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0前言在GB5009.6-85对食品脂肪的检验方法中,水解法是用得较多的方法,原因是它操作简单,对操作环境的污染较小.经过实践,作者改进了一些实际操作,不但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及对操作环境的污染,而且减少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水解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样品经加酸水解后,用有机溶剂乙醚、石油醚提取,除去溶剂,即得游离的或结合的脂肪总量,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经过多次使用这种检验方法,作者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现介绍给同行参考.

  • 标签: 酸水解法 提取 食品 脂肪 操作 检验
  • 简介:文章采用单凝聚法制备叶黄素肠溶微囊,并对其性质进行评价。首先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通过超声辅助制备叶黄素微囊,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和BeckmanCoulterLS230激光粒度仪表征微囊表面形态及粒径,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其包封率和载样量进行测定,依据药典测其在肠中的溶出度,并进行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考察。通过单因素法与正交试验确定优化处方和工艺,经考察,最终处方和工艺如下:温度55℃,搅拌速度为400r.min-1,叶黄素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6。通过本次研究考察,制备得到的微囊具有较好的耐酸性与肠溶性能,平均粒径约为70μm。

  • 标签: 叶黄素酯 肠溶微囊 单凝聚法 超声辅助
  • 简介:植物甾醇是一种新型的降胆固醇健康食品,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推荐的十大功能性食品之一。而植物甾醇一般是以甾醇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中。本文概述了植物甾醇的降胆固醇效果、作用机制、性质及应用,以及对它的安全性评价等。

  • 标签: 植物甾醇酯 降胆固醇 健康食品 功能性食品 安全性评价 科学学会
  • 简介:珊瑚是由珊瑚虫的外骨骼沉积而成,其碳酸钙含量高达95%左右。并含有丰富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元素。经过煅烧分解,再配以促进钙质吸收的混合氨基,可以作为人体钙质及微量元素优质安全的供给源。

  • 标签: 珊瑚 氨基酸 钙强化剂 食品 制备方法
  • 简介:为探讨柠檬的毒性,进一步研究儿童饮料中毒的原因,对毒理实验受试小鼠采取柠檬灌胃30d,摘眼球取血,测定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钙、磷、糖的含量,证实了柠檬对肝脏的影响,结果还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柠檬毒性不同,有的属于低毒,有的属于无毒.

  • 标签: 小鼠 毒作用 观察 毒理实验 毒性 眼球
  • 简介:用50%乙醇作为溶剂,在pH等于3、温度为50℃的条件下加热2h,提取了果蔓中的色素。利用分光光度法对果蔓色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果蔓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果蔓色素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是64.3%、85.3%,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76.5%。在酸性及氯化钠溶液中能稳定存在,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在50℃下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果蔓色素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 标签: 酸果蔓 色素 抗氧化性能 稳定性 分光光度法
  • 简介:乙酸癸是一种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品的芳香添加剂。因天然提取量少,不能满足需求,通常利用合成方法制备乙酸癸。由于化学法污染环境严重、产率低且杂质多,而非水相酶催化合成乙酸癸是一种绿色合成途径,而且副反应少、产率高、产物易于分离提纯。所以,选用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cepacialipase,PCL)为生物催化剂,在37℃和160r/min的条件下,通过物理吸附,将PCL固定在脱脂棉上,制备脱脂棉固定化PCL,并用于催化正癸醇与乙酸乙烯反应,合成乙酸癸。结果发现,酶与棉的质量比为10∶12时,脱脂棉固定化PCL的活性最高,在37℃和160r/min,催化反应6h,转化率达95%以上。在同样条件下,PCL酶粉仅能催化29%的底物反应。如果重复利用这种固定化酶,每次催化6h,第3次的转化率仍可达到92%。在25℃和静置条件下,6h后,固定化酶依然能转化底物89%。可见,脱脂棉固定化酶PCL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且具有低碳催化特性。

  • 标签: 乙酸癸酯 固定化脂肪酶 酶活性 酶稳定性
  • 简介:本文建立了不同加香食品中以1,4-二溴苯和乙酸苯乙为内标测定天然有害物侧柏酮、龙蒿脑、黄樟素和甲基丁香酚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前处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以二氯甲烷作为提取剂将待测物从各食品基质中分离。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四种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比值与浓度比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54-0.99973;方法检出限分别为侧柏酮0.16μg/mL、龙蒿脑0.2μg/mL、黄樟素0.2μg/mL和甲基丁香酚0.4μg/mL;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2.47%-98.06%,相对标准偏差为1.09%-4.05%,获得了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考察了不同基质对待测物回收率的影响。通过对市场上5种食品的检测,表明该法可实现对样品进行灵敏、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本方法可靠,能满足实际样品的检测及监控的要求。

  • 标签: 侧柏酮 龙蒿脑 黄樟素 甲基丁香酚 气相色谱法 同时蒸馏萃取
  • 简介: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技术开发了适合番茄酱特性的增稠剂,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羧甲基纤维素交联反应试验:先将羧甲基纤维素溶于乙醇溶液,再添加氢氧化钠后于35℃水浴加热,间歇添加10%环氧氯丙烷乙醇溶液,待反应终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交联反应使用20g联羧甲基纤维素-8时,氢氧化钠用量2g、环氧氯丙烷4mL、温度35℃、乙醇75%、反应时间8h条件下,制得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增稠效果比较适合番茄酱。通过对瓜尔豆胶、黄原胶、卡拉胶、番茄纤维、大豆纤维等几种常用番茄酱增稠剂的增稠效果(颜色、黏手性等)对比,说明本试验开发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更适合番茄酱增稠,并保持了番茄酱原有的组织状态特征特征。

  • 标签: 增稠剂 交联 羧甲基纤维素 番茄酱
  • 简介: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从产品的口感,组织状态,风味及甜度等方面研究甜味剂乙酰磺胺钾在冷冻饮品中的应用。得出了人工合成甜味剂乙酰磺胺钾应用在冷冻饮品可得到良好的口味,且不影响混合料的熔化和搅打性能。此结果对冷冻饮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 标签: 乙酰磺胺酸钾 冷冻饮品 应用
  • 简介:研究了叶黄素CWS(ColdWaterSoluble)微囊粉的理化性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包括光照、温度、pH和氧气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叶黄素CWS微囊粉表面含油率为0.84%,含水率为0.91%,堆密度为0.50g/cm^3,色价为58.05,平均粒径为302.63nm,溶解速度为32s;通过实验比较光照、温度、pH和氧气对叶黄素CWS微囊粉和叶黄素晶体的稳定性影响,结果显示叶黄素经过微囊化处理后,理化性质得到改良。微囊化技术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叶黄素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能降低pH和氧气对叶黄素含量的影响。同时为叶黄素开拓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 标签: 叶黄素酯CWS微囊粉 叶黄素酯 理化性质 稳定性
  • 简介:研究了利用金针茹深层发酵生产多糖及氨基饮品的生产工艺。利用菌丝体自身酶体系和热浸提法相结合来破坏菌丝体的细胞结构,提高菌丝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酶解法和热浸提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提取液中多糖和氨基的含量,与单一热浸提法相比,多糖和氨基分别提高了0.96倍和1.07倍。酶解的最适作用条件pH4.0,温度38℃,时间120min.

  • 标签: 酶解 多糖 氨基酸 金针茹 发酵饮品 生产工
  • 简介:采用日立L-8800型氨基自动分析仪,测定了五个不同品种的荔枝果汁的游离氨基和水解氨基含量。结果表明:荔枝果汁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鲜味氨基和药效氨基,其中必需氨基含量为18.68%~23.25%;鲜味氨基含量为30.80%~58.23%;药效氨基的含量为21.91%~52.79%。其中,γ-氨基丁酸含量达到游离氨基总量的38.6%。此外,荔枝中的还原糖主要以果糖和葡萄糖的形式存在,黑叶和妃子笑品种的荔枝以积累单糖为主,属单糖积累型。

  • 标签: 荔枝 品种 氨基酸 糖类
  • 简介: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方法较多,目前已有气相、液相、紫外等特异性较强的分析方法,但上述仪器基层大多不具备,加之这些方法繁琐、费时、损失多、耗用大量有机溶剂,而原有比色法回收率又低。为此,作者根据糖精钠含有磺酰基团这一特性,摸索出一种简单、快速、适宜的测定方法。

  • 标签: 冷饮 糖精钠 亚甲蓝法 测定方法
  • 简介: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总量,确定以茶氨酸为标准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反应pH为8.0,缓冲液和显色剂的用量为0.5mL,沸水浴加热15min,冷却10min后加水定容到25mL在最大吸收波长570hm处测定吸光度。

  • 标签: 茶汤 游离氨基酸 含量测定 茚三酮比色法
  • 简介:目的了解食源性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4年石家庄市售各类食品中分离到的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至少有一种耐药的变形杆菌124株,用PCR、测序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分析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3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124株变形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C2、aacA4、aadA1和aphA6的检出率分别为95.2%(118/124)、80.6%(100/124)、73.4%(91/124)和5.6%(7/124);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B检出率为87.1%(108/124)。aacC1、aadB、armA和rmtC基因均未检出。结论aacC2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食源性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变形杆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16S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