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所在科室的10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析,对所有患者采用平扫与动态增强的方法对各阶段的CT特征展开扫描,分析所有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患者的肝脓肿病变部位,左叶42例,右叶48例,同时在肝左、右两叶发生的有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有33例,门静脉期出现团块状强化有18例,晕征16例,蜂窝征或网格征3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测不典型肝脓肿的三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表现,可对不典型肝脓肿病理过程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可积极的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不典型肝脓肿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诊治结核性脑膜炎的患儿120例,将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头颅增强CT检查、MRI检查和CSF检查。结果利用头颅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且对患儿的病情及病理有了全面掌握,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P<0.05);利用MRI检查对病变范围显示较好,但对钙化的显示不及CT检查,而运用CSF虽然能够全面掌握患儿病情,但在典型性上还有所欠缺。结论通过增强CT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能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有效掌握,应与原有的检查方式相配合,从而确保临床诊断的客观全面性,为患儿的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增强CT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诊断 价值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MRCP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分析二零一四年一月到二零一五年十二月的六十三例经过病理研究确诊的胆管癌病患的MRCP平扫资料和增强CT扫描,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胆管癌患者六十三例,通过增强CT诊断确诊四十八例,确诊率为76.2%;通过MRCP诊断确诊五十五例,确诊率为87.3%,可以看出MRCP比起增强CT来说,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MRCP比增强CT在胆管癌诊断中效果好,在临床诊断中应该结合两种不同诊断方法诊断胆管癌。

  • 标签: 增强CT 胆管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CT检查显示有23例出现十二指肠损伤,9例出现结肠及系膜损伤,19例出现空回肠及系膜损伤,9例出现多处肠壁及系膜损伤,出现两种以上影像学表现患者38例,仅出现单一影像学表现2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效、快速、准确的诊断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部位和类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闭合性肠 肠系膜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9-2015.9期间CT室接收的CT扫描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组间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可降低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CT增强扫描造影剂 外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1月时间段内,回顾性选择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共84例,B超初筛,表现为肝脏中、小型占位性病变,在此基础上,均接受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84例患者,71例(84.5%)确诊肝癌,CT检查,56例确诊,符合率为78.9%(56/71),MRI检查,67例确诊,符合率为94.3%(67/71),MRI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相比CT技术,MRI技术诊断肝癌,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技术 肝脏MRI技术 肝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并给予增强CT检查、磁共振扫描及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对比分析三组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增强CT检查病灶部位、病灶形态、病灶边缘与磁共振扫描无差异(P>0.05);增强CT检查血管集束征结果优于磁共振扫描(P<0.05);磁共振扫描检查内部坏死灶结果优于增强CT(P<0.05);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检查周围型肺肿块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更有优势(P<0.05)。结论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应用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诊断结果更有助于临床提高有效参考依据及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增强CT 磁共振 周围型肺肿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与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已经被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腹腔肿瘤腹腔转移患者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CT与增强CT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增强CT组诊断符合率为94.3%,显著高于CT组的60.4%(P<0.05),同时其最小种植灶、种植灶宽、种植灶长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方面,增强CT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不但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小种植病灶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肿瘤 转移灶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6年3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肝脏MRI、肝脏增强CT诊断,随后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性。结果肝脏增强CT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67.39%,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71.43%,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69.47%、66.67%、30.53%、33.33%;肝脏MRI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83%,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96%,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89%、93.33%、2.11%、6.67%,相比之下MRI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无差异,与CT诊断结果存在对比性(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价值性更高。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配合度,观察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的护理配合对患者不良情绪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原则的相关要求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辅以护理配合的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和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2.62±3.30)分、1(2.22%),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7.15±2.30)分、10(22.22%),两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成像质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30(66.67%)、15(33.33%)、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成像质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13(28.89%)、22(48.89%)、10(22.22%),两组成像质量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患者接受护理配合,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还能够提高图像成像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尿路病变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护理配合 不良情绪 成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配合对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配合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02月-2017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患者共计73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2017年02月我院开展提高检查效果护理干预,运用于(2017年02月-2018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77例设置为护理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MRI检查时间,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配合率及不良反应率对照。结果两组行PWI检查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组护理配合率为98.70%,不良反应率为1.30%,常规组护理配合率为91.78%,不良反应率为1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中,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中护理配合,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舒适度与护理满意评分,提高护理配合率,降低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效果理想。

  • 标签: 磁共振脑灌注成像 增强检查 护理配合 满意度影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并探讨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15例乳腺正常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两组均实施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的乳腺检查情况、早期增强率、ADC(表光扩散系数)情况,分析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55例乳腺疾病患者经过检查之后,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25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有18例;被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其中纤维腺瘤患者有15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成像检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5例,良性病变患者和恶性病变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90s的强化率有明显差异。对于恶性患者病灶的形态以及毛刺、环形强化等方面的检查作用突出,在对比剂注射之后的强化效果更加明显。从强化率的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强化率最高可以达到(133.5±46.5)%。当b=800s/mm2时,研究患者的ADC值均低于参照组,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更低于良性病变,三组对比数值呈现P<0.05的最终检验结局。结论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对乳腺疾病,能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患者的乳腺情况,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 乳腺疾病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52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良性病变14例,恶性病变30例,诊断符合率为84.6%;普通磁共振检查检出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27例,诊断符合率为69.2%;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普通磁共振检查相比,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明显提升诊断符合率,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普通磁共振检查 鉴别 乳腺良恶性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SCT和MRI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价值。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患者73例,其中胰腺癌患者31例作为胰腺癌组,慢性胰腺炎患者42例作为阴性胰腺炎组。对其进行MSCT和MRI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特征①胰腺体积增大MSCT和MRI增强扫描上,胰腺癌组31例患者中,出现29例胰腺体积增大,比例占93.55%;慢性胰腺炎组42例患者中,出现19例,比例占45.24%。②胰腺周围组织及大血管侵犯MSCT和MRI增强扫描上,胰腺癌组31例患者中,出现26例胰腺体积增大,比例占83.87%;慢性胰腺炎组42例患者中,出现16例,比例占38.10%。③动态增强扫描MSCT和MRI增强扫描动脉期特征,胰腺癌组31例患者中,8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比例占90.32%;慢性胰腺炎组42例患者中,1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比例占40.48%。结论MSCT和MRI增强扫描联合应用于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 标签: MSCT增强扫描 MRl增强扫描 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Gd-EOB-DTPA增强表现。方法对行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经病理学证实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1例病人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RI检查见肝V段一类圆形异信号影,边界清楚。病灶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信号低于周围肝实质,并可见强化的假包膜影,平衡期呈低信号,在20min肝特异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鉴别肝脏占位时,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CE-MRI)评估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当瘤体直径长至8~10mm时进行干预,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实验组)和空载粒子(8只,对照组),在粒子植入前及治疗后2周及2个月行MRI常规扫描及DCE-MRI成像,并对肿瘤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有少量坏死。所有裸鼠的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均无明显放射炎症表现。常规MRI评价125I粒子治疗胰腺癌疗效的价值有限。实验组肿瘤实质与坏死交界区的Ktrans值最高,其次为整个肿瘤组织的Ktrans值,再次为肿瘤实质,最后是肿瘤坏死区。实验组治疗后2周及2个月裸鼠的整个肿瘤组织Ktran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整个肿瘤组织的Ktrans与肿瘤坏死率有间一定的相关性(r=-0.518,P=0.01);而肿瘤坏死率与肿瘤体积间有一定相关性,坏死随着肿瘤体积增加而增加(r=0.641,P=0.001)。结论:125I粒子治疗人胰腺癌裸鼠可导致移植瘤内坏死,且对周围脏器较安全。用常规MRI及DCE-MRI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成像是可行的。常规MRI对治疗疗效的评估作用有限,而DCE-MRI则可定量分析125Ⅰ粒子治疗后肿瘤血管灌注特性的改变,对疗效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 标签: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简介:由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办的第5期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ISUOG)授权超声学习班《妇产科超声临床与进展》和2016《超声波髋关节检查技术》学习班,将于2016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上海同时举办。本项目主题为“妇产科超声临床应用的难点与热点”及“小儿髋关节检查技术”.授ISUOG英文认证证书1份及省市级I类学分10分。

  • 标签: 妇产科超声 检查技术 临床应用 超声波 学习班 髋关节
  • 简介:针对免疫学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结合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并实施阶段性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性学习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免疫学 理论教学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心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合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7 年 7 月 -2018 年 4 月在本院心外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 100名进行本次研究,依据随机原则将全部护理实习生平均分成对照组 50名,按照传统心外科护理教学方法进行带教,观察组 50名,在心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探究式学习理念,比较两组护理教学。结果:观察组护理能力优良率为 82%,对照组护理能力优良率 58%, P< 0.05;观察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综合素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护理实习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为 94%,对照组满意度 78%, P< 0.05。结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用于心外科护理教学中能够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护理实习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也能明显提升,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心外科 护理教学 探究式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