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肉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6%~9%,多发生于下肢及躯干部位,且多见于关节旁软组织内,病变恶性程度较高,有其特定的病理诊断标准及分子发病机制。由于存在不同亚型及病变发展较为迅速,对手术医生、放化疗医生而言,滑肉瘤的治疗仍是较大的挑战。位于头颈部原发的滑肉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滑肉瘤病例的3%~5%,因此对于其临床病理资料的研究也较少。通过查阅最新文献资料及回顾我院的头颈部滑肉瘤病例资料,我们认为手术+术后放疗的方法仍可做为滑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化疗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 标签: 滑膜肉瘤 染色体融合 手术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材料(仿生型改性胶原)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mm×5mm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组、聚四氟乙烯(e-PTFE)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该仿生型改性胶原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型改性胶原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胛FE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组。结论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型改性胶原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 标签: 胶原膜 骨再生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钙磷比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胶原复合引导骨组织再生,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索其对成骨样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PLGA及I型胶原制备一种双层结构的引导骨组织再生,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接触角仪对其表面基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测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接种到复合上,通过流式细胞术、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红外光谱显示胶原被成功结合到PLGA表面,并且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特有的纤维网状特征性微结构,同时其表面亲水性大大改善。MTT及细胞周期检测也表明胶原改性后的复合上生长的细胞活力及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纯PLGA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很好地组合成了一个功能整体,结合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的优势。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复合膜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胶原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培养基对白念珠菌生物被产生法尼醇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分别接种到含有RPMI1640、YPD、RPMI1640+10%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C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形成白念珠菌生物被.在接种1.5-48h内,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法尼醇产生的情况.结果:在RPMI1640、YPD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随生物被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生物被形成后期至成熟期达到高峰;在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的产生在48h内呈增长趋势.12h时,YPD培养基中法尼醇的分泌量高于其它两组(P〈0.05);48h时,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最高(P〈0.05).结论:白念珠菌生物被法尼醇分泌量与培养基种类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培养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密度感应拮抗剂呋喃C-30对变异链球菌生物早期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合成的密度感应拮抗剂呋喃C-30按终浓度10、100μmol/L分别配制于含变异链球菌的牛心脑浸液培养基,37℃微需氧培养24h,形成生物后,用生物定量分析仪检测生物形成的量。结果:100μmol/L呋喃C-30组变异链球菌生物的形成受到显著抑制,磁珠成像开始减弱和完全消失的时间均迟于对照组;生物开始形成后,其生物形成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呋喃C-30在100μmol/L浓度时能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的形成,其应用可能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呋喃C-30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性胶原生物应用于齿槽裂植骨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2009年在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单侧齿槽裂患者108例,年龄9~13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单纯应用髂骨松质骨行植骨修复,试验组48例应用髂骨松质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覆盖行植骨修复。术后1周及3、6、12个月行X线检查。结果试验组植骨成活率和临床成功率(97.9%、79.2%)高于对照组(86.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联合应用于齿槽裂植骨修复中,可有效提高植骨成功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齿槽裂 骨移植 胶原生物膜 自体骨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非晶金刚石对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弯曲强度的影响。方法:36个镍铬合金烤瓷试件随机分为6组(n=6),其中5组的整个试件的表面分别镀覆非晶金刚石厚为20nm、40nm、60nm、80nm、100nm,对照组不镀膜;按照ISO9693-1标准的三点弯曲法测试试件的弯曲强度。结果:镀膜后镍铬合金烤瓷试件的弯曲强度分别是:20nm组为60.84±6.75MPa、40nm组为79.16±9.82MPa、60nm组为86.23±11.43MPa、80nm组为81.40±9.69MPa、100nm组为64.56±7.07MPa,未镀膜组为46.15±5.53MPa。结论:镍铬合金烤瓷复合体的整个试件经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后其弯曲强度显著增加;镀膜时选择40-80nm的厚可以获得较高的弯曲强度。

  • 标签: 纳米材料 非晶金刚石膜 镍铬合金 烤瓷 弯曲强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根管冲洗液残余药量抗菌活性,为选择抑制粪肠球菌细菌生物形成的根管冲洗药物提供实参考依据。方法:制备牙本质片样本60个随机分成6组,分别浸泡于0.9%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2.5%、5.25%次氯酸钠溶液、17%乙二胺四乙酸(EDTA)、10%柠檬酸溶液和2%氯己定溶液中,随后将样本置于400μl粪肠球菌细菌悬液厌氧培养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形成情况,Bioimage-L软件统计活菌体积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计算每组冲洗液抑制细菌生物形成比率。结果:2%氯己定溶液组活菌数最少能抑制99.9%细菌生物形成,次氯酸钠溶液组活菌数多抑制细菌生物形成能力最差分别抑制13.3%、18.8%细菌生物形成,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与10%柠檬酸溶液抑制细菌生物形成能力次于2%氯已定溶液组分别能抑制43.8%与45.3%细菌生物形成。结论:五种根管冲洗液中2%氯己定抑制粪肠球菌细菌生物形成能力最强。

  • 标签: 粪肠球菌 生物膜 牙本质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内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内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难治性根尖周炎 根尖生物膜 粪肠球菌
  • 简介: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被耐药性与BGL2和XOG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构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株模型.构建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白念珠菌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被细胞中葡聚糖相关基因BGL2和XOG1,并比较耐药株和对照株中BGL2和XOG1表达的差异.结果: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证实耐药株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128μg/ml.与对照株相比,耐药株XOG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GL2的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葡聚糖相关基因XOG1与白念珠菌生物被耐药性相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耐药株 BGL2 XO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