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85%以上的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部[1].皮肤癌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头面部居多[2].我院与2012年1月份为一例99岁左面部皮肤癌患者行放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临床上的皮肤癌以放射性治疗为治疗首选,皮肤癌位置表浅,边界清楚,直视下照射定位精确,对放射线特别敏感,而且皮肤耐受性较高,但考虑到患者99岁的高龄并因骨折行动不便,肿瘤放疗风险大,几家医院均未收治.现为病人的整个放疗过程护理做如下的报道.

  • 标签: 高龄 皮肤癌 放疗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对52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6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份我院确诊十二指肠溃疡,采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各263例,对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2组愈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愈后3个月的复发率5.7%明显小于12%,其次半年和一年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以p<0.05为标准,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理干预能督促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规律、坚持治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告知患者控制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故能更好的预防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值得推广与临床

  • 标签: 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 护理干预 影响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护理病例讨论,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加强桥小脑角占位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 标签: 桥小脑角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时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疗效 危险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进行微创抽吸引流术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的22.73%和40.91%(P〈0.01);治疗后微创组血肌酐值为107.65±22.06μmol/L,显著低于保守组139.45±22.8μmol/L,P〈0.001。结论:早期应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能迅速有效地解除脑室内高压,阻断恶性循坏而使病情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明显改善肾功能。

  • 标签: 脑出血 肾功能不全 微创血肿抽吸术
  • 简介: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性角膜炎少有报道。本文报道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角膜炎5例,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糖尿病 临床特征 真菌学
  • 简介: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 标签: 结肠癌患者贫血 肿瘤大体分型 临床病理分期 关系
  • 简介: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方法:通过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多种方法,以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高血压病患者体重超标、情绪急躁、吸烟、饮酒、喜食肥肉、食盐过多0、不爱运动7项干预指标中,除体重干预前后无明显效果外,其余6项指标干预后均有显著效果.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病 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mg/L(160~2730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HIV 流行病学 多序列位点分型
  • 简介: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微卡)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哮喘患者30例,均在初诊时及治疗4周后详细记录其哮喘发作次数、临床症状体征积分、FEV1、FEV1%、PEF,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评价母牛分支杆菌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相比,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FVC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FEV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FEV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EF有显著性差异(P〈0.01)。受试者中1例发热,余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沙丁胺醇对哮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母牛 分枝杆菌 哮喘
  • 简介: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的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的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的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型感染占51.9%,低危型和混合型的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组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型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的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的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型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的检测,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者的随访管理。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随访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肉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0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皂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均显著减小,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更明显,血清VEGF及TSGF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人参皂苷能够显著降低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减小肿瘤体积,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参皂苷 骨肉瘤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3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行全面护理.对比两组的下床活动时间、VAS评分、活动能力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下床运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所提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止痛药应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患者的运动存在很大障碍,需要接受常规护理配合心理、运动、饮食等方面全面护理.

  • 标签: 高龄 经皮穿刺 椎体成形术 护理特点 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流变学和血清学指标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各9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8、12周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8、12周两组血清学及血流变学各指标整体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8、12周观察组血清slCAM-1、sVCAM-1、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PDGF、IGF-1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折患者血清sICAM-1、PDGF、IGF-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会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变化,并且血清sICAM-1、sVCAM-1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骨折 延迟愈合 血清学 血液流变学
  • 简介:布鲁杆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1-2],由于该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不典型[3],因此很难诊断,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hs-CRP、IL-18及和肽素(copeptin)与冠心病类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36例对照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均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肽素;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IL-18水平。结果:UA组与AMI组WBC、NEU、hs-CRP、IL-18、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UA组比较,AMI组的hs-CRP、IL-18水平显著升高;IL-18与TG、LDL-c、hs-CRP及和肽素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和肽素与IL-18水平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其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和肽素 IL-18 炎症介质
  • 简介:目的:观察美常安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临床症状及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常安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及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分析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与HOMA-IR的相关性,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TG、HOMA-IR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HOMA-IR与患者血浆D乳酸、血清TNF-α、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r=0.352,0.44,0.48;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常安治疗NAFLD疗效显著,可降低ALT、TG水平,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IR,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美常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胰岛素抵抗 TNF-α 血浆内毒素
  • 简介:目的:研究WHO新标准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型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水平与MDS分型、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6例不同病期MDS患者血浆中nm23-H1蛋白含量,同时以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MDS患者RA型、RARS型及5q-综合征血浆nm23-H1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CMD型、RCMD-RS型、RAEB-Ⅰ型、RAEB-Ⅱ型及MDS-U期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nm23-H1蛋白在MDS患者不同病期表达水平不同,其含量与MDS病程的发展及转归有关,同时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NM23-H1蛋白 分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面癣的临床特点,误诊分析,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有病史记录的面癣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加真菌培养;根据皮损的表现,给予单纯外用抗真菌药膏或外用加口服联合治疗。结果64例中初次诊断面癣25例,外院或本院第1次误诊,复诊诊断面癣39例,64例中难辨认癣15例。结论面癣易误诊,对于疑似面癣的患者一定要作真菌镜检或培养以明确诊断,并给予规范化治疗。

  • 标签: 面癣 临床分析 误诊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客观评价肝病护理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效果,寻找提升肝病患者预后效果的护理方案.方法:以随机法选择本院2013年07月-2015年07月接收的40例肝病患者(实验组),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同期选择40例肝病患者(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模式,在对所有入选患者护理情况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客观对比各项临床数据.结果:上述入选患者中,实验组入选患者满意率97.50%,对照组75.00%;实验组入选患者生活质量分数(54.02±5.28)分,对照组(40.57±4.69)分,2组满意率及生活质量分数对比有差距(P〈0.05).结论:肝病护理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效果突出,已成为提升患者满意率以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可推广.

  • 标签: 肝病护理 个性化护理模式 一般护理模式 生活质量分数 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