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安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效果分析,对临床输血治疗工作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应用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3250例患者进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检查显示为阳性的患者至少有一项首次检查为阳性,对患者进行HCV-RNA检测。结果3250例患者均分别进行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其中单项阳性或者两项阳性的患者共52例,以HCV-RNA检测为确诊标准显示阳性病例43例,阴性病例9例,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95.7%,阳性检出率为51.2%,检测阳性率为89.1%,阳性检出率为95.3%,因此,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其临床检出率。结论在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其临床检出率,降低漏诊病例,有助于丙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丙肝病毒 肝炎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 简介: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往往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病毒致病和感染机制即为病毒抗原蛋白作用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导致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发生紊乱。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发慢性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但目前HCV的致病机制与宿主内持续感染机制尚不清楚。HCV致病机制可能与HCV表达的蛋白质干扰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而导致异常的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研究HCV蛋白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不仅有助于阐明其致病机制,还能为新药设计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CV蛋白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细胞信号转导 核心蛋白 包膜蛋白E2 非结构蛋白NS3 非结构蛋白NS5A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400例吸毒人群检测HCV血清标志物。结果:丙型肝炎病毒阳性人数241例,阳性率约60.3 %。结论:吸毒人群丙型肝炎感染较高,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相关疾病的传播蔓延。

  • 标签: 吸毒人群 丙型肝炎病毒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载量与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FQ-PCR)法检测208例疑诊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R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结果208例血清样本中HCVRNA阳性率为81.3%.HCVRNA平均载量为4.63×105Copies/ml.结论FQ-PCR法检测HCVRNA是判定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反映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直接指标,有确诊价值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价值.HCVRNA与抗-HCV具有高度正相关.HCVRNA较抗-HCV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抗-HCV RNA 血清 核酸定量 丙型肝炎病毒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RNA病毒载量,考察HCV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 标签: 丙肝病毒 稳定性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核酸测定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方法 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在 2020年 2月 -3月期间医院发现的疑似丙型肝炎的患者当中选择出 100例,对患者分别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核酸测定工作,诊断出患者所患病症是否为丙型肝炎。结果 100例患者中,实际存在丙型肝炎的患者有 85例。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 80例,核算测定检测结果为 75例。结论 病毒抗体及核酸测定在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医院需要研究如何融合应用这两种检测方法,来提高检测工作准确率。以方便后续拟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序完成丙型肝炎的治疗工作。

  • 标签: 丙型肝炎 病毒抗体 核酸测定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与抗-HCV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和符合性。方法用FO-PCR法检测146例高度怀疑丙肝感染的血清中的HCV-RNA,同时检测抗-HCV和ALT.结果146份标本中HCV-RNA阳性率为55.5%(81/146);抗-HCV的阳性率为58.2%(85/146);ALT异常率为54.8%(80/146)。HCV-RNA平均我量为6.98×10^5拷贝/ml血清。抗-HCV滴度和ALT异常率随着HCV-RNA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用FQ-PCR法检测HCV-RNA可以确定:(1)高滴度抗-HCV血清具有传染性;(2)抗-HCV与HCV-RN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80,P〈0.001,且有符合性和互补性:(3)对慢性丙型肝炎长期抗-HCV阳性,若出现HCV-RNA阴性或阳性可以鉴别活动性、复制性程度;(4)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在全球感染超过2亿人,发病率不断上升,给资源贫乏的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有效的HCV诊断对治疗选择和治疗监测有指导意义。HCV感染检测技术包括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HCV感染筛查,操作简便,但窗口期长,不能判断病毒活动期或是既往感染。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是确定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传统的变温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的发展克服了传统核酸扩增技术的局限性,可作为现场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工具,能够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乃至非洲和东南亚等HCV流行率高的低资源地区的需求。本文综述了HCV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核酸检测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川田女士50年前因产后输血而感染了丙型肝炎,那时她才42岁。感染丙肝后,她的血清ALF、AST一直偏高。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丙型肝炎治不好”,所以,她不作任何治疗,也不吃什么药。特别是,她得病后,未感觉到有不适症状,故她自认为疾病不怎么严重。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茵陈蒿 饮用 不适症状 ALF AST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对肾移植的影响始终存在争议,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对HCV影响肾移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缺乏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对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肾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肝炎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病原体,并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通过对急性NANB肝炎患者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输注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与感染者进行性生活者均会感染。研究证实NANB肝炎不仅是输血相关性疾病,也是社区获得性疾病。

  • 标签: 肝炎病毒 疾病传播 综合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疗效的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58位患有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患者,58例患者中,分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处在代偿期的患者有34例,处在失代偿期的患者有2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100万U赛若金联合利巴韦林600mg/d治疗,肌内注射药物,每两天注射一次药物。治疗30周后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表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30周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恢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丙型肝炎 肝硬化 抗病毒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肝移植时若受体可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移植肝会迅速感染HCV,称为HCV复发。HCV复发可导致移植肝纤维化进展、肝硬化等,显著降低移植肝存活率。有效清除HCV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移植术后患者只要可检出HCV RNA,均应抗病毒治疗,并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目前与免疫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DDI)较少、安全性高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已被推荐用于移植术后患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DDI等选择不同方案。现对肝移植术后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肝移植 抗病毒治疗 直接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7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CV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RNA核酸定量均为阳性的标本,采用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应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Taqman技术对HCV进行Ⅰ型和非Ⅰ型的荧光PCR分型检测。结果检测74例标本共检出两种基因型,分别为Ⅰ型基因30例,非Ⅰ型基因44例;74例感染者有输血者40例。结论74例感染者各基因型男女感染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无性别差异。综合分析,HCV基因分型对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个体化用药以及愈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本地区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工作上潜在存在的问题以及防治效果。方法:分析2021年7月1日3例社会体检,4例打hpv疫苗测血压,6例出入境的体检结果,对其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判断其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抗体监测结果。结果:13例结果中存在1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7.69%。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可能潜在存在着出境人群中,早日发现、早日诊断以及早日治疗,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体检 健康人群 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
  • 简介:HC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HCV基因及其产物结构与功能的分析;②HCV的复制机制;③HCV保护性抗原的鉴定及疫苗的研制;④抗HCV药物筛选;上述4个方面的研究都需要HCV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筛选出与原始抗原序列完全相同的线性表位(Linerepitope),又可以筛选出与原始抗原序列不同但功能相似的构像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即模拟表位。这些研究及技术为选取中国HCV流行株T细胞模拟表位和构建细胞模型奠定了基础。理想的细胞模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稳定性,即细胞在培养条件下能够稳定地复制和表达;②易于重复;③高水平表达基因产物;④检测方法方便敏感。有研究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建立了HCV感染HCV病毒细胞模型。所以采用人丙型肝炎病毒T细胞模拟表位片段融合基因转染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充分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 丙型 T细胞 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