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硝酸酯类药物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药学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4例。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均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安慰剂(谷维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均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总体健康等维度得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病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药学价值。

  • 标签: 硝酸酯类药物 心血管病 治疗 药学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与人类皮肤色泽改变相关性的规律性。方法2010年9月~2013年6月,对18例病例取人活体正常皮肤(如下睑松弛术中计划切除皮肤)进行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局部注射,分组不同药物浓度、剂量(补充计量),达到预定剂量后1,手术取下左侧受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作用的和右侧未受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作用的皮肤标本,立即分组冷冻储藏2。待积累一定数量标本后3,对其皮肤色泽进行测定。结果本组共18例患者,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局部注射后会导致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结论目前认为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与人类皮肤色泽改变存在相关性,不仅为相关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改变皮肤色泽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更可以指导日常生活中对相关药物的正确选择。

  • 标签: 人皮肤组织 色泽 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30例)和对照组2(30例)3组,分别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与膦甲酸钠联合、膦甲酸钠、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l有效率73.3%,对照组2有效率46.7%,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 标签: 带状疱疹 膦甲酸钠 复方甘草酸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份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组40例,A组运用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B组于A组的基础上,采用硝酸酯类药物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血压水平均示显优于A组(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在临床上持续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临床治疗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硝酸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HL-60细胞用经典方法不容易培养成树突状细胞(DC),需探索一种有效获取HL-60细胞源性DC的方法,为APL复发及MDR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HL-60细胞株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以GM-CSF、IL-4、TNF-α等共处理,只在实验组加用卡介苗和ATRA。观测细胞形态,检测DC免疫表型、上清夜IL-12水平测定,观察MLR反应。结果使用卡介苗和ATRA后获得了具有较明显树突状突起的细胞,DC表型CD83为(29.46±2.67)%、CD80为(65.23±4.65)%、CD86为(56±3.76)%、HLA-DR为(27.87±3.64)%及CD1d为(30.11±3.92)%,均明显升高(p<0.05),上清液IL-12水平为(182.44±11.96pg/ml),亦明显升高(p<0.05),并具有明显的MLR反应。结论利用ATRA联合卡介苗可以成功地诱导HL-60细胞为成熟DC,其CD1d表达明显增高,推测可能参与NKT细胞激活,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卡介苗 HL-60细胞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等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所收治的52例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在服用全反式维甲酸后的2~14天内并发维甲酸综合征,且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胸腔积水等临床症状;30例患者的WBC>20×109/L,17例患者的WBC<10×109/L;经治疗后,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造成颅内出血,51例患者均治愈,且在全反式维甲酸的持续治疗下均实现完全缓解(CR)。结论在对APL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时,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如维甲酸综合征等并发症,且及时处理,从而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维甲酸综合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氨基甲酸乙酯三种常用动物实验麻醉药对小白鼠的麻醉效果比较分析。方法采购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200只,每只体重约50g,使用市售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氨基甲酸乙酯三种麻醉药对小白鼠分组、分批不同剂量注射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后的各种数据。结果氨基甲酸乙酯,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三种常用动物实验麻醉药对小白鼠的麻醉效果不同。其麻醉致死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对动物实验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采用正确的麻醉剂量是动物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

  • 标签: 动物实验 药物麻醉 小白鼠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全反式维甲酸对细胞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全反式维甲酸浓度增加,Skp2mRNA表达逐渐减少,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子宫内膜癌 Skp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匹多莫德联合膦甲酸钠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研究对象72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治疗,实验组给予匹多莫德联合膦甲酸钠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性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匹多莫德联合膦甲酸钠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进行治疗,复发率低,且治疗效果比阿昔洛韦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匹多莫德 膦甲酸钠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效果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的慢性鼻-鼻窦炎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72名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RSsNP患者,完成治疗与随诊的患者有60名,12名患者退出研究。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普通CRSsNP治疗,对治疗组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剂量罗红霉素片,150mg/d。幼儿剂量罗红霉素片,2.5-5mg/日,一次服用。通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患者进行喷鼻,一天一次。结果通过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治愈率达到70%,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在治疗无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的慢性鼻-鼻窦炎时,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慢性鼻-鼻窦炎 糖皮质激素 罗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口服泛昔洛韦片对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就诊的9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5例。其中,对照组仅口服泛昔洛韦片,实验组采用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口服泛昔洛韦片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经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疗效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口服泛昔洛韦片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使患者疼痛感得以缓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膦甲酸钠氯化钠 泛昔洛韦片 头面部带状疱疹 临床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