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结膜松弛症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但一直为国内眼科医师所忽视,易造成误诊、漏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对结膜松弛症的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已经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特举办国家级Ⅰ类(6分)继续教育项目“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项目编号:20110702052)学习班,并系统演示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录像、现场观摩手术。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学习班 上海中医药大学 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评估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毒性结膜炎并发症泪小点及泪小管闭塞的疗效。方法:此回顾性群组研究共纳入35例临床确诊为感染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4wk后并发泪小点闭塞。本研究采用了泪小点扩张术,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和Mini-Monoka硅胶管植入术对该35例泪小点闭塞患者进行治疗。结果:首先,单独采用泪小点扩张术对所有35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只有6例患者(17.14%)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次,采用穿孔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对上述采用泪小点扩张术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20例(57.14%)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最后,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都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25.71%)患者的病情取得了重大的改善。另外,通过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与Mini-Monoka管的使用和是否双眼同时患病或者和上、下泪小点同时闭塞并无关联。结论:运用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性结膜炎引起的泪小点闭塞。对分别经泪小点扩张术和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泪小点闭塞 泪小管闭塞 机械扩张 泪小点栓子 Mini-Monoka管 腺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CT泪造影在泪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26眼)慢性泪炎患者进行CT泪造影,并以X-线平片泪造影做对照.结果23例(26眼)中大泪11眼,中泪13眼,小泪2眼.CT泪造影片能清晰显示泪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CT泪造影对鼻内镜下鼻腔泪造口术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泪囊造影 其临床应用 CT 鼻腔泪囊造口术 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泪囊炎
  • 简介:目的对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倾斜巩膜隧道、楔状小梁切除、加大滤过内外口等措施对原术式进行改良,临床应用于30例32眼青光眼.结果术后结膜反应轻微,前房开始时稍浅,术后7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37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弥散、扁平、范围广,均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该术式操作安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手术方式 倾斜巩膜隧道 滤过泡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途径治疗慢性泪炎。方法采用鼻内窥镜下经鼻腔进路,去除部分鼻粘膜、鼻骨,将泪内侧壁切开造孔,从而解决鼻泪管阻塞,治疗泪溢、流脓。结果35例慢性泪炎经该术式全部取得成功。结论腔镜下经鼻泪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内窥镜 泪囊鼻腔造孔
  • 简介: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丝裂霉素C 针刺分离 瘢痕性滤过泡 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带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9眼翼状胬肉患者局麻下行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经3-8月随访,52眼治愈,2眼复发,5例失访。结论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开展的术式。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转位
  • 简介: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结膜植片两种缝合方法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将48例48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4例24眼,A组术中结膜植片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B组术中结膜植片采用间断缝合法。术中记录结膜缝合时间,术后随访6mo,记录拆线所用时间及眼部刺激评分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植片缝合时间A组为14.05±2.30min,B组为19.34±2.12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眼部刺激情况分值在术后第3d(1.32±0.60vs1.68±0.35)和第5d(0.87±0.24vs1.26±0.68),A组得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拆线所用时间为9.15±3.36min,B组拆线所用时间为12.61±3.8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锁边缝合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减轻了术后的刺激症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结膜植片缝合方法。

  • 标签: 连续锁边缝合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
  • 简介:目的观察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联合色甘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120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均用色甘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每日4次,治疗组加用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每日2次,治疗14天并随访。结果治疗组治疗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联合色甘酸钠滴眼液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优于单用色甘酸钠滴眼液。

  • 标签: 过敏性结膜炎 抗敏滋肝明目汤 色甘酸钠滴眼液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瓣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术治疗全层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03/2011-04在邢台眼科医院行结膜瓣遮盖+虹膜嵌顿术的深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例26眼,全部的病灶的范围均〈(5×5)mm2,角膜刮片检查真菌菌丝全部为阳性;前房积脓(+),病灶均较致密,术前不能确定病灶累及深度;在术中,当病灶剖切至接近后弹力层深度时,根据临床特点,对于病灶累及角膜全层,但直径≤1mm的患者,人为在残余病灶的近周边处刺透角膜,造成角膜穿孔,自角膜穿孔或破溃处注吸前房积脓和抛光内皮斑后,将相邻近的虹膜嵌顿在角膜穿孔处,并用缝线固定1~2针,最后行结膜瓣遮盖术,尽量保持水密,术后继续给予抗真菌治疗并密切观察。结果:患者26例中有5例在病灶剖切中自行破溃,3例在病灶剖切中不慎切透,18例角膜基质床在剖切过程中完整;结膜上皮恢复时间为13.44±2.21d;24例感染得到控制,成功率为92%;2例因感染未控制而改为角膜移植术,最终控制感染。结论:结膜瓣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术是治疗小范围的全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感染,为以后的增视手术创造条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结膜瓣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虹膜嵌顿术
  • 简介:目的:探讨舌状截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0眼过熟期白内障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采用舌状截方法,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d,0.1以下85眼(22.4%),0.1-0.3者162眼(42.6%),0.4-0.6者87眼(22.9%),0.6以上者46眼(12.1%)。术后1mo0.1以下33眼(8.7%),0.1-0.3者152眼(40.0%),0.4-0.6者117眼(30.8%),0.6以上者78眼(20.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悬韧带断离16眼(4.2%),后膜破裂25眼(6.6%),角膜水肿53眼(13.9%),人工晶状体偏位12眼(3.2%)。结论:舌状截方法容易掌握,手术的安全性更好,更适合在援非过熟期白内障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舌状截囊
  • 简介:鼻腔吻合术"工"字型吻合法[1]是治疗慢性泪炎的常用方法,但它对泪已有纤维改变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泪较小者的手术效果较差.我科自1996年以来,用Kasper法[2]即不缝合黏膜瓣法,手术治疗慢性泪炎患者11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 标签: Kasper法 手术治疗 慢性泪囊炎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泪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炎的疗效.方法40例(48只眼)慢性泪炎采用改良泪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完全通畅44只眼(91.67%);不全通畅3只眼(6.25%);不通畅1只眼(2.08%).讨论改良泪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5例(133眼)患者随机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63例(67眼)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单纯球结膜瓣移植62例(66眼)治疗翼状胬肉,随访8-12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有4眼复发,复发率5.97%,单纯球结膜瓣移植组有5眼复发,复发率7.57%,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瓣移植均能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相差不明显,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术后相对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短,恢复快,异物感轻.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 球结膜瓣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连续锁边缝合的两种不同结膜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6例,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左眼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右眼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两组中结膜瓣均采用连续缝合密闭切口,并检测术前1d、术后1d、7d、14d、30d、60d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uorescenceintegral,FI)。结果两组间BUT、SchirmerI试验于术后1d、7d、14d、30d及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锁边缝合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显著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们主张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为手术切口。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连续锁边缝合 结膜瓣 泪膜
  • 简介:目的:研究及观察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04/2014-10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0名健康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于轻度及中度患者,中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轻度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分类患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且本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受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 标签: 视神经萎缩 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 球结膜微循环指标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中术眼结膜瓣不同取瓣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80眼)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A、B2组,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结膜移植术,其中A组于术眼上方球结膜处取结膜瓣,B组于术眼下方球结膜处取结膜瓣。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术眼刺激症状、角膜结膜愈合情况,结膜瓣存活情况及术后3个月胬肉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术眼刺激症状、角膜结膜愈合情况,结膜瓣存活情况及术后3月胬肉复发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中术眼球结膜下方取结膜瓣与上方取瓣疗效相同。且下方取瓣可避免上方球结膜区瘢痕化,为今后可能的内眼手术留有余地。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移植 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85例泪鼻腔吻合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85例(87眼)行泪鼻腔吻合术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87眼)未发生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是泪鼻腔吻合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泪囊鼻腔吻合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