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CMIP5全球气候模式、RegCM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RegCM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和RegCM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三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5对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三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5预估东北三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8.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4.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 简介:摘 要:针对 BP 神经网络的工程估价模型具有高度的容错性和较强的泛化能力等优点,根据 BP 神经网络原理, 对某井筒工程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工程特征类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模型,该模型能更好的满足实际工程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的需要,对项目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有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9个气候模式的气温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模式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模拟能力,对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中国地区气温的可能变化给出了预估。结果表明: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0多年中国地区增温趋势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从模式间标准差来看,各模式对中国中部、南部气温模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相对均方根误差分析了各模式的模拟能力,对于多时间尺度(月、年)气温的气候平均态,有7个模式表现良好,高于中等水平,5个模式的模拟能力低于中等水平,模式集合平均值的模拟效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根据29个模式的评估结果,使用模拟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分析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气温变化,21世纪前期,不同排放情景之间的预估结果差别较小,21世纪中期各情景之间的差别逐渐增大,到21世纪后期,3种排放情景的升温差别明显增大。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CMIP5 中国气温 RCPs情景
  • 简介:利用全球模式(BCC_CSM1.1)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模拟分析了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2010—2099年长白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egCM4模式对长白山区气候特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未来RCPs情景下长白山区气温明显升高。与参照时段(1986—2005年)相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长白山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1世纪20年代分别增加了0.7℃和1.0℃,21世纪50年代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6℃和2.2℃,21世纪80年代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9℃和3.8℃。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长白山区降水均呈略增多的趋势,21世纪2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6.5%和2.8%,21世纪5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6.6%和7.9%,21世纪8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11.0%和6.7%。此外,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长白山区日平均气温的统计特征发生改变,偏度系数的负值减小,峰度系数的负值增加,说明未来高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中雨以上级别降水的发生频率增加,说明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 标签: 气候变化预估 区域气候模式 RCPs排放情景 长白山区 RegCM4
  • 简介:本文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23个全球气候模式所提供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RCP4.5情景下的逐日格点资料,根据模式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使用秩加权方法研究了中国未来极端气温变化的概率预估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中国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幅度相对于历史时期(1986—2005年)可能超过2.0℃(概率〉66%),增加的大值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暖夜指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增加超过15%,西南和东南部沿海是增加的大值区,增幅超过20%。霜冻日数在全国范围内减少,减少的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减少日数超过了20d。热浪指数在整个中国区域可能增加10d以上,大值区位于西藏西南部,可达30d。不确定性的结果表明,除热浪指数的可信度较低外,其余指数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到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中国区域极端气温增加幅度超过前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很可能增加超过2.0℃(概率〉90%),大值区除中国西部地区外,还扩展到了东北和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暖夜指数增加超过15%,西南和南部沿海可能超过25%。大部分地区的霜冻日数减少20d,青藏高原周围减少超过40d。热浪指数在中国范围内增加20d,青藏高原西南部增加40d以上。除霜冻指数的信噪比略比21世纪中期大外,其余指数的信噪比与中期基本一致。

  • 标签: CMIP5 极端气温 概率预估 不确定性
  • 简介: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积雪覆盖率 欧亚大陆 CMIP5试验 评估
  • 简介: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结果,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安徽省21世纪近期(2018—2030年)、中期(2031—2050年)和远期(2051—209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不同模式在安徽省模拟能力的评估可知,气温以多模式集合模拟效果优于单个模式,MIROC-ESM-CHEM对降水的模拟能力较好。未来安徽省将持续变暖,北部变暖幅度高于南部,其中RCP8.5情景下变暖趋势更显著;全省降水量将增加,南部增加多于北部。随着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增加;与基准年相比,21世纪近期增加不明显,中后期显著增加,空间上南部增加总体高于北部。从气候变化响应来看,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显著相关,并且对降水量的响应程度更高。

  • 标签: CMIP5模式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安徽省
  • 简介:基于台兰水文站2003-2005年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参数率定和验证获得了适用干台兰河流域的HBV水文模型优化参数。应用RegCM3气候模式在IPCCSRESAIB情景下的预估数据,经Delta降尺度方法生成流域未来气候数据,外结合流域冰川退缩情景预估台兰河流域径流在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L210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1龄纪中期和末期,台兰河流域气温将显著上升,而降水变化不大;21世纪中期冰川3种可能退缩比例为15%、20%和25%,未期分别为20%、30%和40%;无论冰川处于哪一种退缩情景,21世纪径流较基准期(1981-2000年)都呈增加趋势,中期和末期最小增幅将分别为17.3%和18.6%;最大增幅可达45.9%和66.0%;耦合RegCM3气候模式预估增幅为28.9%和41.5%;台兰河流域未来径流年内分布与基准期大体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21世纪中期5月份径流增加很快,径流峰值出现在7月份,而到21世纪末期径流峰值出现征8月份。

  • 标签: 径流预估 HBV模型 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 台兰河流域
  • 简介:利用22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社会经济以及地形高度数据,分析了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中国洪涝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洪涝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洪涝承灾体易损度高值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在RCP8.5情景下,未来我国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出现在四川东部、华东的大部分地区、华北的京津冀地区、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各大省会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很高.与基准期(1986-2005年)相比,21世纪后期,虽然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变化不大,但高风险区域有所增加.鉴于模式较粗的分辨率以及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学等问题,洪涝灾害风险的预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标签: RCP8 5排放情景 洪涝灾害风险 未来预估
  • 简介: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对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对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和RCP8.5)下预估的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的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和RCPs导致的水文效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的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评估是可行的。(2)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和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和7.0%。预估的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和秋初的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预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 标签: 潮白河流域 SWAT水文模型 全球气候模式(GCMs) 典型浓度路径(RCPs) 径流 预估
  • 简介:利用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站点地面温度实测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地面温度的模拟能力,并对SRESB1、A1B和A2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中国东北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但存在系统性冷偏差,模式对夏季地面温度模拟偏低1.16℃,优于冬季。预估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末期中国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均将升高,末期增幅高于中期,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SRESA2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大,B1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小;增温幅度自南至北逐渐增大,增温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21世纪末期3种情景下中国东北年平均地面温度将分别升高2.39℃(SRESB1)、3.62℃(SRESA1B)和4.43oc(SRESA2)。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地面温度 预估
  • 简介:利用观测的海温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检验了CMIP5(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5,CMIP5)多模式对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特征指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模拟能力;从AL周期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CMIP5模式预估的未来AL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MIP5模式及其集合平均能够很好地模拟AL的环流结构,对AL的气候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模式对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模拟能力直接影响其对于AL的模拟效果。模式的集合平均对变率强度的模拟偏强,且对于变率的模拟效果逊于对气候态的模拟。22个模式中的16个模式能模拟出AL强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对年代际周期有着较好的刻画能力。Historical试验下对于AL的变化趋势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相对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随着排放的增加,AL更加偏北,强度增强,年际、年代际周期变得更加显著。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模式的集合平均以及多数模式模拟出AL有着向北和增强的趋势

  • 标签: CMIP5 阿留申低压 气候特征 全球变暖
  • 简介:热带气旋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命财产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做热带气旋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热带气旋的预测从时间尺度为小时和日的预报到百年的预估,空间尺度从全球到热带气旋经常发生的局地区域,预测的方法主要是诊断分析+统计方法,动力模式,以及统计+动力模式。

  • 标签: 热带气旋 年时间尺度 MJO 西北太平洋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模式
  • 简介:旨在采用区域气候模型PRECIS模拟的A2、B2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估2050年时段(2046—2050年)和2070年时段(2066—2070年)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和强度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相对2005年时段(1991—2005年),2050年和2070年时段A2、B2情景下血吸虫病分布范围的北界线出现北移,在中国东部尤其是江苏和安徽省境内北移明显。2050年时段,A2、B2情景下的血吸虫病潜在北界线分布相似。长江、洞庭湖及鄱阳湖周围的血吸虫传播指数明显上升,以洞庭湖周围与湖北省内的长江沿线区域上升更加明显。2070年时段,A2情景下血吸虫病潜在北界线的北移趋势明显大于B2情景,进入到山东省境内。血吸虫传播指数进一步增加,A2情景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B2情景。总之,在未考虑将来的适应措施与其他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前提下,A2、B2情景下的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分布和传播指数都将发生明显变化,其中A2情景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程度大于B2情景。

  • 标签: 气候变化 传播范围 传播强度 血吸虫病 预估 中国
  •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北半球3—4月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 标签: 积雪 CMIP5 预估
  • 简介:1会议概况及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区域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在影响和风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专家会议于2015年9月15—18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0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单位的8名专家受邀参加。

  • 标签: 区域气候变化 风险分析 会议简介 专家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应用
  • 简介:利用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大气环流场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局地特征。其中,我国东部和高原地区的降水在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暖的加剧而增强,同时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也更好,表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表现为持续的降水减少趋势,而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则呈现出先减少(21世纪初)后增加的特征,不同模式对降水这些局地特征的模拟也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他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的变化不大,同时模式模拟的一致性也较差。多模式模拟的我国未来百年夏季降水的这些变化特征在温室气体高、中、低不同排放情景下基本一致,A2情景预估结果变化最大,AIB次之,B1相对最小。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场的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都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所增强,从而使得由低纬度大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大陆的水汽输送增加,造成该地区大气含水量的增多,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其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大。这些环流场及其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夏季降水未来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

  • 标签: 降水 大气环流 预估 不确定性
  • 简介: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提供的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及A1B情景预估试验,讨论了全球增暖情景下21世纪中期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A1B情景下,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在-0.1~1.1mm/d,冬季降水变化在-0.2~0.2mm/d。模式对降水变化的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论冬夏,预估的全国表面气温都将升高,升温幅度在1.2~2.8℃;随纬度升高,增暖幅度相应增大。模式对表面气温变化的预估能力强于对降水变化的预估能力。在A1B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冬季风则略为减弱,东亚夏季风雨带到达最北后南撤的时间较之20C3M滞后约一个月。

  • 标签: 气候变化预估 多模式集合 不确定性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在节能环保趋势下,暖通空调工程的造价趋势。随着社会对节能环保的关注不断增加,暖通空调工程在建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分析节能环保对暖通空调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造价趋势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启示。

  • 标签: 节能环保 暖通空调工程 造价趋势 环保趋势 节能技术
  • 简介: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上的能源消耗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传统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引起重视。传统化石能源日趋枯竭,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方兴未艾。2006年,C1eanEdge公司发表了《清洁能源趋势2006》,从清洁能源状况、技术投资特点及几个重要趋势三大部分出发,盘点了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世界观察”研究机构也对清洁能源发展十分关注,其2006年度报告重点审视了中印两国在清洁能源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综合介绍这两份报告的有关信息。

  • 标签: 可再生清洁能源 发展趋势 传统能源 全球经济 能源消耗 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