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用药方式对病患血脂的影响的程度。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0月住院病人480例患者,从总体水平比较患者用药前后的血脂情况、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单独使用对脂代谢的影响、联合用药时对脂代谢的影响,纵横比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患者脂代谢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治疗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结果均有所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对血脂三项均有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氯氮平以甘油三脂影响最大,利培酮以总胆固醇影响较大。齐拉西酮和阿利哌唑影响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疗效从总体上减小了对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 标签: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血脂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药物治疗,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哌啶醇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PANSS、CGI评分情况,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例数大大减少,治疗有效率提高到93.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克服经典型药物的缺陷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痊愈。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 精神分裂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药物统计中心指定的限定日用剂量对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药物的利用指数与联合用药的情况等。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序列主要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患者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4例,二联或三联用药治疗的患者有36例,药物利用度指数小于等于1。结论本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要用结构的倾向较为合理,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常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并不是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非典型药物 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观察胃复春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维酶素片进行治疗,每次4片(片重0.2g),饭前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给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每次4片(片重0.36g),饭前口服,一天3次。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18例,总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67.27%(37/55),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总有效46例,总有效率为83.64%(46/5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患者使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症状,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 标签: 胃复春片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不典型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选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区别(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24发生率及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状具有确切疗效,基本不会对机体代谢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 临床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内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teratoid/rhabdoidtumor(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例脑积水、颅内占位患儿行肿瘤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AT/RT,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M患儿手术见脑干肿块,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确诊为(桥小脑角)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结论AT/R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 标签: 儿童 AT/RT 病理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一共(1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1月5日,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分析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CT检查,将两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阴性预测值10.00%和阳性预测值90.00%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X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O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与联合用药情况,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结果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用药结果科学、合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抑郁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的患者11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16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有效率94.74%(54/57),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1.36%(48/59),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51%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0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抑郁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抑郁症 帕罗西汀 小剂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精神分裂症采用不同药物预后临床价值的探究。方法选取78例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治疗,分别采用喹硫平(启维)(观察组)、舒必利(对照组)应用于两组患者疾病干预中,记录以及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期间的数据。结果经过喹硫平药物预后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好,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期间,要求医生对于相关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的不良反应、效果等内容加强了解,从而选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喹硫平药物来给予患者疾病预后,促使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用药不良反应率降低。

  • 标签: 喹硫平 舒必利 精神分裂症 治疗 对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两组入组患者的PANSS得分出现显著下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模拟标准化为框架结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在普通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78名普通外科专业见习生,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名予以传统教学,观察组39名予以基于模拟标准化为框架结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对比两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满意度及对普通外科知识掌握水平。结果观察组学习积极性97.44%(38/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理论考试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外科见习教学中采取基于模拟标准化为框架结合P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理论考试得分及学生对教学满意度。

  • 标签: 模拟标准化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 普通外科见习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以经典T1DM和T2DM糖尿病患者为对照,比较ADM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的可能原因,及自发DK或DKA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共261例,分为T1DM组、T2DM组、ADM组。分析三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发DK或DK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是发生DK或DKA最常见的诱因,其次为停用降糖药物。结论感染及依从性的低下为DK或DKA的重要诱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或更易有自发酮症倾向;此外,脂代谢的紊乱可能是T1ADM中DK或DKA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ADM临床特点与T2DM更为相似。

  • 标签: 自发酮症 特发性1型糖尿病 非典型糖尿病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