过用交往理性替代了工具理性,避免生活世界被社会系统所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建筑表里不一的问题,体现了高人一等的视野。

  • 标签: 现代建筑 语言学转向 语用学 交往理性
  • 简介: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极力推崇莎士比亚美学原则一种真实描摹世界、反映客观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他对戏剧艺术革新的主张对于法国戏剧艺术转向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因为片面强调戏剧创作要追求史诗般的激情叙事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精细刻画,而忽视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描摹,以及戏剧使人反思社会弊病的战斗意义。此外,司汤达对莫里哀、伏尔泰等人作品的看法、对“三一律”以及诗体语言的评价都存在过于绝对化的问题。

  • 标签: 司汤达 现实主义 戏剧样式革新 喜剧意义
  • 简介:在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费斯克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群众文化批判理论在阿多诺那里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表述一样,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在费斯克那里也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表述。费斯克试图通过"双重聚焦"的视野或方法,克服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褊狭,从而希望更全面地认识大众文化。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既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也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当然,像任何一种具有创见的理论一样,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既有理论贡献又存在局限性。

  • 标签: 费斯克 大众文化 双重聚焦 贡献 局限
  • 简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式,即在现代性的角落——小镇之中,知识分子基于大众启蒙的受挫,将其启蒙行为的客体转向个体化的女性,将之于女性的“身体”启蒙与对于大众的意志启蒙相疏离,以期最终达成“身心分离”的哲学实践,但“身心二元论”的固有缺陷使得这一启蒙行为再次归于失败,无力应对空间挤压的知识分子只得以逃遁者的姿态彻底离开小镇。这一叙事范式可以被归于两次空间逃遁,一是从大众的凝视中逃遁于女性的“身体”,二是彻底逃离小镇这一前现代性时间价值的空间呈现。上述叙事范式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神话彻底解构,更将启蒙和逃遁本身归于虚妄。

  • 标签: 知识分子电影 叙事范式 启蒙 空间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