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提取经常规方法已被鉴定的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16srDNA全长,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确定病原菌的种属。结果: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3种病原菌测序序列分别与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序列一致。结论:16srDNAPCR方法可准确地检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并且缩短了检测时间。

  • 标签: 小鼠 病原菌 16s RDNA 多聚酶链反应
  • 简介:骨骼系统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骨肉瘤是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均具有较强的骨转移倾向。通过向动物骨髓腔内接种肿瘤细胞建立的肿瘤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优点,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对胫骨内注射肿瘤细胞法构建骨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肿瘤 胫骨内注射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MMC)的给间隔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耐药之间的关系及机制.方法分别间隔24、48、72和96小时,用MMC处理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株2个小时,共5次,用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Westernblot分析p170和p53的表达.结果①MMC首次处理BIU-87、间隔24、48、72和96小时给的IC50分别为4.41、0.71、2.83、4.51及6.16μg/ml;②间隔24小时给,p53显著下调,未检测到p170表达,间隔48、72、96小时给,p53持续表达,p170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膀胱癌细胞的耐药性与丝裂霉素C的给间隔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p53表达的变化有关.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多药耐药性 丝裂霉素C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一系列实验证实,骨形成发生蛋白4(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4,BMP41在体内外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其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BMP4在胶质母细胞瘤多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BMPd的表达量:构建多耐药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检测在多耐药细胞株和正常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内BMP4的表达量:通过在多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BMP4.检测BMP4逆转多耐药的可能性:通过检测高表达BMP4后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初步筛选出BMPd调节胶质母细胞瘤多耐药的可能机制。结果:在胶质母细胞瘤内,BMP4表达量降低:多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且与对照组相比,多耐药细胞株的BMP4表达量明显降低,高表达BMP4可以逆转多耐药:高表达BMP4后,多耐药相关的基因中,BCL-2和GDNF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BMP4可以逆转胶质母细胞瘤多耐药.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和GDNF的表达.

  • 标签: 骨形成发生蛋白4(BMP4) 多药耐药 B cell LYMPHOMA lewkmia-2(BCL-2)
  • 简介:埃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OSI-774)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本文综述埃洛替尼治疗NSCLC的进展.Ⅰ期试验表明,埃洛替尼耐受良好,对NSCLC患者有抗肿瘤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在Ⅱ期试验中,难治性NSCLC患者150mg/d,有效率为12.3%~25%,总的疾病控制率>40%,中位生存期8.4个月,1年生存率40%,皮疹是临床益处的替代标志,但需进一步证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检测埃洛替尼作为单剂(BR.21研究)或合并标准的化疗方案(TALEN-卡铂/紫杉醇试验和TRIBUTE-顺铂/健择试验)治疗NSCLC,结果没有改善生存期,但亚型分析TRIBUTE试验表明,对无吸烟史的患者有很大的生存期益处,相反,单用埃洛替尼(BR.21研究)具有生存期益处.Ⅱ期试验评价贝伐单抗(bevacizumab)合并埃洛替尼治疗复发的NSCLC有明显效果(PR=20%,SD=65%)且安全.人们希望埃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效果能够用于早期病例,包括辅助治疗和预防.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埃洛替尼 分子靶抗癌药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窦道冲洗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患者18例,患者早期感染为7例,中期感染8例,晚期感染3例,患者均无明显发热,引流液均行培养和药敏检查,均培养出细菌。采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分别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并保留无菌管用作引流,根据引流量决定冲洗置次数。换药后嘱患者持拐下床活动,后期引流量较少,细菌培养3次阴性,冲洗置后可拔出无菌管,随后窦道可愈合。治疗中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保持较好营养状态。结果18例经3周治疗,窦道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8分提高到术后70.6分,血常规恢复正常,CRP平均在30mg/L,ESR平均在35.6mm/h。除1例因医疗纠纷选择手术取出假体外,其余17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病情平稳的患者,通过加强营养,使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可达到窦道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抗感染药 局部
  • 简介:目的观察单雷替曲塞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使用单雷替曲塞二线化疗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7例,有效率为3.7%(1/27),疾病控制率为48.1%(13/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0个月,毒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主要为粒细胞减少、贫血、转氨酶异常、疲乏及恶心呕吐。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状态及有无肝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雷替曲塞单二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晚期 老年人 雷替曲塞 疗效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细胞黏附分子L1(celladhesionmoleculeL1,L1CAM)是一种跨膜黏附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L1CAM表达,并探讨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多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针对L1CAM的小干扰RNA(siLl)和阴性对照siRNAfsiCon)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胶质瘤U251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siCon的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组f转染siLl的胶质瘤U251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U251细胞中L1CAM、MRPl、pAKT及pERK1/2等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L1CAM对顺铂(cisplatin)和P13K/AKT抑制剂LY294002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抑制LICAM表达对U251细胞系中AKT磷酸化情况的影响。结果:实验组L1CAM、pAKT.pERK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但实验组多耐药蛋白MRPl表达量以及Bcl-2cdBax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实验组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提示抑制LICAM表达后细胞对顺铂和LY294002的敏感性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AKT磷酸化信号明显降低。结论:RNAi抑制L1CAM表达能增强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P13K/AKT和MAPK信号激活.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胶质瘤细胞的多耐药性。

  • 标签: RNA干扰 细胞黏附分子L1 SIRNA 胶质瘤 U251 顺铂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脑恶性肿瘤的50%以上,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仍存在效果不理想、易耐药等问题。本文就研究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FractionCfromNajaNajaActraVenom,NNAV.FC)体外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细胞毒性作用,并与几种临床脑肿瘤化疗用药进行比较,以求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化疗药物。方法:应用MTT法.观察NNAV.FC人胶质细胞瘤株U-251的细胞毒作用、量效关系等,并与依托泊苷(vp=16、鬼臼乙叉苷、Vepesid)、卫萌(替尼泊苷、鬼臼甲叉甙vm-26,Teniposide)、顺铂(Cisplatin、CDDP)、卡铂(Carboplatin)、五氟尿嘧啶(5-FU)等对上述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行比较。结果:FC对人胶质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24及48h的IC50分别为5.76和7.19μg/ml,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在本实验中,FC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与临床胶质瘤化疗相比较。FC是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药物。

  • 标签: 眼镜蛇毒 胶质瘤 组份C 细胞毒 化学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