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TostudytheroleofTh1/Th2cytokinesinthepathogenesisofrecurrentgenitalherpes(RGH),andtobetter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Methods:Atwo-colorimmunofluorescentstainingofcellsurfaceantigenandintracellularcytokinesforflowcytometricanalysiswasusedforCD3,IL-2,IL-10,IL-12,IFN-yandTNF-ainCD3^+T-lymphocytesinactivated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ofpatientswithRGH.Results:Comparedtocontrols,patientswithRGHshowedfewerCD3^+Tcells(P<0.05)andIL-2producingandIFN-7producingTcells(P<0.02andP<0.001,respectively)afterinvitrostimulationwithPMAandionomycininthepresenceofaproteintransportinhibitor.MoreIL-10producingandIL-12producingTcellswerefoundinpatientswithRGH(P<0.01).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numberofTNY-αproducingcellsbetweenRGHpatientsandcontrols(P<0.05).Conclusion:RGHpatientsshowedrelativelymoreTh2cytokines.TheimbalancebetweenThlandTh2cytokinesresultsininhibitoryeffectsonaseriesofcell-immuneresponses,whichmay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RGH.

  • 标签: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外周血 血细胞计数 发病机理 荧光免疫检测法 单一核细胞
  • 简介:过敏性紫癜是一类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常表现为皮肤的紫癜样改变,常会合并胃肠道、关节以及肾脏等系统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自身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不清楚。CD4+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理作用,现总结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过敏性紫癜 机制
  • 简介:目的:探究CIN或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组成,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HPV阳性且病理活检确诊为CIN或宫颈癌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宫颈组织标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检测宫颈病变程度,采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氏染色检测霉菌、淋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10、IFN-γ和TNF-α。结果:两组患者在解脲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率以及乳酸杆菌的阴性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CINⅠ-CINⅢ以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CD4^+T细胞表达率呈下降趋势,而CD8^+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CD8^+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CINⅠ-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呈下降趋势,IL-4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TNF-α和IL-10的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增加、乳酸杆菌的减少、CD4^+T细胞表达减少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人乳头瘤状病毒 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阴道菌群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Y-T-Y互助模式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采用YT-Y互助教学方式对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修习《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学生对传统教学法满意度为81%,对互助模式教学法满意度上升至96%;互助教学培训后,学生性传播疾病知识平均得分为由74.32分上升至89.54分,生殖避孕知识平均得分由56.37分上升至80.46分。结论:Y-T-Y互助模式教学法是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传播的有效模式,能促进教学模式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动态上升、学生知识掌握明显提高。

  • 标签: 生殖 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
  • 简介:目的:旨在更好地了解凉血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凉血胶囊有提高T3(总T细胞数)、T4(T辅助/诱导亚群)值的作用(P〈0.05),而其降低T8(T抑制/杀伤亚群)值以及升高T4/T8比值的作用尤为明显(P〈0.01).结论:凉血胶囊在改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细胞亚群免疫学指标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凉血胶囊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S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8~-T细胞内IL-2、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FN-γ、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Thl/Th2型细胞因子及Tcl/Tc2失调,这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流式细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慢性荨麻疹(CU)病例8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64例进行比较。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IgE抗体、抗FcεRⅠ抗体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8^+CD28^-、CD4^+CD25^+T细胞比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3名CU中,23例抗IgE抗体为阳性,占27.7%(27/83);31例抗FcεRⅠ抗体为阳性,占37.3%(31/83)。CU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8^+CD28^-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CD4^+CD25^+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U患者机体外周血CD8^+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CD8^+CD28^-T细胞比例降低也可能是CU致病机制之一。

  • 标签: CD8^+CD28^-T细胞 CD4^+CD25^+T细胞 抗IGE抗体 抗FcεRⅠ抗体 慢性荨麻疹
  • 简介:自然杀伤(NK)细胞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直到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对其分级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在过去10年间,免疫血液学的发展对NK细胞瘤的识别和分类有一定的帮助。结外鼻形NK/T细胞淋巴瘤是这类肿瘤中的一型。这些淋巴细胞表达细胞毒性T细胞或NK细胞表型,包括CD56和TIA-1。鼻形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皮肤等结外部位,并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亚洲成人的感染最常见。文献报道中极少有儿童患病者,且只有5例患者出现皮肤受累。作者报道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瘤,患者为一孟加拉国少年,表现为肢端皮肤结节。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孟加拉国 鼻形 少年 EB病毒感染 细胞毒性T细胞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性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目的研究复发性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患者与正常对照者T细胞亚群Fas及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抗体渗透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Fas蛋白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加。结论CD4~+T细胞百分率下降与其高表达Fas蛋白有关。CD4~+/CD8~+比值下降主要是由于CD4~+细胞百分率下降所致。

  • 标签: 尖锐湿疣 T细胞亚群 蛋白 FAS Bc1-2蛋白
  • 简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likeT-celllymphoma,SPTCL)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本病临床少见,常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预后差。笔者收治1例长期随访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先后两次在EB病毒感染活动期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皮下脂膜炎样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