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简介:为总结《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辑刊十余年来的办刊经验,研究《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期刊正式创刊后在新的起点上的发展和建设以及2016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刊会暨2015年编委会于2015年11月27日在京召开。刊物主管部门教育部社科司相关领导同志,指导单位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刊编委会 编委会综述
  • 简介:超越性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性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性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性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超越性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哲学超越性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性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
  • 简介:1961年,埃里克·弗洛姆反核武器和论马克1844年人本主义著作的文章引发了他与冷战自由主义者西尼·胡克、理查德·伯恩斯坦等人的论争,但也由此与拉亚·杜纳耶夫斯卡娅有了新的联系。

  • 标签: 弗洛姆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
  • 简介:伴随着马克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其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马克和恩格斯从现实、具体的"人"出发,认为价值观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要受到历史、社会实践的制约;价值的内涵、价值观应该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客观性、阶级性、具体性等特征;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的,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对于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应该采取历史、阶级和具体的分析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特点 分析体系
  • 简介:在马克的博士论文中,他通过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彻底粉碎了宗教神学虚构的幻象,打破了上帝造万物的神话,消解了人对神的过分迷恋,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这篇博士论文对宗教神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改造了伊壁鸠鲁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开始显露;同时,马克又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学说,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初现雏形.马克在论证过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是对那些认为马克没有生态思想的人的武断结论的正面回应.在今天全球经受生态危机考验的背景下,马克的生态学思想不可否认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梦乃至世界梦的实现.

  • 标签: 马克思 博士论文 唯物主义自然观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与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技术之城比起来,生态城市是多维度的立体乐园式的审美之城。如果说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是善取向(重净化与德性)的城市,技术之城是真取向的城市的话,那么,生态城市则是多元化的美取向的城市。技术之城由日神管控(理性至上),而生态之城则酒神充盈(生机弥漫)。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反思。

  • 标签: 中国 生态城市 价值
  • 简介:哲学是关于'存在'的,有关'存在'的追问构成本体论哲学,而本体不是别的,正是主体。因此,哲学史主要是发现并确立主体的历史,这一过程在黑格尔哲学中得以完成。不过,无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具有何种解放意义,康德却最早发现,这一原则面临着双重困境:自我关系的困境与现代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所具有的二律背反性质,使许多著名思想家走上了限制主体性的'倒退'道路,只有马克等少数哲学家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力图从主体性原则内部克服现代性危机。在这方面,马克的方法远优于席勒,并为后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绝对 现代性 马克思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上不研究马克主义理论,精神上不信仰马克主义,在高校并不是个别现象。针对研究生'不研马'现状,以及不知不信、知而不信、信而不坚的'信马'偏误,高校必须重视并解决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马'和'信马'问题。应该通过增强学科意识、培育科学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内化学科规范实现'在马研马'。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理论、培养信仰情感意志、排除西方社会思潮干扰、导师外部推进等途径实现'在马信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科定位 学科信仰 研究生
  • 简介: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同科学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通过对有马克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八所高校2008—2015年通过答辩的61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以下特点: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的创新尝试。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层次区分不清,方法论意识淡薄;研究方法的表述与写作不够规范;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存在缺陷。针对马克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把握一手资料优先的原则;注重考量研究方法的适宜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法
  • 简介:马克的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当然要提供关于具体现实的抽象理解和一般原则,但由于这种理论始终要求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理论不仅仅区别于理论哲学,而且要求把理论哲学消融在实践哲学之中.由此,后世关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于关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精致化,而是应立足于今天的中国现实开拓创新.换言之,我们最应从马克实践哲学中收获的是方法与原则,而不是他的哪一个观点、思想或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马克的父亲、未来岳父和中学校长对马克少年时代特别是中学时期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和思想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最初具有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就是在这三位长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马克中学时期的启蒙世界观主要反映在其三篇中学作文中,他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寓道德于宗教论证之中,追求人格上的完美;崇尚理性,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力求在理性框架中内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启蒙世界观 起源 表现
  • 简介:在马克主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版了几十种文字、几百种版本的马克传记。这些传记中涉及的很多关键问题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明至今仍未有一部完整而科学的马克传记面世。本文选取历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代表性马克传记,将其分为三大类型,既肯定它们所取得的巨大历史功绩,又指出它们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并提出完整性和科学性是书写马克传记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传 类型 完整性 科学性
  • 简介:古尔德所著《马克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本体论的创造性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 标签: 古尔德 马克思 社会本体论 批判性重建
  • 简介:徐碧辉的《美学何为》是一部实践美学学术史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二律背反',对李泽厚的'人的自然化'作了个性化阐释。它系统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李泽厚实践美学所展开的争论,立足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作出答辩。同时,它在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新现实,勾勒出一种个性化的美学原理新框架,此乃李泽厚实践美学在新世纪的新收获。

  • 标签: 徐碧辉 《美学何为》 实践美学
  • 简介:在自然科学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马克的'历史科学'内在地蕴含了三个基本维度:就存在论维度而言,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变革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就方法论维度而言,突破了实证主义与数学量化的方法,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价值论维度而言,因其内在本性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突破了自然科学对现实世界的实证解释,从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准确理解历史科学的三个维度,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破解相关争论以及对于依然受科学主义影响的当下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历史科学 存在论 科学方法 改变世界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 标签: 自由 自然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 简介:马克主义公平观是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思想的积极扬弃,实现了价值性和真理性的有机统一。以马克主义公平观为指导,积极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社会公平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解决改革过程中争论较多的公平效率、公平的发展向度、公平的崇高与务实性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公平观 价值向度 时代问题
  • 简介:马克工资理论是马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该理论在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及其变动趋势的同时,阐述了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平等、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基本观点。马克工资理论所体现的人文追求与历史超越性,对于指导我国当前工资制度完善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工资理论 内涵 方法论 指导意义
  • 简介:观照中国马克主义发展史,中国马克主义主要形成了哲学思维范式、理论实践互动转化范式、学术研究范式、学科建设范式、理论发展范式等范式运行形态。蕴含多维运行形态的中国马克主义科学范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理论整体、实践整体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形式差异、职能不同、意义互补、指向同一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马克主义的多维范式运行形态既反映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逻辑,又反映了马克主义针对各国革命问题的科学张力。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范式 运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