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DM)几乎可影响消化道所有部位,约75%的DM患者伴有胃肠动力障碍。DM胃肠动力障碍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其发生系由多因素所致,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病变、Cajal间质细胞病变等有关。糖基终末产物(AGEs)是体内葡萄糖与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经非酶促反应生成的化合物。DM时的高糖环境可促进AGEs形成,AGEs异常蓄积在DM并发症如DM肾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与DM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性少见报道。本文对AGEs在DM胃肠动力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胃肠活动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 简介:目的探讨HDAg和HBsAg/HBcAg在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双重染色,检测79例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且均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P<0.0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阳性细胞主要呈单个细胞或点状分布,且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结论HDV感染会抑制HBV病毒抗原(HBcAg)表达;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 标签: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简介:DNA/miRNA基因甲基化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筛查标志物,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有大量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筛查结直肠癌的研究,但仅有个别商业的甲基基因试剂盒小规模应用于临床实践。本人将对目前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筛查结直肠癌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DNA/miRNA基因 甲基化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筛查
  • 简介:1985年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在短时间内在试管中获得数百万特异DNA序列的拷贝,从而很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以及其它操作。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研究领域。PCR的定量实质是核酸的体外扩增,当人们利用技术扩增出大量的特异DNA序列后,还必须对这些PCR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定量分析PCR产物可以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中,经常利用RT-PCR定量检测某一特定的转录mRNA,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的PCR产物定量检测法是目前PCR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特点,电是定量PCR技术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RT-PCR定量检测 PCR产物 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 定量PCR技术 DNA序列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ICU术后病人疼痛的正确评估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接受普外科手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正确分析、评估及综合性护理,评估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日常活动、心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进行疼痛程度分析,给予疼痛评估及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88例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良好,满意率高。结论正确、及时对术后疼痛病人进行观察、评估,采取相应的生理及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病人疼痛,改善其生命质量。

  • 标签: ICU 术后疼痛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马洛替酯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大鼠肝组织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传导分子Smad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马洛替酯组各15只。在造模的同时给药灌胃。6w后,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Smad3、smad4、Smad7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肝组织Smad3、smad4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38±0.09)、(0.29±0.08)和(0.16±0.05)、(0.16±0.07),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84±0.08)、(0.76±0.11)和(1.01±0.12)、(0.94±0.11),P<0.05];对照组肝组织Smad7mR-NA和蛋白分别为(0.73±0.14)和(0.44±0.15),模型组Smad7mRNA和蛋白[(0.22±0.08)和(0.17±0.08),P<0.05]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马洛替酯组肝组织smad3、smad4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52±0.10)、(0.40±0.10)和(0.51±0.08)、(0.41±0.09),P<0.05)],马洛替酯组肝组织Smad7mRNA和蛋白分别为(0.48±0.09)和(0.39±0.10),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马洛替酯可明显抑制DMN诱导的大鼠肝脏损伤,改善肝纤维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mad3和smad4表达,上调Smad7表达有关。

  • 标签: 肝纤维化 马洛替酯 SMAD3 SMAD4 SMAD7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脾切除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小鼠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被分为脾切除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在前三组,采用1%聚肌胞苷酸腹腔注射建立PBC模型,在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在实验20w末,对动物分别行脾切除术,或在假手术组采取腹壁切开后仅轻微翻动脾脏,或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在实验32w,行血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I型受体(TβRI)和II型受体(TβRII)mRNA水平。取末端回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其匀浆TNF-α水平。结果在32w时,脾切除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肝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5±5.2)、(39.6±7.5)、(39.1±1.0)对(53.2±2.1),P值均<0.05];脾切除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分别为(43.5±6.4)U/L、(157.7±20.9)U/L和(178.1±38.0)U/L,显著低于模型组[(52.0±9.0)U/L、(183.4±12.4)U/L和(195.3±62.6)U/L,P值均<0.05];脾切除组肝组织纤维程度明显轻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组肝组织TGF-β1、TβRI和TβRIImRNA水平分别为(0.5±0.09)、(0.5±0.05)和(0.5±0.09),显著低于模型组[(1.0±0.10)、(1.0±0.08)和(1.0±0.09),P值均<0.05];脾切除组回肠末端匀浆TNF-α水平为(50.0±8.6)ng/L,显著低于模型组[(106.8±19.8)ng/L,P<0.05]。结论脾切除可缓解PBC小鼠肝组织纤维进程,可能与抑制肝脏TGF-β1表达和抑制回肠末端TNF-α分泌有关。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脾切除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小鼠
  • 简介:肝纤维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防治肝硬化的目的也是制止或逆转肝纤维。我们对68例早期肝硬化病人中的34例,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苦参素注射液 肝炎后肝纤维化 疗效 治疗 乙型 病理过程
  • 简介:目的:了解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个性延续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老年溃疡性结肠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3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个性延续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对护理的依从性都要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个性延续护理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并且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提高满意度,积极配合治疗。

  • 标签: 个性化延续护理 老年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 应用评价
  • 简介:结直肠癌是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较高。常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普通结肠镜检查、弯曲乙状结肠镜检查、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免疫化学粪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CT结肠成像以及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等,但这些检查均有缺陷。SEPT9DNA甲基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检测外周血SEPT9DNA甲基水平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适合在易感人群中推广普及。本文就外周血SEPT9DNA甲基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SEPT9 DNA甲基化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SMAD3shRNA重组慢病毒对大鼠肝纤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6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shRNA对照组(20只)和SMAD3shRNA组(20只)。对shRNA对照组和SMAD3shRNA组大鼠,通过脾脏注射法给予慢病毒1.0&#215;108TU/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500μl生理盐水,给药1w后开始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模型。在造模4w和8w时,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肝组织SMAD3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和III型胶原水平。结果在造模4w和8w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hRNA对照组比,SMAD3shRNA组肝组织SMAD3mRNA水平显著降低(4w:P=0.000,P=0.001;8w:P=0.001,P=0.009);肝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造模4w和8w时,SMAD3shRNA组大鼠肝纤维程度减轻;在造模4w时,SMAD3shRNA组动物血清I型胶原[(3.33±1.60)ng/ml]和III型胶原[(1.32±0.56)ng/m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69.4±13.67)ng/ml,(3.90±1.41)ng/ml],也低于shRNA对照组[(66.8±3.50)ng/ml和(3.80±0.93)ng/ml,均P<0.01];在8w时,各组间胶原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MAD3shRNA在大鼠体内能明显减轻肝纤维程度。

  • 标签: 肝纤维化 SMAD3 SHRNA 慢病毒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个体护理对提升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个体护理,包括调整护理人员排班方案,识别不良预后高危患者并重点干预,个体的预见性护理、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自我护理指导等。对比两组行为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水平变化情况、并发症及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禁烟禁酒、适量锻炼及情绪控制行为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各子量表评分、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便秘、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个体护理,有助于提升其依从性,且有助于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这对提升疗效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肝硬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依从性
  • 简介:目的:观察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处理组,通过灌胃给予56%北京红星二锅头(12ml·kg-1.d-1)和脂多糖(5mg·kg-1,2次/w)腹腔注射,建立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10w。在末次给药后,解剖动物,取血清和肝组织,进行相应的检查。结果在实验10w末,模型组肝组织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其肝质量指数、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5.77±0.67)%、(82.22±6.20)U/L和(93.43±17.30)U/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44±0.42)%、(35.83±3.84)U/L和(66.43±5.14)U/L,P〈0.05];大剂量化滞柔肝组肝质量指数为(5.24±0.36)%,显著低于模型组[(5.77±0.67)%,P〈0.05],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的CK分别为(118.93±10.15)U/L、(102.33±8.07)U/L、(119.45±19.26)U/L和(104.00±8.15)U/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27.50±50.10)U/L,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组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试验组之间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有保护作用,为滞柔肝颗粒将来用于临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试验支持。

  • 标签: 酒精性肝炎 化滞柔肝颗粒 脂多糖 小鼠
  • 简介:结直肠癌(CR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在大量研究中被证实是CRC的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较之目前常用的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结肠镜筛查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筛查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有限,用于评估CRC术后复发和放化疗效果的潜力则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检测在CRC筛查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早期诊断 DNA甲基化 SEPT9基因
  • 简介:背景:胃食管反流是特发性肺纤维(IPF)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夜间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伴IPF的GERD患者夜间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6例IPF.GERD患者、32例GER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非GERD)。各组患者行24h食管pH监测,对夜间8h内(10pm-6am)的酸暴露程度,包括pH〈4的时间百分比、酸清除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4例(87.5%)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酸暴露,其程度高于非GERD组(P〈0.05).而与GERD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IPF—GERD组患者前半夜pH〈4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后半夜(12.2%±3.9%对1.1%±0.5%.P〈0.05).GERD组两者无明显差异(10.8%±2.7%对5.1%±1.8%,P〉0.05)。结论:大部分IPF—GERD患者存在夜问酸暴露.其主要发生于前半夜。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肺纤维化 夜间酸暴露 食管PH监测
  • 简介:目的构建以大鼠CTGF和TIMP-1基因为靶点的双重RNA干扰表达载体质粒,以检测其转染肝星状细胞的效率.方法筛选出对CTGF和TIMP-1基因最有效的RNA干扰靶位,各设计1对含有短发夹结构的RNA干扰靶点序列,分别克隆到质粒载体psiRNA-DUO-GFPzeo,构建含目的靶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含有CTGF和TIMP-1),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转染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结果酶切与测序结果提示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成功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psiRNA-GFP-CTGF、psiRNA-GFP-TIMP-1和psiRNA-GFP-Com转染肝星状细胞,在24小时,空质粒组、CTGF组、TIMP-1组和CTGF+TIMP-1组转染效率分别为15±2%、13±1%、15±1%和14±2%,均低于质粒psiRNA-GFP-Com转染组(Com组,20±2%,P〈0.05);在48小时,空质粒组、CTGF组、TIMP-1组和CTGF+TIMP-1组转染效率分别为10±2%、9±1%、8±2%和10±1%,均低于Com组的15±2%(P〈0.05).结论成功构建靶向大鼠CTGF和TIMP-1最有效的RNA干扰靶位的双重RNA干扰表达质粒,能转染至肝星状细胞,并且psiRNA-GFP-Com转染效率最高.

  • 标签: 肝纤维化 RNA干扰 质粒载体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肝星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