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A—F基因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在29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基因型247例(83.7%),其中HBV基因C型占62.3%(154/247)、B型15.4%(38/247)、D型6.9%(17/247)、B/C混合型4.9%(12/247)、C/D混合型5.3%(13/247)、B/D混合型5.3%(13/247),48例未检出基因型;基因C型感染者之间无性别差异(x^2=0.043,P〉0.05);各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无显著性相差,但与48例未检出基因型者比,后者HBVDN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基因型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混合型比例相对较高,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型无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基因型 核酸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背景: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R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与CRC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方法: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CRC基因芯片GSE32323、GSE21510、GSE9348数据集,使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在DAVID数据库中对差异表达基因行GO和KEGG分析。应用STRING、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CRC的核心基因。结果:在三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出834个CRC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76个上调基因和456个下调基因。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增殖、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p53通路和细胞外基质蛋白通路。PPI网络共筛选出20个核心基因。结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RC基因芯片进行分析可为CRC发病机制、肿瘤标记物的筛选和治疗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生物信息学 微阵列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食管癌的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癌癌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癌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转移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的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目的建立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为治疗肝衰竭作为种子细胞.方法培养hUMSC,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转染c-Met慢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确定最佳多重感染复数(MOI).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稳定表达c-Met的hUMSC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met蛋白表达量.结果P5代细胞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和CD34相关造血细胞抗原,符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构建成功的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最佳MOI=80,经嘌呤霉素筛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阳性率为100%,且经Western-blot法检测证实该细胞过表达c-Met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c-Met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进-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MET基因 转染 体外
  • 简介:人宫颈癌基因(HCCR)是在宫颈癌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癌基因,可能通过负向调节p53而促进肿瘤发生。目的:检测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免疫共沉淀法检测HCCR在消化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CCR在消化系肿瘤细胞株中的定位和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R在消化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有表达,肿瘤细胞株中其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或癌旁组织(P〈0.05)。HCCR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部位和肝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结论:HCCR在人消化系肿瘤细胞和组织中表达较强,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消化系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 标签: 人宫颈癌基因 胃肠肿瘤 肝肿瘤 基因表达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日趋严重,选择快速、敏感、价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p耐药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检测粪便Hp基因突变对诊断克拉霉素耐药的有效性,并探讨cagA基因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4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采集其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p23SrRNA,采用PCR—RFLP法检测限制性内切酶BbsI、BceAI、BsaI对23SrRNA扩增产物的酶切情况,采用PCR法扩增cagA基因。结果:74例患者的粪便标本中,60例扩增出Hp23SrRNA367bp片段,其中17例可被BsaI酶切,60例均未被BbsI、BceAI酶切。cagA阳性、阴性表达者的23SrRNA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粪便基因型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是快速、简便的方法。江苏地区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23SrRNAA2143G突变。cagA基因与Hp对克拉霉素耐药不相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 耐药性 粪便 基因突变
  • 简介:乙型肝炎在全球广泛分布,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HBV基因型的研究更加深入,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日趋明确,不同的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血清学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策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 肝功能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它的感染不但与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MALT淋巴瘤和胃癌也有重要关系,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等肿瘤的相关致病菌[1,2,3].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较为高50%~80%[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效抗原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运用,将预防和根治Hp的感染成为了可能.因此,本实验以Hp特快特异性基因--18kDa外膜蛋白基因,经PCR扩增,构建重组载体,为在原核生物表达创造条件,同时为疫苗的研究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重组载体 致病菌 肿瘤 外膜蛋白
  • 简介:DNA/miRNA基因甲基化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筛查标志物,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有大量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化筛查结直肠癌的研究,但仅有个别商业化的甲基化基因试剂盒小规模应用于临床实践。本人将对目前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化筛查结直肠癌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DNA/miRNA基因 甲基化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筛查
  • 简介: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112例(43.6%),C基因型140例(54.5%),B+C基因型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型。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的38.8%,P〈20.05。C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1)、HBeAg阳性率(67.1‰)、HBV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型(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l)显著高于C基因型(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型的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单一的B型或C型为主.含少量B+C型。C基因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的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 简介:背景: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地域差异与宿主免疫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宿主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正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B-511、IL-1RN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7例十二指肠溃疡(DU)、38例胃溃疡(GU)以及40例非萎缩性胃炎(NAG)患者。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采用PCR-RFLP检测IL-1B-511、IL-1RN基因多态性。分析IL-1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年龄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NAG、DU和GU组之间H.pylori感染率、IL-1B-511、IL-1RN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G和DU相比,年龄≥60岁是GU的危险因素(OR=5.650,95%CI:1.811~17.624;OR=3.159,95%CI:1.254~7.955)。IL-1B-511、IL-1RN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类型无关(P〉0.05)。结论:在昆明市,年龄≥60岁是GU的危险因素,IL-1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无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消化性溃疡 螺杆菌 幽门
  • 简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髓过氧化物酶(MPO)-463G→A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相关.目的:探讨MPO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检测117例胃癌患者和105例对照者的MPO-463G→A多态性,比较两组MPO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MPO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危险性的关系,并行分层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胃癌家族史对胃癌的影响.结果:胃癌组GA和A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GA:25.6%对37.1%,AA:3.4%对11.4%,P〈0.05),A等位基因频率亦明显降低(16.2%对30.0%,P〈0.05).与GG基因型患者相比,携带MPO-463GA/AA基因型者罹患胃癌的危险性明显降低(OR=0.43,95%CI:0.25-0.75).分层分析示男性、年龄≤60岁、不吸烟、H.pylori感染阴性和无胃癌家族史人群携带GA/AA基因型较携带GG基因型者罹患胃癌的危险性降低.结论:MPO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相关,A等位基因对胃癌易感性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过氧化物酶 胃肿瘤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易感性
  • 简介:目的探究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与p53基因表达的关系,为预测食管癌的疗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检测选取的63例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p5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对每位患者给予总量为60~70Gy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以及2周期同步氟尿嘧啶+顺祐(DF)方案化疗,观察、分析p53基因表达和同步放化疗疗效间的关系。结果p53阳性组24例中CR为7例,PR为12例,SD为3例,PD为2例。p53阴性组39例中CR为20例,PR为16例,SD为3例,PD为0例,阳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明显低于阴性组的92.31%。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可将p53基因表达量的检测作为一个参考指标。食管癌外周血的p53基因表达,可反映出癌瘤组织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结合p53的表达量,可指导放、化疗方案的科学制定。

  • 标签: P53 食管癌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的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其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的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包括ABCB1、MMP2、CDH1、CD44)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徙实验评价两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进而探讨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发现胃癌细胞株BGC-823的ABCB1、CDH1、CD44基因表达较SGC-7901高,而MMP2基因的表达在SGC-7901中较高。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徙实验显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迁徙能力比SGC-7901强。结论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与侵袭转移有一定的关系,CD44的高表达在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 标签: 多药耐药 侵袭转移 ABCB1 MMP2 CDH1 CD44
  • 简介:结直肠癌(CR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在大量研究中被证实是CRC的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较之目前常用的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结肠镜筛查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筛查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有限,用于评估CRC术后复发和放化疗效果的潜力则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CRC筛查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早期诊断 DNA甲基化 SEPT9基因
  • 简介:背景: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是新近鉴定的肿瘤抑制基因,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目的:研究Ad5/F35腺病毒介导XAF1基因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对照病毒Ad5/F35-Null和报告病毒Ad5/F35-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分别按不同感染复数(MOI)在同一作用时间点感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以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Ad5/F35-EGFP的感染效率;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XAF1mRNA和蛋白表达;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AnnexinV-FITC/PI双染法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Ad5/F35-EGFP感染48h,MOI为2.0时,92%以上的SMMC7721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Ad5/F35-XAF1感染48h后,SMMC7721细胞中XAF1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剂量依赖性地增多,并伴随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裂解。结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具有很强的感染效率,可促进XAF1基因表达,且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此作用可能与XAF1激活了内、外源性凋亡通路有关。

  • 标签: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质 腺病毒科 肝肿瘤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