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昔布类药物是一类新型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选择性抑制环氧酶-2(COX-2),而对环氧酸-1(COX-1)影响较小。因较COX-1抑制剂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该类产品自1998年问世后的5年间拥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在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但2004年9月,美国默沙东公司突然主动宣布从全球撤回罗非昔布(rofecoxib),引发了学术界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问题的关注。

  • 标签: 昔布类药物 心血管 选择性COX-2抑制剂 风险评价 解热镇痛抗炎药 胃肠道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他汀类药物使用患者1280例的相关用药信息,对所有他汀类药物使用患者的基本用药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常用他汀类药物中,使用率最高的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占83.12%,其次是普伐他汀钠片,占22.42%;1021例(79.77%)使用剂量为中等强度(20mg/d),疗程较长,服药时间普遍为晚20:00前。共有164例(12.81%)发生各类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受累为主,占50.6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占20.12%,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面,因服药剂量不当(46.95%)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在选择药物种类时需加强药学服务,科学确定服药剂量,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检测肝功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合理用药 调血脂 不良反应
  • 简介:自20世纪中叶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目前该类药物已发展至第四代,以氟喹诺酮类为代表,表现出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广的抗菌谱,其市场占有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耐药问题频现,同时也发现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光毒性等不良反应,致其应用受限。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问题 肝脏毒性 萘啶酸 光毒性 抗菌作用
  • 简介:目的评价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规范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08年8月15~19日的门诊处方,共计10500张,6~8月出院病历411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9.3%,住院病历29.9%;在抗菌药物中的使用率:门诊处方26.9%,非手术患者30.4%,手术患者29.4%;不合格率(不合理用药、不符合管理规定):门诊处方86.2%,住院病历75.1%。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普遍存在不合理、不符合管理要求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用药 调查
  • 作者: 郑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绵阳市人民医院郑靖洁骨质疏松是普遍的老年性疾病,目前我国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一亿多,相关学者预计在2050年时,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将达到二亿多人,而全球的患者人数也早已达到2.5亿。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的疾病,属于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收的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人数共有78人,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有39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4.62%,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镇静安眠药物 药物中毒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合理应用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8~2021.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心绞痛组、高血压组及心力衰竭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和88.46%。治疗后心绞痛组发作频率、高血压组血压指标及心力衰竭组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确切,应注意合理用药,以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硝酸酯类药物 心血管疾病 临床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调脂类药物治疗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调脂类药物、调脂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以此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和决策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调脂类药物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氟代紫杉醇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检测、生物药物动力学等生物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厂中,以确保氟代紫杉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此外,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验证和验证等,也在药物分析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应用方面,氟代紫杉药物分析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对质量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前和临床期间用于药物治疗监测,帮助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验证和验证,药物分析技术不断提高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氟代紫杉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氟代紫杉醇药物 质量控制 分析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紫杉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入选72例冠脉造影患者,48例患者行冠脉内单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紫杉药物支架组(PES组)和金属裸支架组(BMS组)各24例,24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术后1d、术后6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与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冠脉支架置入患者,通过冠脉内灌注乙酰胆碱(Ach)、硝酸甘油,利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术后6个月经皮冠脉内支架置入(PCI)病人中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vs11.4%±4.2%,P〈0.01),NMD两组无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FMD明显低于术后1d(4.6%±2.3%vs8.7±2.9%,P〈0.05),BMS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dFMD无差别(7.8%±3.4%vs8.5%±4.6%,P〉0.05)。术后6个月PES组FMD功能低于BMS组(4.6%±2.3%vs7.8±3.4%,P〈0.01),NMD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术后即刻(-32%±3%vs-8%±2%,P〈0.01),BM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别(-6%±3%vs-4%±2%,P〉0.05)。术后6个月PES组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BMS组(-32%±3%vs-6%±3%,P〈0.01),两组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无差别(P〉0.05)。结论:紫杉药物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脉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

  • 标签: 紫杉醇药物支架 金属裸支架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 简介:类药物广泛的应用于肺癌、大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铂类药物的疗效往往由于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神经毒性而受到限制。铂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其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是导致神经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铂类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DNA修复酶等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神经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神经毒性 铂类药物
  • 简介:分析药师在药学服务和处方干预中遇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以及参与处理该类药物引起药害的典型病例;指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和韧带具有毒性作用,会引起骨关节损害;还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皮肤软组织等药害;故建议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损害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所致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纳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调查,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情况。结果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头孢他啶13例,头孢替唑钠34例,头孢哌酮8例,头孢拉定8例,头孢呋辛钠9例,头孢米诺钠6例,头孢曲松钠5例;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20例(24.10%),呼吸系统嗜酸性白细胞增加4例(4.82%),神经系统6例(7.23%),血液系统咳嗽、呼吸困难4例,最高占比为全身伤害过敏性休克49例(59.04%);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用药前(P<0.05)。结论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对多种不良反应给予足够重视,同时做好用药防范措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其他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5月间因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后发生不良反应的 50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并统计所有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主要发生原因。结果 组内 50例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失眠、意识模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皮疹、肾功能障碍:血尿、蛋白尿、耐药菌株数量增加、水肿、白细胞指数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主要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为主,其发生率分别为 30.00%、 26.00%、 20.00%,其次为肾功能障碍、二重感染、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等,其发生率分别为 18.00%、 18.00%、 16.00%;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后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用药时需要科学、安全,必要时需要问询药师,提高联合用药安全性。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苯骈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对我院使用的苯骈二氮[艹卓]类药物的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平均药物利用指数接近1.00.结论:我院苯骈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 标签: 类药物 药物利用 合理用药
  • 简介:为了比较高效他汀类药物与低效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糖尿病发生率,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加拿大6个省和英国以及美国的两个国际数据库的人群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年龄≥40岁,纳入了于1997~2011年间因主要心血管事件或手术入院治疗并开始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36966名。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糖尿病 主要心血管事件 风险 哥伦比亚大学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