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土壤热通量在地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热通量更加重要。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戈壁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辐射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大气向土壤传递热量,阴天和雨天土壤释放的热量大于获得的热量。另外还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在秋冬季节,土壤热通量基本处于负值而春夏则刚好相反。

  • 标签: 张掖 土壤热通量 戈壁 净辐射
  • 简介:*通过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影响平凉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认为夏末初秋弱冷锋或切变线亦可造成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并讨论了我区冰雹的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

  • 标签: 冰雹个例 雷达回波 分析
  • 简介:对玉树地区6个台站1960—1999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并结合2002—2006年该地区发生的雷电造成的灾害情况分析,初步总结近40年来玉树地区雷暴特征和雷电灾害成因及一些防御对策,为玉树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玉树地区 雷暴 灾害 防御
  • 简介:青海省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属农业区,全区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为全省总面积的183%。耕地面积323万亩,人口为15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3,农业人口占全省的1/2。

  • 标签: 青海省 海东地区 气象局 耕地面积 农业人口 东北部
  • 简介:暴雪是我区冬季和初春季节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其降雪量有时可达到暴雨量级,所形成的深厚积雪往往造成交通中断、房屋倒塌、压折林木和农作物,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我们对1965~1987年这23年间出现的共25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 标签: 暴雪天气 短期预报 暴雪过程 降雪量 灾害性天气 暴雨量
  • 简介:首先分析了2011年华西地区秋雨期间的雨情、汛情等特点,并从气象因素、地理特征、救灾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华西秋雨致灾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到几点启示:建议加强信息员队伍在预警信息发布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华西地区中小流域的山洪防御依然是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治理和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御灾害意识及能力;加强规划与建设,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 标签: 华西秋雨 洪水 灾害 防御.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建筑物不断增多,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雷电隐患也随之增加,防雷设施尤其重要。通过对格尔木地区学校防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学校防雷安全工作。

  • 标签: 学校 防雷 安全
  • 简介:本文利用西北地区(新疆除外)的西安、银川、兰州、西宁四站的21O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周期性、突变性和阶段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突变性的分析,并发现旱涝气候突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有关,但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西北地区 旱涝 突变性
  • 简介:文章采用1967—2016年赤峰地区50a的降水和温度资料,运用信息熵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生长发育期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玉米发育期的熵情差异较大。温度熵与降水熵的地域性比较强,高熵和低熵中心分别出现在巴林左旗和克什克腾旗;玉米发育期各阶段的熵情特征表现为:降水熵在花粒期较高,而温度熵的高值出现在穗期。分析表明,近年来赤峰地区玉米生产期内气候暖干化趋势加重,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损失。

  • 标签: 信息熵 玉米生育期 温度 降水 赤峰
  • 简介:使用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南方涛动指数和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常规观测资料,对1981—2010年ENSO事件与气温的影响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SO事件强度呈现剧烈起伏波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呈现在波动中明显上升的趋势,冬季最为显著。ENSO事件的强度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春季气温和ENSO强度两者间呈正相关特征,暖事件年的前一年,气温明显偏低,暖事件年气温升高明显:夏季气温和ENSO事件强度主要呈正相关特征,但90年代末期后,气温和事件强度呈负相关特性:在秋季暖事件年气温偏低,冷事件年气温偏高;冬季气温与ENSO事件强度呈明显正相关特性,中等强度的ENso事件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更大。

  • 标签: 冷事件 暖事件 ENSO事件强度 相关分析
  • 简介:海东地区位于青海东北部,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是青海省的主要产粮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特点,使海东地区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极高,危害十分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增长。研究气象灾害的时空规律,客观地制定防御对策,这对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加速脱贫致富

  • 标签: 海东地区 防御对策 农业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出现频率 农村经济
  • 简介: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InstituteforSpaceStudies,GISS/NASA)建立的全球网格点月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M-K检验对中亚地区1880~2011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近130a来,中亚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率为0.073℃/10a,接近于全球,高于我国的近百年温度变化趋势率;中亚地区1、4、10月呈增温趋势,其中1月份温度变化幅度最大,4、10月份增温趋势率较大;而7月份呈微弱降温趋势。中亚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出现较大的增温趋势,尤其是近50a,增温明显。

  • 标签: 中亚 气候变暖 温度变化趋势 气温突变
  • 简介:利用1951—2014年丹东地区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丹东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4a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5℃;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呈非对称增长;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利用抚州市11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资料,计算分析气候干旱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分析降水、降水距平、蒸降差等特征变化,以揭示1962—2009年抚州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抚州市各地的干湿变化基本一致,干旱指数的变化是波动的且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是抚州市干旱出现较多时段;90年代后期至2002年,是洪涝出现较多的时段。干旱指数变小的趋势抚州市北部地区大于中、南部地区。降水增多,蒸降差呈下降且波动性强。

  • 标签: 干旱指数 降水量 蒸降差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宣恩地处长江中上游,具有山地、水系、气候等方面的区位特殊性,利用1959~200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宣恩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近51a来宣恩平均温度(除冬季)1980年代中期前降温,后增温,冬季呈持续增温趋势。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相似,不同的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增温幅度要大于平均温度。不同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先减小后增加,冬、夏季日较差减小,而春、秋季却呈增加趋势。分析认为,小城镇的增温现象不可忽视,宣恩最低温度变化受人为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山地 温度变化 MANN-KENDALL法 湖北宣恩
  • 简介:通过对杭州市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及200多个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筛选,得到杭州地区2004—2010年雷雨大风序列,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环境、防灾能力角度对杭州地区雷雨大风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午后及傍晚,地势较低的平原、河谷、峡谷地带。杭州地区雷雨大风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富阳、余杭、萧山、临安东北部及千岛湖富春江流域一带;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淳安、建德北部以及杭州中部部分地区

  • 标签: 杭州 雷雨大风 灾害风险 区划
  • 简介:利用西安探空站1975—2012年规定等压面温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地区高空温度垂直分布、年内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法作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至100hP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400-300hPa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100-70hPa温度最低,70hPa以上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西安高空规定等压面温度年较差变化明显,地面-250hPa温度年较差为27-15℃,200-30hPa为1-8℃,对流层温度年较差较大,而平流层的较小。M-K分析表明,西安地面及850hPa温度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 标签: 规定等压面 变化趋势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