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边际性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临界形态,每个生命个体毕生都在处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边界。经常遭遇边界主题的作家是昆德拉,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种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也一样地被他们惊吓。他们每一个人都已越过了我自己圈定的界线。对界线的跨越(我的"我"只存在于界线之内)最能吸引我,因为在界线那边就开始了小说所要求的神秘。

  • 标签: 卡尔维诺 昆德拉 我自己 生命个体 边际性 生存形态
  • 简介:林楠:王琰你好,很高兴我们能以这种形式进行交流。之前看过你的《天才歧路》《我们不善于告别》和《双面佳人》等,可以说你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实力派作家:年轻有为,前程无量。而你在长篇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被当今北美华语文坛所关注。

  • 标签: 专访 高原 精神
  • 简介:运用福柯理论、结合女性和后殖民学说,研究狄更斯中几个他人物,可以揭示社会底层人物和弱势群体、权力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抵抗,从而更深地认识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殖民和儿童问题.

  • 标签: 他者 女性疯癫与反抗 殖民话语与反抗 儿童的抗争
  • 简介:民国时期,在华天主教会出版了一批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这些圣经剧的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各种传统的曲艺,也有现代的话剧,既要能娱乐大众,满足观众看戏的欲望,同时又要突出其宗教教化的功能。本文以数部剧作为例,集中研究剧中角色超越历史时空的言语及行为,考察剧作者如何透过时空错置的情节,把圣经故事的文本结合当代的宗教语境,对经文进行诠释之外,更试图导引观众的信仰生活实践。

  • 标签: 民国 天主教会 圣经剧 时空错置 戏剧与宗教
  • 简介:本文基于《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克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

  • 标签: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敞开者” “世界内在空间” 界限
  • 简介:王晓明先生曾将鲁迅小说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从而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的小说;另一类则是如同《孤独》《伤逝》等清晰地展现鲁迅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鲁迅 民族精神 人性精神
  • 简介:诗歌是诗人书写自我生命的疆域,同时又消解传统权力政治疆域的某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建构,就是其自性张扬和他性约束中的某种因缘牵系和力量平衡。①而突破传统的性别政治叙事,重建女性内在的自我,就成为安琪诗歌所指向的独特的缘域世界。在《极地之境》的《自序》中,安琪写道:“我冷静梳理了自己写作至今的点滴,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写作者”“一个女性主义必定是先锋精神的追求”。②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安琪的诗歌不再是某种单纯灵感或感性体悟的瞬间抓取,而是有着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中的自由选择及其责任承担。去选择,并承担你的责任,就是安琪诗歌所在意的。因此,安琪的诗歌或诗学思想就具有一种新时代的女性主义所独具的伦理品格实践勇气,就是在从古典知识型时代向现代知识型时代转向中的女性主义的文学缘域世界的呈现和展开。

  • 标签: 女性主义者 性别自觉 女诗人 安琪 自我认同 母国
  • 简介: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评论家。作为诗人,他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他那个"特殊"的生命存在,力图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抓住或证明其生命的意义;他作为评论家,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阐述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处理他的艺术创作生命存在的关系。在深入反思诗歌本质问题的过程中,兰波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使他走近超现实主义,又使他之告别,从而形成自己的诗学观:在现代意识中我们世界的关系已经分离,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应该为修复这种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场所"、"重新发明爱""重新发明希望"、"发明语言""发明在场"这些对应的关键词出发,浅析他如何从兰波那里继承了以下观点:诗歌改变生活的功能、洞观世界的理念、放弃对幻象超越的气魄。

  • 标签: 博纳富瓦 兰波 诗歌 影响
  • 简介:《火山恋人》是苏珊·桑塔格重拾小说题材的突破之作,饱含着作家的创作激情。小说虽以男性为标题,但真正聚焦的是在男性影响下作为"他"的几位女性人物。她们或认同自身的"他"身份,顺从地承受生命中的灾难;或被视为红颜祸水,玷污了男性的光辉形象;或选择像男性一样介入社会生活,但因越界之举而招致杀身之祸。桑塔格在传统历史传奇小说的叙事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这些无法自我言说的"他"在最后一部中发出了自己死后的声音。作者暗示即便在当下,女性摆脱"他"身份获得自由仍是一条崎岖漫长之路。

  • 标签: 《火山恋人》 他者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生存
  • 简介: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西方身份的建构,阐明在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所谓的"野蛮人"形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细读默西亚·埃里亚德、勒·克莱齐奥、托马斯·曼的一系列关于真实或想象旅行的日记,试图在质疑文明-野蛮这一二元对立的同时,促成对这两个概念重新定义,解构之相关的刻板印象。显然,相对于欧洲身份的核心范式而言,这三位作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置于边缘,正是基于这一立场,他们的旅行写作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关于野蛮人的现存神话促成了欧洲对于真正野蛮民族态度的形成,而非相反。

  • 标签: 野蛮人 文明与野蛮 他者 旅行写作 西方文化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2000年,裘帕·拉希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出版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拍成电影。拉希莉的第三本书《不平常的尘世》更是超越了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平。拉希莉的小说首先聚焦在孟加拉人身上,其次是移民一代,探索背井离乡、孤立、同化的主题。《不平常的尘世》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扩大和深化,它将会长久打动读者的心。拉希莉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演变洞如观火。她的文章虽然有点正统,但又简明易懂,这是令人称道的。《波士顿环球报》评价《不平常的尘世》为"八篇精彩故事再次肯定了拉希莉作为这个国家最多才多艺和优雅的年轻作家之一的地位"。尽管她是个年轻作家,但她的作品是成功和永恒的,《不平常的尘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8年4月1日,《不平常的尘世》首版上市,4日我电话采访了裘帕·拉希莉。

  • 标签: 拉希莉访谈 文化阐释 移民文化
  • 简介:《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学角度并结合孔子和弟子的人际关系来解读这个疑难之点。本文认为"哂"在其语境中当训读为揶揄的嘲讽,由此恰可以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个有着常人情感的普通人,孔子和诸弟子间是一种坦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对《论语》的误读、争论,多与神圣化孔子有关。

  • 标签: 《侍坐》 神圣化 语境
  • 简介:本文研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一位被收录进《诺顿女性文学史》里最年轻的女作家。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尔克的作品以及评论界对她的评价,旨在强调西尔克作为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的独特身份。第二部分研究西尔克的著名短篇小说《黄女人》。文章使用生态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试图探究及评价西尔克作品中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女性寻找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证明在对西尔克这样的美国印第安作家进行研究时,不应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印第安文学,他们对于自然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的贡献都是需要重新估量的。

  • 标签: 自然 身份 土地 女性 地域文化 生态女权
  • 简介:尤金@奥尼尔是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荣膺,一生写了50余部剧作.他早期的剧作受自然主义影响,但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中期的剧作多是实验戏剧,有表现主义悲剧、精神分析悲剧和信仰探索悲剧;晚年的剧作是更加正视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奥尼尔的剧作有深远影响,为世界剧坛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 标签: 奥尼尔 自然主义影响 实验戏剧 现实主义悲剧
  • 简介:<正>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由于他的小说触犯了传统观念而引起人们的注意;20年代,他的小说的反宗教倾向再次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他从左倾发展到抨击苏联的现状,又使他成为报刊注意的中心。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称为大师,

  • 标签: 纪德 伪币制造者 小说 主人公 传统道德 20世纪上半叶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的作家当属僧人函。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文学交融的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本文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的理论出发,研究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的主人公生活境遇发生改变时,“自我”如何在相遇的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主体性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新的生存处境中进行新的建构。论文分析了奥斯特小说后现代理论的契合之处,指出主体的建构和消解以语言为中介,在自我的相互凝视中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纽约三部曲》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