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广东省江门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中4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为本市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开展酒店、桑拿、发廊、站桩点等场所的外展活动,使用中国性病控制中心编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FSW基线调查问卷对FSWs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做血清学梅毒、艾滋病检测及宫颈分泌物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1285例FSWs中4种性病总阳性231例,阳性率17.96%;特异性梅毒血清学(ELISA法)阳性率9.25%;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TRUST)阳性率5.52%;艾滋病血清学(ELISA法)初筛阳性5例,WB法确证阳性4例,阳性率0.31%;淋球菌阳性率1.94%;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阳性率6.45%。结论:近年来,FSWs已成为江门市的性病高危人群,应定期对其监测并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 标签: 女性性工作者 梅毒 艾滋病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 简介:由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北卡大学、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岭南一北卡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7月16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美国及英国的MyronCohen、SenaArlene、SparlingFred、KevinFenton、DavidMabey等国际知名性病艾滋病领域著名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围绕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临床治疗 高级研修班 岭南 论坛 国际
  • 简介: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JaseFscanningmicroscopy,CLSM)俗称皮肤C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它以激光作为点光源对皮肤进行逐层扫描,获得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组织影像学图像改变,再根据表皮及真皮浅层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对皮肤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 标签: 扁平苔藓 组织病理 显微镜 共聚焦激光扫描
  • 简介:患者男,48岁。双下肢瘀斑伴瘙痒2个月,溃疡形成伴四肢麻木十余天。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4.2%。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患者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出现哮喘急性发作,诊断为ChurgStrauss综合征。

  • 标签: Churg Strauss综合征 迟发性哮喘
  • 简介:目的:分析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和病理特征。结果:对28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8例患者共发30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宫颈,12个病灶位于卵巢,6个病灶位于子宫体。其中20个病灶内部回声均匀,10个病灶为极低回声,且所有的病灶均为后方回声增强,26个病灶边界比较清晰,10个宫颈病灶表现为叶状,10个卵巢的病灶表现为椭圆形,所有子宫内膜均完整,且病灶宫体表现为弥漫性增大,其中26个病灶血流信号比较丰富。其中28例患者的病理结果表现为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主要特征为后方回声增强、极低均匀性回声,且患者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和临床。

  • 标签: 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 超声检查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辨证分型的银屑病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证型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物质的表达,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银屑病皮损表皮各层P物质的平均光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证型银屑病P物质表达均高于正常,其中血燥型表达最强,其次是血热型,最弱是血瘀型。三型均在角质层表达最强,其次是基底层,最弱是颗粒层和棘层。血热型在基底层、角质层表达最强,棘层次之,颗粒层最弱。血燥型以颗粒层和角质层强,基底层和棘层弱。血瘀型在基底、颗粒和角质层表达强。结论不同证型的银屑病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存在差异。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辨证分型 P物质
  • 简介:目的:探讨精子性肉芽肿(SG)的彩超图像特征,结合病理基础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SG的28例患者的彩色超声声像图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中,彩超与病理对照分析显示:低回声型14例、中等回声型7例、高回声型4例、网状格无回声3例,各组彩超图像特点主要与肿块纤维组织成分多少有关。结论:精子附睾肉芽肿彩超图像特征表现主要基于其组织病理结构的特点,彩超检查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可提高彩超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彩超对SG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列为首选。

  • 标签: 彩色超声 病理诊断 精子肉芽肿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在固定性伴之间的传播比率和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999年5月1日至2000年5月31日期间夫妻(性伴)双方均在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取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检测Ct和Uu。结果固定性伴之间Ct和Uu感染的不一致率分别是59.22%和38.92%,患者的年龄与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固定性伴之间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男性感染Ct/女性感染Uu、男性合并感染Ct和Uu/女性只感染Uu、男性感染Ct/女性未检出这两种病原体。结论尽管一方感染了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即使有性接触,另一方被感染的比率并不高,推测这两种病原体的性传播力并不强。

  • 标签: 固定性伴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分析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尿液病原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98例感染患者中尿道炎患者65例,膀胱炎15例,睾丸附睾炎14例,肾盂肾炎4例。98例患者病原菌培养50株,阳性率为51.02%。50株中,革兰氏阳性菌11株占22.00%,革兰氏阴性菌31例占62.00%,真菌8株占16.0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共25株占50.0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各占10%。9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96例,治愈率为97.96%。结论:细菌感染是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对感染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感染 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经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诊并有治疗后PCR随访结果的103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03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中,男性67例(65.05%),女性36例(34.95%),年龄17~58岁,平均(29.48±6.79)岁。38.83%(40/103)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男性患者中29.85%(20/67)无明显临床症状,女性患者中55.56%(20/36)无明显临床症状。56.31%(58/103)患者存在混合感染,45.63%(47/103)合并解脲脲原体感染,10.68%(11/103)合并淋病。92.23%(95/103)患者治疗后PCR复查沙眼衣原体核酸阴性。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常为混合感染,且临床症状轻微或隐匿,临床应对有不安全性行为史的患者及其性伴做全面性病检查。PCR方法值得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的诊断及随访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性病 混合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究动态超声在观察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阴茎血流动力学上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治的220例疑似血管性ED患者纳入研究,并选取100例心理性ED患者进行对照。应用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试验(ICI)及多普勒超声对所有入选患者的阴茎海绵体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分析不同类型ED患者在ICI前后阴茎长度、周长的变化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在220例疑似血管性ED患者中,动脉性ED患者74例,静脉性ED患者65例,混合血管性ED患者81例。动脉性ED、混合血管性ED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内径、PSV和EDV上均小于静脉性ED和心理性ED患者,而动脉性ED和心理性ED在RI上明显高于静脉性ED和混合血管性E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试验之前,动脉性ED、静脉性ED、混合血管性ED、心理性ED四组患者在阴茎周长、长度上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ICI试验后,动脉性ED患者的阴茎周长、阴茎长度明显短于静脉性ED、混合血管性ED、心理性E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极为清晰地反映出血管性ED患者的阴茎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准确有效地判断血管性ED分型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在临床鉴别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多普勒动态超声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 阴茎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环境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CACA培养基培养1372份来自中国大部分地区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并对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0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约为5.5%,所有菌株37℃生长良好,有完整荚膜,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均属于血清型A。M13-PCR显示,其基因型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特征性的VNIC型,显示了与临床株的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与环境株显示了高度的同源性,提示对于易感人群,阻断与相应环境的接触可有效预防新生隐球菌的感染。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表型 基因型 环境分离 鸽粪
  • 简介:皮肤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及系统性真菌病皮肤累及,是人类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浅部真菌病和皮下真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外伤接种产生。系统性真菌病所致的皮肤表现通常是病原体从内脏器官经血液或局部组织播散感染所致。致病性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对皮肤真菌感染的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 真菌感染 生物学特性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