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聚集指标法测得防治适期二化螟枯鞘株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经频次分布检验,基本符合核心分却和嵌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田间取样对比结果表明:Z字形样行式和分行取样式比五点、单对角线、棋盘式取样误差率小。

  • 标签: 二化螟 枯鞘株 分布型
  • 简介:关于水稻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二化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 标签: 水稻分蘖期 补偿能力 杂交稻组合 杂交早稻 补偿率 防治指标
  • 简介:近年来,水稻跗线螨在珠三角地区晚稻中发生越来越严重,为控制该螨对水稻的危害,设计并开展4种药剂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虫螨净对于跗线螨防治效果明显。跗线螨的防治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其最佳防治时期为拔节期和破口期两次用药。

  • 标签: 跗线螨 虫螨净 防治
  • 简介:本文采用逐次回归方法筛选有关因子组建多元回归预测式,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8和0.9912,预测水稻吸汁害虫大发生盛期的数量,准确率可达86%。稻叶蝉七月份数量(N7)与各项相关因子的回归预测式:log=-6.385112+0.29046692logN6+1.102265logT2+4.0605263logHR2+2.6268521logTs2+3.7651113logTs5+0.83517715logTs6………………………(1)稻飞虱九月份数量(N9)与相关因子的回归预测式:log=2.8586319+0.62605404logN3+11.625595logHR5+2.4688661logHWp10-5.0346517logTs2+0.25011289logR1+0.31216437logHAp9…………………(2)

  • 标签: 稻叶蝉 盛发期 发生盛期 预测式 相关因子 回归方法
  • 简介:水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并发时期,也是药剂进行总体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稻田主要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单·吡啉。在稻飞虱二、三龄若虫高峰期或螟虫卵孵高峰期,每666.7m2用单·吡啉100g对水常现喷雾,适期用药1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的防效均达95%左右,显著优于目前推广的药剂,是当前水稻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

  • 标签: 单·吡啉 水稻害虫 防治效果
  • 简介:稻飞虱是上思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常常爆发成灾为害,给粮食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试验选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Pyraxalt^TM)防治水稻稻飞虱,与植保无人机喷药(处理I,240mL/hm^2兑水13.65L),机动喷雾机喷药(处理Ⅱ:240mL/hm^2兑水900kg)与农民自防(处理III)和清水对照处理(CK)比较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3,7,20,40,60d,应用植保无人机喷药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88.50%~99.95%;机动喷雾机喷药的防治效果在85.18%~99.91%,优于农民自防区处理。在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后20~60d防治效果达96.23%~98.91%和94.34%~98.36%,显著优于农民自防区处理。因此,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无论在使用植保无人机喷雾还是人工机动喷雾器喷雾对防治稻飞虱效果显著的同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也表现出突出的防控效果。

  • 标签: 10%三氟苯嘧啶 稻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田间防效试验
  • 简介: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快速、剧烈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介绍"旱涝急转"的概念及内涵,阐明干旱胁迫、湿涝胁迫及"旱涝急转"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根系活力、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水稻基因型对其反应的差异性,概述水稻"旱涝急转"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旱涝急转"灾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就培育抗旱和耐涝水稻品种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水稻 干旱胁迫 湿涝胁迫 旱涝急速转换 生理特性
  • 简介:横峰县主要示范推广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稻田耕沤灭螟技术,抗病、抗虫品种推广使用技术;生物农药防控病虫技术,灯光诱控害虫技术,性诱剂诱控技术及"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采取的示范推广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技术培训和宣传、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和确保项目实施经费的到位。项目实施以来,示范区单位面积内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比非示范区为害损失率降低2.5%~5.3%,平均降低3.9%,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季防治次数减少1.5~2.5次,平均减少2次,单位面积内节约防治成本15.32元,单位面积内增收稻谷22.9kg,增收节支82.32元。2009—2013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4万hm2,增收稻谷1374万kg,增收节支4939.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 标签: 水稻病虫 绿色防控技术 示范推广 经济效益
  • 简介:在鄱阳湖平原直播一季晚稻田间开展3个不同播种期与二代二化螟发生为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播栽期(播种期、移栽期)影响水稻危险生育期(分蘖期、孕穗至抽穗期)与二化螟卵孵盛期是否相吻合及吻合时间长短;一季晚稻播栽期推后,二代二化螟枯心株率明显降低。

  • 标签: 一季晚稻 播栽期 二代二化螟 危险生育期 避害控虫
  • 简介:为探索农抗702防治早稻叶瘟和穗颈瘟的田间药效。分别以农抗702和水稻品种早杂两优287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农抗702药液进行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研究。防治叶瘟试验,在水稻分蘖期喷施药液前1d和后15d分别进行病情调查;防治穗颈瘟试验,分别在水稻乳熟期进行病害调查和水稻成熟测产。并测定相应时期水稻叶片中POD、CAT、SOD、PAL和PPO活力。分别以喷施春雷霉素(45μg/mL)为阳性对照和喷施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喷施15、30和45μg/mL三种浓度的农抗702对叶瘟防治效果分别为72.14%、80.32%和85.2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08%、84.87%和86.58%;对水稻的增产率分别为17.28%、21.40%和22.57%。由此可见,农抗702能较有效的提高水稻叶片内防御酶活力,防治稻瘟病并提高水稻产量,是防治稻瘟病较理想的新型杀菌剂。本研究可为农抗702的进一步研发及其对稻瘟病的防治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农抗702 叶瘟 穗颈瘟 防御酶
  • 简介:在了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影响因素等病害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防治目标、防治适期、病情监测、预测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阐明了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病情监测 综合防控 技术规程
  • 简介:2016年赣南中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生,给水稻产量造成较大损失。从栽培管理措施和外部发生条件2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重发生原因既有白背飞虱迁入时间早、早期迁入虫量大、带毒率高、晚稻白背飞虱占比高等外部诱发因子,也有药剂拌种不到位、露天育秧、秧田和大田施药防治不当等栽培措施的影响。而白背飞虱带毒率、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白背飞虱发生期高度吻合是造成2016年赣南中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早稻发病程度及虫情监测、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大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等防控建议。

  • 标签: 赣南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白背飞虱 带毒率监测 防控
  • 简介: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由于常年防治水稻二化螟以化学农药为主,不但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稻米质量,还导致二化螟抗药性的产生。为探索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多点试验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500mL平均防效85%以上,可与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媲美,可在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农药 短稳杆菌 二化螟 防治效果
  • 简介: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比较3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都有一定防效。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5.74%、85.19%;43%戊唑醇悬浮剂225mL/hm2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8.25%。综合防治效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225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效最好,43%戊唑醇悬浮剂225mL/hm2对稻曲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在实际生产上可广泛应用。

  • 标签: 药剂 水稻 病害 药效
  • 简介:为明确40%氟醚·己唑醇SC对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叶面喷雾法进行大田试验并观察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氟醚·己唑醇SC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推荐制剂用量为300-375mL/hm2,防效均在85%以上,且对作物安全。

  • 标签: 40%氟醚?己唑醇SC 水稻纹枯病 稻曲病 防效
  • 简介:试验测试了6.3%激健助剂分别与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施用对控制水稻病虫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减少40%和50%用量的情况下,加入6.3%激健助剂,能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生,其防治效果与常规用药区相当或更高;与常规用药区相比,激健助剂处理区的水稻产量也更高。

  • 标签: 激健助剂 防治效果 药剂减量 水稻产量
  • 简介: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防治实践,研究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病情监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阐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依据。

  • 标签: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情监测 防治规程
  • 简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及其不同剂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防治期内施用600g/667m^2、700g/667m^2、800g/667m^2防治二化螟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于水稻二化螟2龄盛发期前10d施药,药后21d防治效果为86.18%-100%、药后30d防治效果为84.62%-96.41%、药后40d防治效果为82.28%-92.86%,持效期达40d。其中700-800g/667m^2药剂效果最佳,速效性高、持效期长,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生产上推广使用时,以水稻二化螟2龄盛发期前10d按剂量每667m^2拌细土10kg均匀撒施最好。

  • 标签: 二化螟 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