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位从事中国画实践的年轻画家,从个人角度讲述了自己职业成长的部分经历与经验,以及面对当下“新水墨”潮流时的态度。

  • 标签: 个体 职业成长 中国画 画家
  • 简介:陈宇飞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都市人的现状的强烈关注。他的关注既投入又执着,乃至有几分狂热和偏执,也正因此使他的画面散发着一种令人痉挛的生命感受和灼人的热量。不论是他在八二年刚从美术系毕业之时,还是经过十多年磨难后的今天;也不管他昨天的模仿和移植是多么简单和幼稚,还是他今天的思考多么执着和顽固;也不论他往日的表现有多么重的个人成份,还是他今天的造型有多么厚

  • 标签: 都市情结 个体生命 绘画 个人成份 关注人 文化主题
  • 简介:艺术与时代和历史的关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无论顺着时代和历史,还是逆着时代和历史,艺术家个体都注定要拥抱自己苦痛而残缺的心灵。前不久读一位朋友的赠书,我喜欢其中一篇写曹禺的《少年的笑暮年的雨》,它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思索。想当初,初登文坛的曹禺凭着自己的少年意气,在戏剧的天地里大喝一声:“我来了”,于是《雷雨》《日出》《原野》便呼啸而至。

  • 标签: 艺术家 个体 生态 写作 《原野》 《日出》
  • 简介:本文重新探讨了传统造物个体创造与地域性的关系,认为某一工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造物式样与造物风格的形成,并在家族与地缘关系中扩展为一种地域性的造物形式,产生出某种符号特征,进而升浮为流行的显例影响广泛。传统造物的历史就是在此基础上渐渐生成的。

  • 标签: 造物史 生成含义 个体特色 地域色调 造物式样 造物风格
  • 简介:农村文化、文化联合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宣教作用。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步伐,使广大农村群众在体验寓教于乐的同时,增长知识,挖掘潜质,炼就才干,发展经济,成为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生力军。

  • 标签: 农村文化户 文化联合体 社会功能
  • 简介:方旭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专业导演,在八年的时间中一直坚持做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自他成功改编并演出了独角戏《我这一辈子》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把老舍的经典作品又陆续改编成五部话剧,并且每部话剧上演后都能获得成功,得到戏剧界、研究界和观众的认可和好评。笔者以为,方旭以一个现代作家的作品改编及其演出所获得的成功,并不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个体现象,而是应该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从中找出当代话剧在改编创作、表演形式以及观众接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当下话剧的发展提供一点点可资借鉴的思路。

  • 标签: 方旭 老舍 话剧改编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艺术批评失语了。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还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人身上.

  • 标签: 艺术批评 艺术家
  • 简介:我们先来复现一个展览前夜的场景,这个场景可能带有一点想象色彩。比如说你,作为一个陌生的观察者,在午夜时分刚下榻酒店,又迫不及待地想去展场先睹为快。你被告知展场就在出门左拐大约三百米的地方。当你沿着坡路寻找这个场所时,你却发觉你完全迷失在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夜市里,红墙绿瓦,人声杂沓,喧闹的歌厅,沉醉在周末氛围里的人群,

  • 标签: 双年展 体系 艺术 信息 雕塑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