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对于画家来说,画画是表达自己的方式,画展是表达自己方式的延续。对于观众来说,时下有着太多画展,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让人记忆和回味。什么是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作品呢?当然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作品?说实话哪怕专业人士也讨论不清楚。那么,什么才是不好的作品呢?倒可以聊聊。“行、俗、野”应该算是不好的作品,“行、俗”是审美品味问题,不可治;“野”有审美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画画这种事,宁愿技术有问题,千万不要审美有问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 标签: 山水画作品 审美品味 专业人士 审美问题 “野” 画画
  • 简介:您必须结识这位年轻女子。她有着聪明的眼睛和一张美丽、诚实、活泼的面孔,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得如此自然,为前所未见。这位年轻女子即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Anguissola)。图1是这位女画家的自画像。12年前,在洛衫矶的一个展览上,我同她不期而遇。第一眼看上去,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想更多地了解她。这期间证实了惊人的消息: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当时是个名人。她是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宫廷画家。她的老师是米开朗基罗和贝尔纳迪诺·坎皮(BernardinoCampi))。乔治·瓦萨

  • 标签: 女画家 宫廷画家 索拉 瓦萨 张美丽 纳迪
  • 简介:艺术家李伟、于兴泽、敖国兴、权弘毅、王海东、张月、王略均是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七70后艺术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他们,却在学业结束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上海作为人生的扎根立身之地。他们全部供职于上海的各大高校,于兴泽就职于同济大学;李伟、张月、王略工作于上海理工大学;敖国兴在上海美术学院;王海东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职;权弘毅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给每个人两种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的生命体验——教书育人时的低调、谦和与真诚以及个人创作时的自我、独立和激情。他们在其中自由的转换,尽情地享受,不断的超越;他们将属于北方的性情带到了南方;他们将属于鲁艺的传统带到了沪上.在交融、碰撞与转化中,始终傈有在场的积极,完成了自我的确立,形成了独立的风貌。

  • 标签: 艺术家 上海理工大学 鲁迅美术学院 创作 海上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杨左匋,原名杨锡冶,字左陶,亦作左匋,1897年生于吴江同里。他的父亲杨敦颐(1860—1928)为国学大家,光绪乙酉十一年(1885)被遴选为拔贡,与曹元弼并称"苏府二龙",经京试后曾任镇江府丹徒县县学训导,后辞官潜心研究宋儒著作,并在安雅堂设私塾教授弟子。

  • 标签: 专家 动画 中国 天才 遗忘 丹徒县
  • 简介: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碑帖,其中贮存着数千年古人的辛勤与智慧。在一细将磨洗认前朝一的寻幽探胜中,使人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 标签: 生活方式 创作 临摹 临帖 历史文化 碑帖
  • 简介:自从安迪·沃霍尔把一件东西在同一个画面中重复排列,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图式,并把当时流行的波普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起,这种复数性的绘画就被以后众多的前卫艺术家所效仿,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安迪·沃霍尔选取的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流行的东西,如可口可乐的瓶子、坎贝尔的汤罐头、以及布里罗的纸板箱等。《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是他画风确定时期的

  • 标签: 沃霍尔 前卫艺术家 安迪 重复排列 坎贝尔 胜中
  • 简介:每当看到天津美院的主楼,总要想到意大利罗马的万神殿--罗马式的穹顶与希腊式神庙的完美结合.这是方与圆的结合,平面与球体的结合,点、线、面的结合.这种建筑样式源于古代罗马,风行于欧洲,又在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八国联军入津期间落户津门.20世纪初期即有的天津美院主楼,代表着中国天津早期吸纳西方文明的开放的文化态度,也代表着天津从八国联军入侵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的见证.由此,这一建筑也成了天津美术学院极具特色的一个标志.

  • 标签: 解读 延伸 传承 20世纪初期 天津美术学院 八国联军
  • 简介:一个词语越古老,它身上附着的信息也就越丰富庞杂,一个老词就是一片“意义森林”。经营位置和composition就是这样两个“老词”。近代以来,在东西方学术交融会通的大潮下,西方学者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翻译和解释六法中的基本概念,由六法所标示的概念群也焕发出了新义。然而,两种语言的对译并未使问题简化,当我们对另一种语言的好奇心消褪之后,词语背后的意义结构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 标签: 词语 观看方式 经营位置 COMPOSITION 英语 翻译
  • 简介: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的主要方式:链式传播模式、迁移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波式传播模式。

  • 标签: 魏国 晋朝 南北朝 书法文化 传播方式
  • 简介:今天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规模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而作为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生源选拔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选拔方式的改革为立足点,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方面探讨了艺术人才选拔的复杂性,试图建立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优秀艺术人才选拔模式。

  • 标签: 美术教育 人才选拔 改革
  • 简介:10月14日,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两周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20中青年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拉开了帷幕。

  • 标签: 中青年画家 深入生活 活动成果 人民 实践 中国美术家协会
  • 简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时代对文化进步的考证,蕴含了中国人的本质精神,不拘泥于外表,而重内在意的表达。

  • 标签: 中国画 线描 意笔 线条 中华民族 文化进步
  • 简介:近中之远,远中之近,这是一个悖论,它支配着我们现在重新探讨昔日的文化遗产,并用现代术语复现它们所做的全部努力。保罗·利科[1]一本届(2016年)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学术主题“时序”二字来自于杜甫《春日江村》中的两句诗:“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这两句诗气象宏阔,意境幽远,引人生发空间与时间之思:乾坤万里,时序百年,空间之有限与无限,时间之须臾与永远,人世之实存与虚无,

  • 标签: 时间维度 时序 漆艺 品味 当代 有限与无限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转捩之际,中国人物画仿佛与时空一样驿入新的轨道。在人们彻悟崇尚西方素描造型而简单臧否传统的利与弊时,那种统驭人物画数十年意识的观念才得以解放。于是,理性地窥视传统这亘古的厚泽,或将目光投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等等应运而生。最近品读了王西京多部个人画集并观摩了一些原作,

  • 标签: 中国人物画 个人画集 印象派 素描 写实 超现实主义
  • 简介:这篇文章是皮耶兰·卡瓦尔基尼对路易莎·拉比亚进行的一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拉比亚的创作理念。拉比亚视绘画为一种书写的方式、一种思想发展的记录,记录那些特殊的时刻以及时间的流逝,她希望通过绘画来探察人类之间的多重联系。拉比亚虽身为移民,但她并没有以移民的立场,而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旅行中的人,并从新的视角看待变化中的景观和文化。对她来说,景观是人类状况和精神的一种隐喻。在拉比亚的画作里,既有她自己对生命的想象,又表达了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命和视觉景观,她的创作试图将自己的旅行融进其他人的旅行之中。可以将拉比亚的作品看作是对生命、死亡、孤独、时间等的一种思考,也可以将其解读为拉比亚试图进入自己以及进入他人内心的一种旅行。

  • 标签: 旅行 移民 生命 时间 空间 景观
  • 简介:胡又笨的个展在京展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艺术解构打破常规,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受,正是这种全新的视觉经验,引起了观赏者的广泛兴趣。可以说,胡又笨是在传统的水墨材料的范围内创造了一种超越传统方式的水墨新经验。这一经验,打破了上千年承...

  • 标签: 作品评析 新方式 新气象 新经验 水墨画 传统水墨
  • 简介:国画人物画教学中的素描唯有从写生开始,从具体的自然研究开始。集前人之经验为已而用,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法。从介绍的十代表性画家的素描技法中,可以看素描的多样性,不同风格素描相互间的影响不仅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

  • 标签: 素描技法 人物画 国画 画家 写生 风格
  • 简介:绘画之于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意义,或是职业,或是票友,或是娱乐,或是宣泄……在我看来,蔡国胜对于油画的那份执着已经无以复加。为了油画,他近乎痴迷.甚至可以放弃更好的工作岗位,画画好像就是他所系念的一切,换句话说.画画已然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画家如今真的已经不多了。

  • 标签: 油画 蔡国 印象 叙述 画作 工作岗位
  • 简介:1993年,在缅因州工作的时候,查尔斯·金尼弗(CharlesGinnever)开始将一项酝酿中的计划付诸实施。和往常一样,他先用泡沫塑料裁切出一些零件,将它们拼拼装装,做成一个可以用11种方式站立的物体。5年后,他制作了原大模型,

  • 标签: 观看 雕塑 物体
  • 简介:北宋時期,由于士大夫系統的搜集、研究與著述活動,“金石学”這一專門學問開始形成,并迅速達到其歷史上第一個興盛期。金石學蔚然興起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爲學者迅速積攢、整理了大量一手資料,這是古代文字、書法遺迹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合。面對這些新材料,宋代金石學家開始建構他們對于商周、秦漢、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時期書法面貌的認知。他們如何認識這些金石文字的書法特徵?在其評論中體現出怎樣的品評方式?其中又凸顯出哪些焦點問題?本文在閲讀宋代金石學著作的基礎上,試圖對這些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

  • 标签: 宋代金石學 書史建構 書法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