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巴西天疱疮(FS),一种地方性落叶型天疱疮(PF),是以抗桥粒核心糖蛋白-1自身抗体阳性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之前该病主要集中在巴西MatoGrossodoSul的LimaoVerde地区,,在FS患者的血清中亦可检测出抗桥粒核心糖蛋白-3(Dsg3)抗体,为进一步确定该病的血清学、地域分布、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作者试图应用ELLSA法检测生活在该地区及非本地人的正常个体的血清中抗Dsg3自身抗体。146例来自Li-maoVerde的正常人中有53例(占36%)检测到抗Dsg3自身抗体,而来自周边地区的140例正常人中只有8例(占6%),检测出的阳性率比例与该高发区域的距离呈现显著性的相关趋势。(P<0.001)。作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支持FS发病中触发了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很可能就位于该地,也同意来自Brasilia合作研究者所报道的观点,即可能发展为FS的危险人群也可能有发展成地方性寻常性天疱疮的危险。巴西地方性天疱疮患者抗桥粒核心糖蛋白-3抗体检测@Hilario-VargasJ.@DasherD.A.@L.A.Diaz$DepartmentofDermatolo...

  • 标签: 地方性天疱疮 天疱疮患者 巴西地方性
  • 简介:目的:探讨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门诊原发性早泄患者通过阴茎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定为龟头表面过度敏感,并自愿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24例,行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经过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治疗的原发性早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总有效率达94.8%,随访观察时间0.5~5年,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治疗原发性早泄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 标签: 原发性早泄 阴茎背神经选择性离断术 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 性满意度
  • 简介:目的:检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及Foxp3蛋白在皮损中的表达部位,探讨其在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及20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皮肤比较,着色芽生菌病皮损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4.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p3蛋白在着色芽生菌病皮损真皮层高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及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少量表达。结论: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内Foxp3的高表达提示Treg细胞增多,其增多可为病原体免疫逃逸提供条件,可能与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有关。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FOXP3 TREG细胞
  • 简介:维生素D3衍生物通过其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除了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外,其对黑素细胞增殖、迁移、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细胞SCF/c-kit途径及黑素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正在被逐渐认识。因此,进一步了解维生素D3衍生物在黑素细胞的调控机制,对于更有效地治疗白癜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维生素D3 黑素细胞 白癜风
  • 简介:目的:研究miR-17-3p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7例)的皮损组织和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4例)皮肤组织和外周血,提取miRNA。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miR-17—3pmiR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25例)和正常皮肤组织(15例)中miR-17—3p的可能靶基因FNIPl蛋白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17-3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Real.timePCR显示miR-17—3pmiRN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4.62、9.16,P值均〈0.05)。miR-17-3p外周血中表达量与患者PASI评分呈负相关(r=-0.56,P=0.019)。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FNIP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72,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miR-17-3p表达下调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miR-17-3p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FNIPl参与银屑病发病。通过检测外周血中miR-17—3p的表达量可能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miR-17-3p FNIP1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BDG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深部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真菌培养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阿达木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3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对其皮损及关节治疗的有效程度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例患者的皮损及关节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患者皮损改善可达PASI50以上,治疗18周可达PASI75以上。结论:阿达木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对患者皮肤损害有明显疗效,同时可改善银屑病合并结膜炎等不适症状。

  • 标签: 关节病型银屑病 甲银屑病 结膜炎 阿达木单抗 甲氨蝶呤
  • 简介:单独使用UVB或UVB与外用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银屑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以往所应用的传统宽谱UVB,波长为270~350nm,其光谱中含有一部分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光。1981年Parrish和Jaenicke的一项研究显示: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光,可导致皮肤红斑,但不具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此后,出现了波长峰值位于311nm左右的窄谱UVB,其发射光谱主要集中于

  • 标签: 银屑病 选择性 紫外光 窄谱 发射光谱 应用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应用1、10、10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24h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assay)分析检测其AQP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应用1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6、12、24h,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总体差异。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IL-1α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的表达,且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μg/LIL-1α可以下调其表达,在100μg/L时,其作用更为明显(F=37.86,P〈0.0001)。随浓度增加,IL-1α对AQP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亦增加,以100μg/L组最明显。10μg/L的IL-1α在处理后6h降低了HaCaT细胞AQP3蛋白的表达,但随时间延长,其表达又有上升。结论IL-1α可以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和皮肤光老化的发生相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Α 角质形成细胞 水通道蛋白3 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卡泊三醇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中Caspase-3和bcl-2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2例银屑病患者经卡泊三醇治疗前后皮损及非皮损区皮肤中Caspase-3和bcl-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卡泊三醇治疗后银屑病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bcl-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bcl-2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银屑病 卡泊三醇 CASPASE-3 BCL-2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和30例子宫肌瘤中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和血管密度在EM中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的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将3例皮损不典型、可疑银屑病的皮损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扫描,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的RCM图像均具有Munro微脓肿及银屑病样增生模式,与组织病理改变相互对应,符合寻常性银屑病的改变。结论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病的诊断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给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银屑病 皮损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方法:采用EMs患者32例,取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无EMs患者34例,取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PI3K/AKT与VEGFmRNA表达,ELISA法检测PI3K/AKT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内膜PI3K、AKT和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P〈0.01)。EMs中,Ⅰ、Ⅱ期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Ⅲ、Ⅳ期异位内膜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和VEGF共同参与EMs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从消银汤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疗效及血清中T-bet/GATA3平衡影响,探讨消银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中医辨证评分的变化及外周血中T-bet、GATA3及T-bet/GATA3水平变化,并对其与皮损严重度作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bet及T-bet/GATA3分别为0.14±0.07、5.55±0.9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GATA3为0.15±0.06,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经药物治疗后T-bet、T-bet/GATA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GATA3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改变不明显。T-bet/GATA3与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消银汤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T-bet、T-bet/GATA3水平。

  • 标签: 消银汤 银屑病 T-BET/GAT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