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高压氧综合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溃疡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均做空腹血糖、糖基血红蛋白和IGF-1的测定,并观察糖尿病足皮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糖基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足皮损改善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F-1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IGF-1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血清IGF-1水平有降低作用,且对糖尿病足患者皮损情况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高压氧 糖尿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mNGF18μg,肌肉注射,1支/次,1次/d,共治疗14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IGF-1和IL-33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4d后血清BDNF、IGF-1水平升高,IL-33水平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GF可显著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可有效上调BDNF、IGF-1和下调IL-33表达水平。

  • 标签: 鼠神经生长因子 脑梗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白细胞介素-33
  • 简介:患者多是疲劳、酒醉后用热水袋暖脚,致使低热力长时间接触人体皮肤所致烫伤,多为深Ⅱ度或Ⅲ度的烫伤,因低温烫伤所导致的创面一般痛感不十分明显,并且面积较小,往往发现晚,仅见小水疱不予重视,或到诊所诊治,使创面加深,到我院门诊时患者不是创面感染,就是已达到Ⅱ度。从2002年初至2006年底,我科对195例热水袋烫伤患者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创愈宁合用进行创面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创愈宁 热水袋烫伤
  • 简介:目的:利用对接方法对黄酮苷元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结合模式和能力进行研究,以阐明黄酮苷元类生物活性作用的理论基础。方法:从RCSBProteinDataBank数据库检索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晶体结构,收集黄酮苷元类配体,用Schrodinger8.0软件对受体和配体进行对接计算,分析受体和配体的作用模式和对接分数。结果:EGFR和黄酮苷元类配体能够较好对接,其作用模式大致分为Ⅰ、Ⅱ和Ⅲ3种,结合能力强的配体在活性结合位点可见氢键形成和亲脂基团,5、7位和4′位的取代对结合模式的影响较大。3、7、3′、4′位的取代的变化对结合能力影响较大。结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存在与EGFR较好的结合,其中可能有选择性和多靶标的EGFR抑制剂存在,其取代位置和方式可以影响结合模式和能力,对于研究黄酮苷元类抗肿瘤药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黄酮苷元 对接计算 结合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服用复方利血平、降压片和珍菊降压片的780例高血压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并测量其血压和临床生化指标。选择IGF-1基因的5个标签位点,采用TaqMan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协方差分析及分层分析对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后血压水平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在服用降压片的高血压病人中,rs6219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舒张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服用复方利血平的高血压病人中,rs5742612和rs6218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17)。在服用珍菊降压片的高血压患者中,rs6218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舒张压水平及rs6219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收缩压水平差异均有关联(P值分别为0.017、0.033)。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服用降压片的患者中,随着rs35767位点遗传变异女性收缩压的水平呈线性下降,而男性舒张压水平呈线性上升,校正混杂因素后P值分别为0.028、0.038。结论:IGF-1基因多态性与复方利血平、降压片和珍菊降压片三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有显著相关,提示IGF-1基因可能是高血压重要的药物疗效生物标记。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基因多态性 抗高血压药物 血压水平
  • 简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靶向疗法的出现已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针对HER2靶向治疗无效的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曲妥珠-依沙替康衍生物(以下称为DS-8201a)是由第一三共(DaiichiSankyo)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前研究表明对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均体现出显著活性,并对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T-DM1)耐药的肿瘤细胞也具有抑制活性。Ⅰ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显示,DS-8201a对既往接受HER2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具有治疗效果,其2017年8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突破性疗法、快速通道和快速审批资格,有望为HER2耐药及HER2低表达乳腺癌带来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DS-8201a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情况作一概述。

  • 标签: DS-8201a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 简介:三阴性乳腺癌作为乳腺癌中种特殊亚型,由于其具有侵袭力强、远处转移风险高和预后差等特点,成为近年来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较高表达,其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往往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3个方面综述三阴性乳腺癌中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的靶向治疗。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传导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桌面游戏小组工作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性。方法:时段:2018年04月至2020年09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老年痴呆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4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42)和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桌面游戏小组工作治疗的观察组(n=42),对比治疗效果、CDR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3.33%)相比,观察组(97.62%)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CDR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DR评分(19.15±2.06)、MMSE评分(21.67±3.56)、ADL评分(36.89±2.74)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实施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桌面游戏小组工作治疗方案,对老年痴呆患者具有提高日常生活功能的效果,疗效确切。

  • 标签: 鼠神经生长因子 桌面游戏小组工作 老年痴呆 日常生活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6-羟基多巴胺(6-OHDA)引起的去交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给大鼠注射6-OHDA(8mg/kg),造成化学性交感神经末稍损伤模型。以NGF200-1600BU/kg肌肉注射,连续10d,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法测定两侧颌下腺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6-OHDA可使大鼠颌下腺中NE的含量下降36.6%(P<0.05),NGF可增加神经损伤大鼠颌下腺NE的含量,并有较好的剂量一效应关系,400BU/kg即可使NE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NGF肌肉注射对6-OHDA引起的大鼠化学性交感神经末梢损伤有促进修复作用。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6-羟基多巴胺 大鼠 神经损伤 去交感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肿瘤的增殖和转移都需要血液供应的支持。在研究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很关键的因素,肿瘤脑转移的重要条件是脑组织血管密度增加,研究证实,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血清中VEGF浓度相关。

  • 标签: 颈淋巴结转移 癌淋巴结 脑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 血管密度 联合根治术
  •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200倍视野内MVD计数范围为21~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例);②MVD计数和VE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O.05);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忪O.05);③VEGF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MV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VD和VEGF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干预对肝细胞癌变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诱癌组、诱癌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观察VEGF的表达。诱癌组及诱癌干预组以含2-乙酰氨基芴(2-FAA,0.05%)的颗粒饲料喂饲诱发肝癌。诱癌干预组同时以沙利度胺(100mg/kg体重)灌胃。诱癌鼠及诱癌干预鼠每两周处死一组。并以正常鼠作对照。以病理组织学(HE染色)观察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EHSA法分析VEGF表达变化。结果诱癌组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大量癌巢结节,而诱癌干预组形态变化明显受抑;正常肝仅有较低水平VEGF表达,诱癌组肝VEGF表达进行性增加,与肝组织学改变一致,显著高于正常组:在诱癌干预组VEGF表达则显著低于诱癌组的同期水平:且癌变干预组鼠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诱癌组。结论沙利度胺抑制肝VEGF表达、可推迟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预 沙利度胺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atcervicalepithelialcells,RCEC)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CE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细胞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lowcetometry,FCM)分析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CyclinD1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体外增殖 宫颈鳞状上皮 大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鳞状上皮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CVAF)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VEGF、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H1299细胞中VEGF、bFGFmRNA表达的变化;利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bFGF蛋白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2.0、4.0μg·ml-1)CCVAF对H1299bFGFmRNA水平有降低作用,其中4.0μg·ml-1CCVAF作用7h后bFGF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但对VEGF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CCVAF作用H1299细胞24h后,其细胞上清中VEGF、bFGF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CCVAF可抑制H1299细胞bF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表达.

  • 标签: 中华眼镜蛇毒 肺癌细胞 RT-PCR ELISA VEGF BFGF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的靶目标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I能阻断肿瘤细胞EGFR的激活和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EGFRI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于这类药物可作用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干扰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迁移和附着,使皮肤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停滞和过早分化,常导致皮肤不良反应。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90%。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丘疹脓疱样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肤龟裂、毛细血管扩张、毛发和指甲改变。多数皮肤不良反应可逆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EGFRI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应正确认识皮肤不良反应,并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分别处理。1级和2级皮肤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停药或调整EGFRI的剂量,但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减少EGFRI剂量或停药,待皮肤损害改善后再继续EGFRI治疗。

  • 标签: 抗肿瘤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慢性伤口患者采取生长因子联合湿性敷料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对促进患者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例数合计76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1.2月到2022.2月,将其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38例为一组。一组采用湿性敷料进行患者护理(称为:对照组),另一组联合应用生长因子对患者进行护理(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换药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换药次数等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慢性伤口患者护理中,采用生长因子联合湿性敷料对患者伤口进行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减少患者换药次数,对促进患者痊愈具有重要帮助,具有突出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生长因子 湿性敷料 慢性伤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杞菊地黄丸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用于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共有62例,均为2017年0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者。依照掷骰子法平均分组,31例/组。对比组:予以单药治疗,治疗组:予以杞菊地黄丸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治疗。对比分析各组的症状积分、基础泪液分泌量、治疗疗效。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更低,且基础泪液分泌量及治疗疗效更高(P<0.05)。结论:选取杞菊地黄丸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治疗,可以使研究患者的畏光现象得到缓解,增加泪液分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借鉴。

  • 标签: 杞菊地黄丸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 白内障 手术 干眼症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烧伤慢性创面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诊治的68例烧伤慢性创面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4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用时更短,且观察组患者的14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d创面愈合率(P<0.05)。结论 予以烧伤慢性创面患者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 标签: PRP 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烧伤 慢性创面
  • 简介:生长因子为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由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成为我国第二个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生长因子种类很多,本文只是就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发展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作用分析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