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的93例克罗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阿达木单抗治疗3个月和1年的总体临床缓解(克罗病疾病活动指数<150)率分别为76.3%(71/93)、73.9%(65/88),1年内镜缓解[克罗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3]率为31.3%(21/67)。9例单纯小肠型患者中影像学缓解(小肠CT造影肠壁厚度<3 mm且强化基本消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9%(39/93),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阿达木单抗治疗3个月实现临床缓解是1年内镜缓解的促成因素[OR(95%置信区间) 50.220(2.054~1 227.725),P=0.016],小肠+结肠型克罗病是1年内镜缓解的促成因素[OR(95%置信区间) 61.999(1.491~2 578.761),P=0.030];基线CDEIS≥5是1年内镜缓解的不利因素[OR(95%置信区间) 0.008(0.001~0.123),P=0.001]。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阿达木单抗治疗可有效诱导维持克罗病患者临床和内镜缓解,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 标签: 阿达木单抗 Crohn病 炎性肠疾病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少见的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下的克罗病(CD)合并IgA血管炎(IgAV),并且就CD合并IgAV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发病机制展开讨论。探讨二者的关联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IgA血管炎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过敏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9(IL-19)基因多态性与克罗病(CD)易感性及疾病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金华市中心医院83例CD患者和1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Sanger测序检测IL-19基因rs2243188和rs224319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比较两组间rs2243188和rs224319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分析以上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表型(疾病部位和疾病行为)和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结果CD组和对照组之间间IL-19基因rs2243188和rs224319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结肠型CD患者rs2243188基因型CC+CA频率高于对照组(86.67%比60.00%,OR = 4.333,95%CI:1.891 ~ 9.929,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回肠末段(44.44%比37.08%,OR = 5.589,95%CI:5.378 ~ 5.918,P = 0.019)、回结肠型(50.00%比37.08%,OR = 6.589,95%CI:6.378 ~ 7.918,P = 0.018)CD患者rs2243188位点突变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更高;回肠末段(55.56%比93.33%,OR = 0.089,95%CI:0.020 ~ 0.399,P = 0.002)、回结肠型(75.00%比93.33%,OR = 0.214,95%CI:0.085 ~ 0.540,P = 0.001)CD患者rs2243193位点基因型GA+AA的频率更低;回肠末段(50.00%比70.83%,OR = 0.809,95%CI:0.724 ~ 0.908,P = 0.023)、回结肠型(47.50%比70.83%,OR = 0.132,95%CI:0.008 ~ 0.502,P = 0.018)CD患者rs2243193位点突变等位基因A的频率更低。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回肠累及组中rs2243188位点突变等位基因C(49.28%比37.08%,OR = 1.607,95%CI:1.397 ~ 2.927,P = 0.021)和基因型CC+CA(84.06%比60.00%,OR = 3.515,95%CI:1.676 ~ 7.374,P = 0.001)频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回肠累及组的rs2243193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A(47.83%比70.83%,OR = 0.742,95%CI:0.709 ~ 1.741,P = 0.015)和基因型GA+AA(72.46%比93.33%,OR = 0.188,95%CI:0.077 ~ 0.458,P = 0.002)的频率更低;穿透型CD患者中rs2243193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A(50.00%比70.83%,OR = 0.243,95%CI:0.352 ~ 0.679,P = 0.014)和基因型GA+AA(66.67%比93.33%,OR = 0.143,95%CI:0.030 ~ 0.680,P = 0.006)频率更低。rs2243188基因多态性与CD疾病行为无关(均P>0.05)。rs2243188、rs2243193基因多态性与糖皮质激素和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疗效均无关(均P>0.05)。结论IL-19基因rs2243188位点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回肠累及型CD的发生风险,但rs2243193位点基因突变可能会降低回肠累及型CD、穿透型CD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克罗恩病 白细胞介素-19 基因 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过程中补充维生素D3对克罗病患者临床缓解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资料数据库,筛选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消化内科接受IFX治疗的73例初发型中重度克罗病患者,其中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50 nmol/L即维生素D缺乏者50例。采用Harvey-Bradshaw指数(HBI)评估克罗病疾病活动度。所有患者均接受IFX(5 mg/kg)治疗至少54周,根据IFX治疗时是否补充维生素D3(125 U/d)分为补充组(37例)、未补充组(36例)。比较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与IFX治疗前的25(OH)D水平,以及IFX治疗第54周时补充组与未补充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HBI下降幅度,分析克罗病患者临床缓解率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时血清25(OH)D水平高于IFX治疗前[(50.83±15.45) nmol/L比(37.68±16.75)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时,患者的临床缓解率高于未补充组[83.8%(31/37)比61.1%(22/36)],HBI下降幅度大于未补充组[(7.41±3.00)分比(6.28±2.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t=2.41;P=0.030、0.02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3是克罗病患者(73例)和维生素D缺乏的克罗病患者(50例)临床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b=-1.67、-1.92,P=0.015、0.019)。结论在IFX治疗的克罗病患者中,补充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临床缓解率,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的克罗病患者。

  • 标签: Crohn病 胆骨化醇 英夫利昔单抗 缓解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克罗病合并腹腔感染(CD-I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病和CD-IAI患者各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克罗病患者与CD-IAI患者的克罗病活动指数(CDAI)、克罗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及PNI和CAR。另选择2022年1至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病患者30例和CD-IAI患者13例以验证PNI、CAR预测CD-IAI的准确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PNI、CAR及两者联合预测CD-IAI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PNI、CAR、CDAI、CDEI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IAI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IAI患者CDAI、CDEIS均高于克罗病患者[(256.68±8.50)分比(144.87±7.83)分、3.80分(1.80分,5.40分)比1.20分(0.20分,2.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7、Z=-4.02,均P<0.001)。CD-IA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PT、纤维蛋白原、APTT均高于克罗病患者[7.81×109/L(5.98×109/L,11.39×109/L)比5.94×109/L(4.86×109/L,7.11×109/L)、(73.43±10.67)%比(62.30±11.03)%、360.00×109/L(266.50×109/L,456.00×109/L)比294.00×109/L(222.50×109/L,356.00×109/L)、44.27 mg/L(16.82 mg/L,82.65 mg/L)比3.42 mg/L(0.59 mg/L,18.33 mg/L)、0.07 μg/L(0.04 μg/L,0.22 μg/L)比0.04 μg/L(0.02 μg/L,0.05 μg/L)、0.75 mg/L(0.32 mg/L,2.00 mg/L)比0.26 mg/L(0.15 mg/L,0.46 mg/L)、11.90 s(11.40 s,12.90 s)比11.20 s(10.45 s,11.70 s)、4.58 g/L(3.59 g/L,5.59 g/L)比2.99 g/L(2.17 g/L,4.23 g/L)、30.40 s(28.30 s,32.80 s)比28.00 s(25.45 s,31.1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8,t=-5.66,Z=-2.71、-6.47、-3.78、-4.87、-4.87、-5.44、-2.74,均P<0.01);CD-IA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克罗病患者[34.10 g/L(31.40 g/L,36.90 g/L)比39.00 g/L(35.10 g/L,43.20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P<0.001);CD-IAI患者PNI低于克罗病患者[41.65(38.58,44.58)比47.80(40.45,52.98)],而CAR高于克罗病患者[1.29(0.48,2.67)比0.10(0.01,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3、-6.44,均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NI与CAR、CDAI、CDEIS均呈负相关(r=-0.64、-0.53、-0.50,均P<0.001),CAR与CDAI、CDEIS均呈正相关(r=0.63、0.5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PNI是CD-IAI的保护因素(OR=0.911,95%置信区间0.864~0.961),高水平CAR是CD-IAI的危险因素(OR=2.846,95%置信区间1.745~4.644)。ROC分析显示,PNI、CAR联合诊断CD-IAI的AUC为0.829(P<0.001),约登指数为0.541,灵敏度为0.934,特异度为0.607;PNI和CAR均达到最佳截断值时联合预测CD-IAI的灵敏度为0.692,特异度为0.967。结论PNI、CAR对CD-IAI有一定诊断价值,PNI<45.550、CAR>0.466时CD-IAI的发生风险更高。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 Crohn病 腹腔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替卡韦与胰岛素联合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并发NAFLD的患者,随访患者半年、1年时间段的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替卡韦组与胰岛素联合替卡韦组二者相关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165例,其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替卡韦患者50例,胰岛素联合替卡韦患者115例。二者基线特征中男女比例、吸烟人数、糖化血红蛋白、C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衰减指数、AST/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纤维化-4 (FIB-4)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NAFLD纤维化积分、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二者在糖化血红蛋白(t=3.239, P=0.03)、γ-GT(t=1.345, P=0.03)、NAFLD纤维化积分(t=1.256, P=0.04)、空腹血糖(t=2.157, P=0.0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t=2.314, P=0.04)、FIB-4指数(χ2=1.782, P=0.03)、脂肪衰减指数(t=2.279, P=0.04)、γ-GT(t=4.263, P=0.01)、NAFLD纤维化积分(t=4.256, P=0.01)、白蛋白(t=2.231, P=0.03)、空腹血糖(t=2.157,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胰岛素联合替卡韦组,二甲双胍联合替卡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但对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稍低于胰岛素联合替卡韦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硬化发病风险。

  • 标签: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克罗病(CD)肛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自我隐瞒与应对方式在CD肛瘘患者病耻感和生活质量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以期为CD肛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0月北京市肛肠医院收治的226例CD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隐瞒量表(SC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社会影响量表(SIS)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SQLI)对其进行调查。采用Amos 21.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6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为93.81%。结果212例CD肛瘘患者SQLI总分为(5.24±0.48)分,SIS总分为(63.91±7.56)分,MCMQ总分为(54.86±6.87)分,SCS总分为(30.59±4.32)分。自我隐瞒与应对方式在CD肛瘘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40%,其中自我隐瞒的特定中介效应占25.30%,应对方式的特定中介效应占16.87%,自我隐瞒与应对方式在病耻感和生活质量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占7.23%。结论CD肛瘘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自我隐瞒与应对方式在CD肛瘘患者病耻感和生活质量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护理人员可通干预病耻感来降低患者自我隐瞒倾向进而调节其应对方式,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肛瘘 病耻感 生活质量 自我隐瞒 应对方式 链式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使用1种或以上降糖药物血糖仍未达标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格列净组,对照组调整原有降糖药物剂量或加用其他降糖药物(除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格列净组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加用格列净(10 mg/d),连续观察48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血脂。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DBP、日间SBP(dSBP)、日间DBP(dDBP)、24 h SBP标准差(24hSBPSD)等BPV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等指标,并计算LVMI。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t检验、χ²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各组间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90例患者中,格列净组有2例因经济因素退出研究、3例失访,对照组中5例失访,最终各组均有40例患者顺利完成随访观察。基线状态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糖尿病病程、LVMI、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周后,格列净组FPG、HbA1c、BMI、LVMI、24hSBP、24hDBP、dSBP、dDBP水平[分别为(5.78±0.84)和(7.96±1.45)mmol/L、(6.30±0.72)%和(9.06±1.76)%、(24.39±2.52)和(26.97±2.71)kg/m2、(80.80±10.78)和(92.96±11.19)g/m2、(125±7)和(132±12)mmHg(1 mmHg=0.133 kPa)、(78±11)和(81±10)mmHg、(123±7)和(131±11)mmHg、(79±12)和(83±10)mmHg]均降低,杓型血压占比增高[分别为10.0%(4/40)和35.0%(14/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8周后相比,格列净组治疗后BMI、DBP、HbA1c、FPG、2hP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Dd、IVS、dSBP、24hSBPSD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净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LVMI,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降低血压、BMI、血糖、血脂,且不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 标签: 糖尿病,2型 恩格列净 血压变异性 左心室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格列净和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使用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及血糖、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0%,27/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和腰臀比低于其治疗前(P<0.05),且腰臀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血脂指标及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BMI、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TC、TG、LDL-C、ALT、GG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30)与对照组(10.00%,3/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格列净或吡格列酮均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脂肪肝程度,改善肝功能,用药安全性理想,且格列净的效果更佳。

  • 标签: 2型糖尿病 恩格列净 吡格列酮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出院准备度、正念觉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日至2021年5月2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消化内科住院的216例克罗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BDQ)、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克罗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配偶,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居住在城市,有睡眠障碍,存在焦虑、抑郁,以及处于重度活动期的克罗病患者生活质量差,IBDQ总分分别低于无配偶,初中至高中和高中以上学历,居住在乡镇和农村,无睡眠障碍,无焦虑,无抑郁,以及处于缓解期和轻、中度活动期者[(46.23±29.77)分比(117.45±42.23)分,11.00分(6.25分,30.75分)比79.00分(56.00分,113.00分)、114.00分(72.50分,157.50分),(37.12±30.67)分比(69.43±24.78)、(126.76±41.54)分,(42.67±23.18)分比(124.58±36.52)分,(50.35±27.23)分比(122.42±42.41)分,(51.97±37.29)分比(113.96±44.18)分,11.00分(6.75分,18.00分)比154.00分(135.50分,164.50分)、97.00分(79.00分,112.00分)、49.00分(36.75分,62.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H=60.56,F=117.61,t=-20.17、-15.20、-10.87,H=148.98;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HDS得分与IBDQ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呈正相关(r=0.646~0.781,均P<0.001);MAAS得分与IBDQ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呈正相关(r=0.331~0.382,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准备度、正念觉知水平、文化程度、居住地、睡眠情况、是否焦虑和疾病活动度均是克罗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t=4.19、5.38、2.36、2.88、2.85、3.11、-7.22,均P<0.05)。结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住在城市、有睡眠障碍、存在焦虑、处于重度活动期、出院准备度低和正念觉知水平低的克罗病患者生活质量差,医护人员应着重关注此类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克罗恩病 生活质量 出院准备度 正念觉知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PEG-IFN)α-2a和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PEG-IFNα-2a组和替卡韦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基线,治疗12、24、48周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4例患儿,其中PEG-IFNα-2a组31例,替卡韦组23例。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ALT复常率达87.0%(20/23),高于PEG-IFNα-2a组的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01)。PEG-IFNα-2a组治疗48周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率为48.4%(15/3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14/3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转阴率为35.5%(11/31);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HBeAg转阴率为47.8%(11/2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3.5%(10/23),HBsAg转阴率为13.0%(3/23),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3.46,均P>0.050)。PEG-IFNα-2a组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8%(8/31),高于替卡韦组的4.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36)。将PEG-IFNα-2a组患儿在治疗12周时根据HBsAg下降水平分为HBsAg<1 500 IU/mL组和HBsAg≥1 500 IU/mL组,18例HBsAg<1 500 IU/mL组患儿在治疗24周时7例HBsAg转阴,48周时10例转阴,而13例HBsAg≥1 500 IU/mL组患儿治疗24周时无一例HBsAg转阴,治疗48周时1例转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75,均P<0.050)。结论替卡韦改善肝脏炎症的效果更明显,短期内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更强,安全性较好;PEG-IFNα-2a的治疗效果与HBsAg快速下降有关,治疗中HBsAg快速下降(12周HBsAg<1 500 IU/mL)的患者,治疗24周和48周的HBsAg转阴率更高。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0026462靶向miR-361-3p调控前列腺癌细胞对杂鲁胺耐药性的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建立前列腺癌杂鲁胺耐药性细胞DU-145/Enz,使用杂鲁胺处理DU-145、DU-145/Enz细胞,将其分为si-NC组、si-circ-0026462组、si-circ-0026462+anti-miR-NC组及si-circ-0026462+anti-miR-361-3p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circ-0026462、miR-361-3p的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circ-0026462与miR-361-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雄激素受体变异体(AR-V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抑制剂(P21)、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Bax)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DU-145/Enz细胞比较,DU-145细胞的OD值及Cyclin D1、Bcl-2蛋白水平降低(均P<0.001),细胞凋亡率及P21、Bax蛋白水平升高(均P<0.001);与DU-145细胞比较,DU-145/Enz细胞中circ-002646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miR-361-3p的表达水平降低(P<0.001);转染si-circ-0026462可明显降低OD值、AR-V7、Cyclin D1及Bcl-2的表达水平(均P<0.001),提高细胞凋亡率及P21、Bax的表达水平(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circ-0026462可靶向结合miR-361-3p;抑制miR-361-3p表达可明显逆转沉默circ-0026462对DU-145/Enz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性的作用。结论沉默circ-0026462可通过上调miR-361-3p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从而降低前列腺癌细胞对杂鲁胺的耐药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恩杂鲁胺 微小RNA-361-3p 环状RNA-002646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卡韦联合4HRZE/4HR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174例,按照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7例。对照组予以4HRZE/4HR方案,研究组予以4HRZE/4HR联合替卡韦方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含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40%,83/87)高于对照组(80.46%,70/87),P<0.05。研究组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空洞闭合者比例高于对照组,空洞缩小者比例低于对照组(χ2=10.26、10.81、8.46、9.80,P均<0.05)。治疗8个月,研究组血清HBV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13.17、22.58、11.71,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0%,4/87)低于对照组(16.09%,14/87),P<0.05。结论替卡韦联合4HRZE/4HR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降低HBV含量,提高疗效,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肺结核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3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每组67例。单一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格列净。比较两组疗效、血糖水平、胰岛细胞功能[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M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22%,64/67)高于单一组(82.09%,55/67),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糖、血脂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FINS、PIMS、HOMA-β指数高于单一组(P<0.05),ET-1、vWF、VEGF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低血糖发生率(2.99%,2/67)低于单一组(13.43%,9/67),P<0.05。结论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 标签: 2型糖尿病 恩格列净 二甲双胍 血糖水平 胰岛细胞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活动期克罗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VDZ治疗,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8周给药1次,每次300 mg。采用克罗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临床应答及缓解情况,采用简化克罗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内镜应答及缓解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所有不良反应以评价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治疗后22周的临床缓解率,次要终点包括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治疗后52周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治疗后(22 ± 8)周的内镜应答率和缓解率。将既往使用过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和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的31例患者设为非Bio-naïve组,既往未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4例患者设为Bio-naïve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和部分次要终点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2周,45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261.4 ± 98.3)分下降至(166.6 ± 9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6,P<0.01),其中64.4%(29/45)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46.7%(21/45)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Bio-naïve组与非Bio-naïve组患者在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71.4%(10/14)比61.3%(19/31),χ2 = 0.4,P = 0.4]、临床缓解率[42.9%(6/14)比48.4%(15/31),χ2 = 0.1,P = 0.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2周,33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306.9 ± 130.7)分下降至(126.6 ± 9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8.5,P<0.01),其中39.4%(13/33)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33.3%(11/33)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但41.4%(12/29)的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治疗后(22 ± 8)周,25例基线内镜下处于活动期患者的SES-CD评分从基线的13.0(7.0,19.0)分下降至8.0(2.5,1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2.6,P<0.05),其中40.0 %(10/25)的患者达到内镜应答,20.0%(5/25)的患者达到内镜缓解。45例患者在VDZ治疗期间新发面部皮疹1例(2.2%),新发关节疼痛2例(4.4%),没有新发活动性结核和乙肝病毒感染。结论VDZ单药对轻中度CD为主的人群具有较好的诱导缓解作用,安全性较好。既往IFX或ADA的使用未能影响VDZ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失应答。

  • 标签: 克罗恩病 活动期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真实世界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维持治疗小肠受累的活动期克罗病(CD)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98例接受抗TNF-α单抗诱导治疗有效且治疗期间随访达1年的小肠受累的CD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CTE)检查。根据维持期是否发生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将患者分为药物优化组和药物维持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需行药物优化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并行内部验证。结果药物优化组患者40例,药物维持组患者5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药物维持组比较,药物优化组发病年龄更大[(35.7±14.3)岁比(29.6±12.3)岁,P = 0.027],诊断年龄更大[(37.7±17.8)岁比(30.6±11.1)岁,P = 0.006],血红蛋白水平更低[(112.9±23.2)g/L比(126.9±26.5)g/L,P = 0.008],血白蛋白水平更低[(38.1±5.0)g/L比(42.5±4.9)g/L,P<0.001],而两组间肠壁强化程度(轻度:40.0%比74.1%,中重度:60.0%比25.9%,P = 0.001)以及肠腔狭窄(无或可疑:47.5%比87.9%,轻度:17.5%比5.2%,中重度:35.0%比6.9%,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诊断年龄(OR = 1.051,95%CI:1.009~1.096,P = 0.018)、肠壁强化程度(OR = 3.807,95%CI:1.268~11.428,P = 0.017)和肠腔中重度狭窄(OR = 6.550,95%CI:1.640~26.165,P = 0.008)是需行药物优化的危险因素,而血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OR = 0.841,95% CI:0.747~0.946,P = 0.004)。所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79~0.933,P<0.001),灵敏度为82.5%,特异度81.0%,准确性95.9%。结论基于CTE提示的肠腔狭窄程度和肠壁强化程度联合诊断年龄和血白蛋白水平构建模型,可预测抗TNF-α单抗治疗小肠受累CD患者维持期药物的疗效。

  • 标签: 克罗恩病 小肠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单克隆抗体 维持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用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肝纤维化程度。方法回顾分析经替卡韦治疗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140例CHB研究对象中,45例经超声诊断为CHB合并NAFLD(A组),95例为单纯CHB(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替卡韦0.5 mg空腹口服1次/d,疗程48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2、24、48周时的HBeAg阴转率、血糖、血脂、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48周后,B组的HBeAg阴转率与HBV DNA阴转率显著优于A组的28.9% HBV DNA转阴率比较,B组(阴转率为83.2%)显著高于A组(阴转率为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HB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CHB合并NAFLD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都比治疗前有显著性的降低,其中B组下降更为明显。A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显著低于B组,其中A组受脂肪衰减因素的影响,治疗前肝脏硬度值比B组值高,经治疗后差值为3.50±4.66;而B组未受脂肪衰减因素的影响,其治疗前、后的差值为2.05±2.53,故A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糖与血脂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及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即单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而合并NAFLD时效果较差;在给予抗病毒治疗时,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脏硬度值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CHB患者。故在抗病毒治疗时,需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与NAFLD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观测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A)组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B)组3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未治疗(C)组15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0周、24周、48周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1+CXCR5+CD4+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PD-1水平。3组间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0周时,A组、C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B组(4.70%±1.58%)显著高于A组(3.25%±1.01%)和C组(2.77%±0.67%)(F=16.65,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外周血sPD-1,B组[(1 866.62±1 472.70)pg/ml]显著高于A组[(824.86±538.66)pg/ml]和C组[(618.19±602.62)pg/ml](F=10.95,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8周时血清HBsAg,A组、C组较基线无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高于B组(P<0.05);血清HBeAg,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但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血清HBV DNA水平,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P>0.05);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A组(1.56%±0.73%)、B组(1.32%±0.43%)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2.64%±0.85%)(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周血sPD-1,A组[(289.05±215.86)pg/ml]、B组[(236.01±173.92)pg/ml]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650.34±598.46)pg/ml](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48周时A组,PD-1+CXCR5+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水平与HBsAg、HBV DNA下降水平无相关性,与HBeAg下降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5);sPD-1下降水平与HBsAg变化无相关性,与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8、0.384,P值均<0.05)。48周时B组,PD-1+CXCR5+CD4+T淋巴细胞、sPD-1下降水平与HBsAg、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48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这不仅与替卡韦治疗有关,而且与sPD-1参与的免疫学机制有关;且HBeAg的表达抑制与PD-1+CXCR5+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或活性降低有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恩替卡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