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哲学育人的根本是以理服人。这是因为,以理服人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哲学育人的基本特色。哲学育人的基本方式是理论方向育人、理论魅力育人、理论整合育人、理论人格育人。哲学教师育人应具备较的素养——肩负'经师与人师'双重职责、掌握'两种'学问、提升人格境界、教学具有魅力。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 以理服人 四种育人方式 双重职责 教学魅力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对中共党史研究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定位和内涵外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坚持探索争鸣、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提出新观点、解决难问题。

  • 标签: 习近平 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重视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优秀哲学工作者,在立足中国实际基础上,初步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探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哲学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总结其重要现实启示,可为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 基本历程 经验启示
  • 简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原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之后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新马克思热,被视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与后现代主义紧密关联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在后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滋长起来的新的社会理论。后马克思主义解构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构了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基础,否定了现代社会中本质论、总体论、中心论、普遍论的现代性观念。同时,后马克思主义也解构了作为现代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又被称为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社会的解构中,后马克思主义甚至否认了科学的概念,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社会体系,从而陷入了某种虚无主义。但是,在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中,后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实际上推进了当代社会的发展。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 社会科学
  • 简介:面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应该做什么?第一,建构'真懂''真信'的学术队伍,实现强有力的学术主体再造;第二,从学科规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学术方式转向;第三,切实解决'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把'下乡下厂下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制,培养师生亲近实践、走向社会的自觉;第四,有效抵制学术上的歪风邪气,努力消除制度性诱导的不良学术行为,养成以学术传承、拓展、创新与创造为职业追求的优良学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建设 学术方式 学风建设
  • 简介:10月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上海市社会界联合会、国家哲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社会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秉承“聚焦经典学术,构筑交流平台,展示文化魅力,繁荣社会”的学术宗旨,围绕“大国和平崛起的价值前提: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对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伦理问题,分别从“中国与世界能否价值共享”、“中国当代核心价值建设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中西价值观之汇通”诸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年会 上海市 哲学学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 简介: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仅那些自然科学理论以及那些依靠自然科学(例如数学)建立起来因而能够定量分析的社会理论属于理论模型,而且所有的社会理论都是理论模型。对于这一重要事实的忽视严重影响了社会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导致了很多社会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长期处于永无结果的虚假争论之中。本文试图依据哲学思辨,探讨社会理论的模型本质。

  • 标签: 社会科学理论 经济学模型 哲学思辨 伦理学 自然科学理论 定量分析
  • 简介: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逻辑论。“道”是万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本章采用“分化”、“外化”和“内化”来阐明“道”的逻辑演变过程,展开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揭示这个过程的各种对立环节的矛盾关系。在“无”与“有”之间,“无”的价值和意义不低于“有”。在第二章的“自然哲学”中,指出“三生万物”的思想脱离了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创世说,也不同于八卦或五行等经验性存在物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成世间万象的对于自然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家哲学 引论 书讯 三生万物 逻辑演变
  • 简介:社会生态学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论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学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社会生态学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社会哲学 社会与自然 社会有机论 社会系统 维生
  • 简介:山东社会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成市于2015年3月,共有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中心主任孙聚友,副主任石永之。

  • 标签: 社会科学院 儒学研究 交流 国际 山东 简介
  • 简介:本稿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线索,论证《资本论》中的各范畴带有自然质料因素和社会关系因素的二重性特征,力(尤其是劳动力)的运动是在这种二重性原理基础之上成立的.阐明自然质料→力量的更新→劳动力的形成—劳动产品的生产等一系列质料因素运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庸俗经济学用一个因素置换另一个因素,无视各因素的本质差异,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种庸俗论调的背后,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的交叉缺乏正确的认识.

  • 标签: Stoffwechsel(质料变换) 《资本论》 质料 庸俗经济学
  • 简介:<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发展主旋律中的热门话题,这一命题所表达的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充分认识。那么,社会是不是生产力呢?笔者认为,社会本身同自然科学一样,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表现出它的第一生产力功能。

  • 标签: 转化为生产力 社会科学 精神力量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
  • 简介:<正>最近天津社会院伦理学研究所同志座谈台湾电视连续剧《含羞草》,大家认为剧中人物所表现出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念,较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尔刚 伦理学研究 社会科学院 天津 爱情观念 爱情生活
  • 简介: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是惟一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微观社会生活的具体操作力量,政府通过单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则微乎其微。8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确立,我

  • 标签: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 民间组织 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