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地方卫生力量转换为卫勤保障力量方法,论证军队医院战备抽后动员地方卫生力量进行人员补缺的可行性。方法:调查X省A市,Y省B市第一、二、三、四人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医技科系统医务人员高、中、初级人数与军队医院战备抽后人员需求的比较。结果:两所军队医院分别抽野战医疗所120人,野战医疗队70人,共计190人。X省A市医务人员为2037名,Y省B市医务人员为2083名,两市能被抽调的医务人员总数达到4120人,从中抽调190人补充到被抽的军队医院顶替抽后的人员空缺。结论:动员地方卫生力量,补充到军队医院战备抽后人员补缺,这种抽调模式不影响被抽调地方医院正常医疗工作,是军队医院战备抽后继续完成基地医院保障任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战备抽组 国防动员 地方卫生力量 人员补缺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免疫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2,并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中实验切片制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P<0.05。结论:免疫化染色能够有效提高病理检测的切片质量,使病理诊断的准确度得到提升。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监测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院会诊待未经处理的石蜡切片白片50张,石蜡块20个(10个蜡块曾在免疫化染色中发生脱落),按照常规石蜡切片,然后做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分析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处理的切片后,不管是通过酶消化,还是通过微波处理,均未产生掉片情况的产生,通过免疫化染色后,无非特异性的北京,染色效果和未经任何处理的切片大致相符,而未经过粘胶处理的出现部分或者全部的组织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结论:在免疫化染色中应用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可及时补救可能发生脱落的切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石蜡切片 粘胶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病理检验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每组100人。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采用HE染色法,比较两染色方法优良率和确诊率。结果 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组织切片的优良率为92%,诊断率为97%;对照采用HE染色法后的优良率为85.00%,诊断率为90%。结论 采取免疫化染色方法能够获得更优的切片质量和更高的诊断率,有助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及临床诊断,且在断病理检验中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制片中的质量控制因素对制片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2023年5月份我院的5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和对照患者各25例。对照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制片、质量控制免疫化病理技术制片。对比两制片的良好率。结果:经控制后,对照制片良好率低于观察(P<0.05)。结论:质量控制是提高免疫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免疫化病理技术制片发展和临床检验的基础。

  • 标签: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 制片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实际作用,为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方法:本次将对我院 2015年 7月 ~2016年 9月接收的淋巴肿瘤患者 59例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化技术来检测,对患者实际病况全面分析。结果:经免疫化检查, 57例患者检测成功,成功率为 96.61%, 57例患者中原发性淋巴肿瘤患者为 12例、淋巴肿瘤转移患者 45例、另外 2例患者检测失败。结论:在病理诊断中采用免疫化检查可使转移性肿瘤检测率全面提高,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对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 标签: 免疫组化检查 病理诊断 应用及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使用免疫化染色诊断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断的PTC患者37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根据患者诊断方法不同分成一与二,一采取免疫化标记物联合诊断,二使用光镜诊断,对比两诊断结果。结果:一和二诊断准确率情况,一阳性为97.29%,二阳性为75.67%,(x2=13.256,p=0.012),结果有差异。结论:PTC患者使用免疫化标记物联合诊断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PTC 免疫组化染色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生物学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中的功能差异及其调控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于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收集110例不同健康状态的受试者微生物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状态的关联及其潜在调控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健康与疾病状态下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特定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某些功能基因的活跃程度在疾病状态下呈现明显异常。结论:微生物学在健康维持与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组成和功能的变化可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望为未来的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微生物组学 健康与疾病 功能差异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治疗护理学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40 PICC带管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延续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每组70例。对照采用常规带管出院护理方式,观察采用静脉治疗护理学延续护理,对比两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自我导管护理能力评分。结果 两患者护理后,自我导管护理能力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自我导管护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 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采用延续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预后护理,同时能降低血栓、导管滑脱、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 标签: 静脉治疗护理学组 PICC 带管出院 延续护理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免疫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制作的86例标本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传统制作方式)和实验(免疫化技术),每组43例,对比两切片制作质量以及疾病诊断情况。结果 实验制作质量明显优于参照(P<0.05);实验准确率明显比参照高(P<0.05)。结论 免疫化技术能够提升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质量,并让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提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病理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 制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各60例)。试验按照CNP标准化管理进行护理,对照仅接受传统护理。比较两护士用患者观察量表(NOSIE)得分、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出院时试验与对照NOSIE因子分评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p<O.05)。试验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p<0.01),试验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p<0.01))。结论CNP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精神康复。

  • 标签: 临床路径 精神分裂症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高危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者32名,乳腺良性肿瘤者48名。并采集术后乳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化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免疫化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CK5/6+有22例,准确率45.83%,Ki67+有22例,准确率45.83%,HER-2+有21例,准确率43.75%,EGFR+有16例,准确率33.33%,P16+有18例,准确率37.50%,P63+有17例,准确率35.42%;术后病理确诊的32例乳腺癌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块结合免疫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送检的125例胸腹水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标本进行细胞块结合免疫化检验以及HE染色检验,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125例胸腹水标本中48例疑似含有肿瘤细胞,其中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6例,恶性间皮瘤5例,反应性间皮细胞4例。细胞块结合免疫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为97.92%,HE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92%,细胞块结合免疫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较HE染色检测明显升高(P<0.05)。结论:细胞块结合免疫化诊断胸腹水肿瘤细胞的准确性更高,且有助于明确疾病类型,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水 细胞块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组织浸蜡和烤片的温度、时间对免疫化染色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的46例标本,观察比对两组组织切片浸蜡温度和时间对免疫化染色的影响,以及不同烤片温度和时间下对免疫化染色的影响。结果:在常规情况下,组织浸蜡的温度和时间长短对免疫化染色结果的影响不明显,在烤片温度提高到70-80℃时,烤片时间在3小时以内也同样无明显影响,但随着烤片温度提高,时间增加时会减弱,尤其在80℃的浸蜡温度且超过16小时的组织在免疫化染色表达时,免疫染色强度和阳性率有一定的减弱。结论:免疫化染色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引起抗原丢失,所以切片样本要在短时间内使用固定液固定,避免发生自溶,且烤片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不易过长,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学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