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血间充于细胞(CB-MSC)移植对脑创伤大鼠治疗作用及其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行性.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损伤组,开颅钻孔打击脑组织不移植细胞;(2)移植对照组,开颅创伤脑组织后在创伤区注射生理盐水1.25μ;(3)CB-MSC移植组,开颅创伤脑组织后在创伤区注射含CB-MSC混悬液.每组各18只.CB-MSC从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得到,采用BrdU标记.分别于移植后3d及10d进行大鼠行为学评分,2周和4周行Y迷宫试验.移植后2周和5周对植人脑内CB-MS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镜下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果移植后10d3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和4周大鼠学习、记忆评分差异亦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和5周在CB-MSC移植组细胞移植区均发现BrdU-GFAP和BrdU-NSE阳性细胞,其他2组均未发现.结论CB-MSC移植可促进大鼠脑创伤恢复,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CB-MSC在体内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移植 颅脑损伤 细胞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 简介: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已成为21世纪干细胞工程热点和前沿,是最有前途组织工程种子之一。大量动物实验证实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具有极大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临床前期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着众多困惑性问题。本文就临床移植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BMSCS 脑梗死 临床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间充细胞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间充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和未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间充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诱导条件下约50%-60%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另一个干细胞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细胞 分化 神经元 丹参
  • 简介:在医疗卫生专业领域,我们熟悉临床个案这一概念。关注临床个案是大多数临床实践核心。性个案研究方法被用于教育学、商贸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性个案研究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它能抓住单个案例复杂性和特殊性。性个案研究不同于其他类型性研究,因为性个案研究代表了一个有限系统。个案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学生,一个项目,一个班集体,一次干预或是一个社区。性个案研究方法学非常适合调查性研究,

  • 标签: 卫生专业人员 个案 医疗 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 教育学
  • 简介:目的研究提高和阻断端粒酶活性对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TERT正、反义表达载体转染BMSCs.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ERT表达,并对转染前后BMSCs生长增殖能力、神经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和大鼠颅内移植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大鼠BMSCs表面CD29、CD44、CD90阳性,CD31、CD34、CD45阴性,转染正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明显提高,而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异体海马移植后存活能力未受影响,转染反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减慢,5-6周内死亡。结论BMSCs存在端粒酶低表达,提高或阻断端粒酶活性对BMSCs增殖分别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 标签: 端粒酶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BMSCs在颅内分布及向肿瘤趋化能力.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检测其表面抗原,并构建稳定表达海肾荧光素酶(RL)BMSCs(BMSCsRL);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Fischer大鼠脑实质接种PKH26标记9L胶质瘤细胞:接种胶质瘤细胞后7d应用立体定向仪于胶质瘤对侧脑实质接种BMSCsRL.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监测BMSCsRL在颅内分布情况,同时通过Transwell板观察体外BMSCs向肿瘤迁移情况.结果从大鼠骨髓分离BMSCsCD90和CD44阳性率为99%;BMSCs有向肿瘤组织趋化能力,体外实验发现迁移细胞数量随9L细胞增多而增多,在体实验中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察到在接种后0,7,14dBMSCs向肿瘤组织迁移,且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最为明显.结论BMSCs对胶质瘤有明显趋化性,能从远处向胶质瘤组织迁移并定位于其中,提示BMSCs可作为一种潜在细胞载体用于神经胶质瘤靶向治疗.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间充质干细胞 趋化作用 活体监测
  • 简介:目的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静态姿态平衡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能力影响。方法选取H-Y分期为3期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以及12名年龄相仿健康受试者。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采集PD患者DBS开关机前后及对照者在静态姿势平衡实验中三维人体关节姿态角,并计算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S开机帕金森患者相比于DBS关机帕金森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可穿戴设备评估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影响实验显示,DBS开机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稳定性增强,DBS对帕金森病患者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可穿戴设备 静态姿势平衡
  • 简介:目的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80例脑瘫患儿行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MF)、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评分.结果患儿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换患儿症状,改善运动、言语、智力等症状,促进脑功能恢复.

  • 标签: 立体定向 间充质 干细胞 脑性瘫痪 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Noggin转染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可行性,并观察基因修饰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通过细胞表面标志及成脂诱导鉴定细胞.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目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转染后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结果贴壁法获得细胞具有BMSCs表型,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未转染组和Ad-GFP转染组少量表达NGF,不表达Noggin.NGF、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均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NGF、Noggin转染BMSCs可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丝蛋白(NF-H)细胞,联合转染组NF-H阳性细胞比例最高.结论贴壁法能有效纯化BMSCs,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安全并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NGF、Noggin转染BMSCs体外培养能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两种蛋白联合修饰能增强这种分化作用.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生长因子 NOGGIN
  • 简介:目的观察BMSCs对胚胎腹侧中脑前体细胞(VMP)体外扩增和定向分化影响,并分析其可能营养机制.方法分别取胎龄11d大鼠胚胎VMP、成年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二者共培养体系.体外扩增7dVMP分为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分别加入普通分化液、BMSCs分化液、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化期末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比较3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比例.结果诱导分化7d后,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和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中细胞数分别较培养前扩增(44.13±4.75)倍、(60.63±5.25)倍、(64.00±7.63)倍,TH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8.76±5.20)%、(23.49±4.10)%、(28.08±5.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能够通过分泌营养因子有效促进VMP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中脑前体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研究miR-150*修饰对骨髓间充干细胞来源囊泡(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影响。方法qRT-PCR检测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表达量差异。培养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分别转染miR-150*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序列,上调BMSCs中miR-150*表达水平,提取BMSCs培养基中exosome。Westernblot验证exosomal表面标记蛋白CD63和flotillin-1,电镜下观察exosome形态。CCK-8和细胞周期实验验证miR-150*修饰BMSCs来源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影响。结果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转染miR-150*模拟物能明显提高BMSCs来源exosome中miR-150*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exosome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结论miR-150*(miR-150互补核苷酸序列)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低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因此exosome可作为一种有效基因治疗载体。

  • 标签: miR-150* 胶质瘤 EXOSOME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rMSCs)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条件及其体内修复大鼠帕金森模型潜能。方法为了能够更好修复大鼠单侧下丘脑-黑部位注射6.OHDA所造成功能毁损,我们从SD大鼠中提取了rMSCs。首先利用中药麝香多肽-1诱导rMSCs在体外无血清培养基中扩增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然后移植到单侧纹状体区DA耗竭大鼠模型中。结果加入麝香多肽-1后2h,细胞开始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团呈NSE及NF-H阳性。移植后动物模型较对照组有明显功能改善(P〈0.001),表现为25只实验鼠阿普吗啡诱导旋转减轻,平均持续56d。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大量来自rMSCs细胞在移植带存活并可迁移到距损伤处5mm部位.通过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TH发现大约50%-55%细胞继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以上发现说明rMSCs来源细胞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区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自发向多巴胺分泌细胞分化,并能修复源自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探索脐带间充干细胞(MSCs)分离培养及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方法。方法分离脐带间充组织,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脐带MSCs.原代培养于含10%FBS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二步法诱导分化P3代脐带MSCs,培养3、6、9d后终止诱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分化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ⅢSE)表达。结果分离培养脐带MSCs形态呈相对均一成纤维样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P3代细胞CD29、CD44、CD73、CD90、CDl05、CDl66表达阳性,而CD34、CD45、CDl9、CD31、HLA—DR表达阴性。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处于GO~G1期细胞占91.13%;诱导分化后细胞多数为两级.形态与神经元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诱导9d时细胞NSE、TH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5%和8.9%,Westo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诱导6d时细胞NSE表达明显,TH仅有弱表达,诱导9d时TH、NSE均表达明显。结论脐带间充组织中能分离出MSCs,且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用于治疗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能够获得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对MSCs移植途径、类型、数量、时间点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 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非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方法:选取非器性失眠症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睡眠正常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评估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患者睡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SQI(2.35±0.14)分、入睡时间(2.55±0.45)分、睡眠时间(2.36±0.19)分、睡眠效率(1.89±0.29)分,87例失眠症患者中,阴虚18例、血瘀30例、气郁32例。上述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存在明显异常。结论:非器性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血瘀、气郁居多,患者睡眠质量差,需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中医体质类型
  • 简介:失眠症是指睡眠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一种状况。失眠表现有多种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怖心理,妨碍社会功能[1]。患者因夜间睡眠不足,白天易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倦怠乏力、烦恼等,严重者可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2]。近年来,笔者用自拟消烦宁神汤治疗非器性失眠症患者63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治疗 自拟 睡眠不足 恐怖心理 社会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离体分离和培养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全反式维甲酸(RA)、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作用。方法采用出生3周SD大鼠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三组:A组,bFGF+EGF+RA进行诱导分化;B组,BDNF+RA进行诱导分化;C组,RA诱导分化。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鉴定。结果A组诱导5d后有大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呈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突起,有NSE阳性细胞表达。而B组可有部分NSE阳性细胞、C组细胞有少量NSE阳性细胞。结论bFGF+EGF+RA、BDNF+RA和RA均可在诱导BMSCs向神经样元细胞分化,bFGF+EGF+RA组更优于和BDNF+RA组及RA组。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全反式维甲酸
  •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方法:根据ICD-10,选择非器性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1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100%,刺激时间50s,刺激间歇5s,连续刺激1500次),对照组使用伪刺激治疗(刺激部位、频率、时间、间歇、次数都同治疗组,有振动声音,但不产生磁场效应),2组均1次/d,连续2周。对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多导睡眠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可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并缩短觉醒时间,延长深睡眠时间,可改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睡眠质量,rTMS治疗非器性失眠症疗效可靠。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器质性失眠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扩增 诱导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策略。方法体外分离纯化成年SD大鼠骨髓MSCs,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麝香多肽(Musk-1)将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再定向将神经前体细胞植入经显微外科手术建立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病灶中。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植入rMSCs源性神经元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P(0.05;有效观察期90d)。组织学和免疫细胞组化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植入rMSCs源性神经元在移植区域大量成活,并向损伤区域四周邻近组织迁移约6mm。荧光金逆行追踪分析显示在大鼠脊髓头侧、中脑红核和大脑感觉运动皮层等区域均可检测到荧光金标记阳性运动神经元,推测脊髓损伤侧皮层脊髓束发生了再生并穿越横断性病灶达到了脊髓尾侧。结论作为干细胞替代治疗新策略,rMSCs源性神经元可在横断性脊髓损伤病灶中成活、迁移、整合。以及具备修补脊髓功能潜在可能性。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脊髓损伤 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