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34岁,G3P0+2,因"停经25,阴道流液3d"于2004年5月4日入院.查体宫高25cm,腹围88cm,窥开阴道,见少许清亮液体,pH值>7,B超示羊水1.4cm,入院诊断为"第3胎0+2产,宫内孕25,活胎,胎膜早破".患者及家属要求放弃保胎,于2004年5月8日引产一死婴.

  • 标签: 米非司酮 治疗 胎盘植入 滋养细胞
  • 简介: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aspirationsyndrome,MAS)是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将排出胎粪吸入气管后引起的以通气障碍为主的严重疾病,是围生儿严重呼吸衰竭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和持续胎儿循环等,病死率为7.0%~15.8%,重症MAS病死率达39.5%,以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多见。机械通气是MAS常采取的临床抢救措施。现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95例重症MA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临床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胎儿宫内窘迫 严重呼吸衰竭
  • 简介:药物单独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口服避孕药、雄激素合成剂、孕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GnRHa)已成功用于临床,并以GnRHa最常用。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但不能治愈该病,且因不良反应多,而限制其长期使用。GnRHa的药物作用暂时,恢复排卵后,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作用 治疗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联合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小剂量雌激素,预防中、重度宫腔黏连(IUA)复发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6月,于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宫腔镜下宫腔黏连分离术(TCRA)治疗的115例中、重度IU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的预防IUA复发措施,将其分为GnRHa组(n=48),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GnRHa联合口服戊酸雌二醇片2mg/d×90d治疗预防IUA复发;对照组(n=67),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戊酸雌二醇片6~9mg/d与黄体酮软胶囊100mg/d,序贯治疗90d预防IUA复发。对所有受试者于TCRA治疗后3个月进行宫腔镜复查,评估2组患者TCRA后预防IUA复发治疗有效率;并于TCRA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后,月经恢复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统计学比较2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的治疗有效率、月经量改善率、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2组IUA患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以及TCRA治疗前月经过少与闭经构成比与中、重度IUA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的治疗有效率为87.5%(42/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4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6,P=0.002)。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的月经量改善率为75.0%(36/48),对照组为67.2%(45/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P=0.364)。2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P=0.204)。(3)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10.4%(5/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18/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 标签: 宫腔黏连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戊酸雌二醇 分离术 复发 治疗效果
  • 简介: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约70%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延长、进行性痛经加重、子宫增大及不孕等。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严重者可影响其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可达到根治该病的目的,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左炔诺孕酮 系统治疗 缓释 宫内 月经周期延长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辅助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价值及治疗指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39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是否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将其分为4组:轻症观察组(n=76,为轻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轻症对照组(n=84,为轻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重症观察组(n=47,为重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及重症对照组(n=32,为重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抗过敏、抗凝及对症处理,血液灌流为辅助治疗。回顾性分析239例HSP患儿病例资料,对2组轻症或2组重症HSP患儿急性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近期疗效指标,以及1年内皮疹复发率及肾脏损害发生率2项远期疗效指标,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就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并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结果(1)重症观察组HSP患儿腹痛及血便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及皮肤紫癜减轻时间[(4.8±0.6)d、(3.0±0.7)d、(3.4±0.8)d],均短于重症对照组[(5.8±0.5)d、(4.2±0.8)d、(4.5±0.7)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99、7.060、6.040,P〈0.001);对2组重症HSP患儿随访1年的皮疹复发率及肾脏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症HSP患儿上述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观察组HSP患儿治疗第7天时,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20.6±15.0)mg/L、(6.6±0.6)mg/L、(8.0±1.0)mg/L、(0.32±0.23)mg/L、(6.9±1.6)mg/L、(9.6±2.9)mg/L],均低于重症对照组[(38.4±10.4)mg/L、(9.0±1.0)mg/L、(10.2±1.7)mg/L、(3.50±1.40)mg/L、(8.3±1.7�

  • 标签: 血液灌注 紫癜 过敏性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肾损伤
  • 简介:乳头皲裂是哺乳妇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为乳头表面皮肤裂口,甚至溃疡出血。由于乳头富含血管、神经,发生乳头皲裂后,婴儿吸吮可致产妇剧烈疼痛而惧怕哺乳,乳汁不能及时排空,最终导致乳腺炎等并发症,影响母婴健康。目前,乳头皲裂治疗方法尚不统一。

  • 标签: 乳头皲裂 治疗方法 维生素AD油 疗效观察 常见并发症 涂擦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自然关闭率及口服布洛芬干预的利弊。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因“早产儿/新生儿肺炎、发绀”入院,生后15h~24d经心脏彩超确诊为PDA的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61,确诊后立即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首剂为10mg/kg,24h,48h后再分别给予5mg/kg;治疗(72~96)h后复查心脏彩超],安慰剂组[n=35,确诊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口服,首剂为1mL/kg,24h,48h后再分别给予0.5mL/kg;(72~96)h后复查心脏彩超。对仍存在PDA的患儿,则按照治疗组方案治疗,(72~96)h后再复查心脏彩超](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彩超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组全部患儿,治疗组足月儿、非症状性PDA儿、不合并其他心脏病患儿、出生72h内确诊为PDA患儿的动脉导管关闭率(分别为88.5%,91.3%,92.9%,89.6%及93.0%)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同类患儿(62.9%,50.0%,68.0%,60.7%及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儿、症状性PDA儿、合并其他心脏病患儿、出生72h后确诊为PDA患儿的动脉导管关闭率(分别为86.8%,78.9%,84.6%及77.8%)分别与安慰剂组的同类患儿(71.4%,50.0%,71.4%及5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早产儿与足月儿、症状性与非症状性PDA患儿、合并其他心脏病与不合并其他心脏病患儿、出生72h内确诊与出生72h后确诊的PDA患儿的动脉导管关闭率组内比

  • 标签: 布洛芬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新生
  • 简介:宫颈糜烂为育龄期妇女高发疾病,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将糜烂面单层柱状上皮破坏、坏死脱落,新生复层鳞状上皮覆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激光、微波(MTC)及LEEP刀为治疗该病常用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各异,疗效及手术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比较了3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探讨治疗宫颈糜烂的最佳方法。

  • 标签: 治疗机制 CO2激光 LEEP刀 宫颈糜烂 疗效比较 微波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措施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比较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对HHHFNC组与NCPAP组早产儿分别采用HHHFNC、NCPAP模式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12.0软件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治疗失败率、再插管率)与安全性指标(鼻损伤、气漏发生率);次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院内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并追踪检索已获取全文的相关参考文献,共计8篇RCT研究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的早产儿为1037例,其中HHHFNC组为518例,NCPAP组为519例。①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指标方面,2组早产儿治疗失败率和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18、0.93,95%CI:0.87~1.59、0.67~1.30,P=0.286、0.687);而安全性指标方面,HHHFNC组鼻损伤与气漏发生率,则均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7、0.24,95%CI:0.11~0.26、0.09~0.63,P<0.001、=0.003)。②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次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早产儿院内死亡率(OR=0.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随机对照试验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拔管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HIFU组(n=30,HIFU治疗),肌瘤剔除组(n=0,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全子宫切除组(n=30,全子宫切除术)。测定并分析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变化(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肌瘤类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HIFU组和肌瘤剔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FSH,LH,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FSH,L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与全子宫切除组术后6个月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治疗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手术 卵巢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分娩的产妇中,经《病史问卷调查表》确诊为产后性功能障碍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的112例患者(年龄为22~40岁)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康复组,n=55)和对照组(n=5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康复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自行行缩运动,每日1~3次。通过《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诊断量化标准及评分表》调查,评估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盆底综合肌力、性活动频度、性高潮、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临床未来需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是指发生于妊娠34孕以前的重度子痫前期。该病发病早、病程进展快,能较早导致孕妇多脏器功能损害,因此严重威胁母儿安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孕妇并发症、延长妊娠时间、改善围生儿预后。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解痉、降压、镇静、促胎肺成熟、适时终止妊娠等。

  • 标签: 重度子痫前期 低分子肝素治疗 早发型 围生儿结局 多脏器功能损害 孕妇并发症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且继续生长和浸润为特点。经血倒流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原因。90%妇女可见此现象,大多数却未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尚有其他因素促使异位内膜病变的种植和生长。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研究 疼痛治疗 复发性疾病 发病原因 经血倒流
  • 简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治疗包括三苯氧胺(TAM)辅助内分泌治疗、术后化疗、去势治疗及激素替代治疗(HRT)等,可导致个体生殖器官,尤其是子宫内膜发生多种病理改变,临床应予以重视。TAM辅助化疗可能引起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甚至闭经,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本研究聚焦女性乳腺癌患者相关术后治疗所致的妇科并发症及其临床监测、干预,包括其避孕、生育及哺乳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化疗 卵巢功能
  • 简介: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10%。由于血管瘤发病率高,可能造成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多种危害,其治疗方法也众多,但均存在一定不足或不良反应,尤其是对部位特殊、类型特殊血管瘤的治疗处理,一直是临床和研究的热点。自从法国医师Leaute-Labreze等于200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上首次介绍普萘洛尔(propranolol,心得安)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后,开创了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先河。本文就血管瘤的治疗及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临床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述评如下。

  • 标签: 治疗方法 普萘洛尔 临床应用 血管瘤 良性肿瘤 心理方面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经干预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本院门诊确诊为GDM的12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对其采取控制血糖的方法包括单纯饮食及运动干预与饮食及运动+胰岛素治疗。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分娩的125例血糖正常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孕妇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分娩孕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的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满意、病情稳定者共计93例(74.4%),妊娠结局良好;其余32例同时采用胰岛素治疗后,30例血糖控制良好,妊娠结局无特殊,另外2例血糖控制不满意孕妇,合并子痫前期,均于35~36孕终止妊娠,在计划终止妊娠前48h行羊膜腔穿刺术了解胎肺成熟情况,并羊膜腔内注入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母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年龄是GDM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GDM患者经饮食及运动和及时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有利于减少围生期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饮食控制 运动 胰岛素 妊娠结局
  • 简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该病发展为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的风险,分别是正常宫颈上皮的20倍和7倍。早期诊断、治疗CIN,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关键。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临床分析 治疗 宫颈浸润癌 宫颈原位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瓣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输卵管性不孕于本院就诊并行官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是否妊娠,将其分为妊娠组(n=43)和未孕组(n=73)。分析术后自然妊娠率,输卵管、盆腔病变程度与妊娠率的关系及术后最佳妊娠时间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妊娠组与未孕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及孕产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16例患者术后随访30个月,共计43例妊娠,妊娠率为37.07%。术后妊娠率与输卵管、盆腔病变严重程度有关,轻、中、重度患者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4.05%(20/37),42.11%(16/38),17.07%(7/41),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7~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及25~30个月的妊娠率分别为13.79%(16/116),12.07%(14/116),8.62Vo(10/116),2.59%(3/116)和0(0/116),术后18个月内妊娠率为93.02%(40/43)。结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术后妊娠率与输卵管、盆腔病变程度相关,病变轻者的术后妊娠率较高。经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后,本组妊娠率患者于术后18个月内的妊娠率较高。

  • 标签: 宫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 输卵管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