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福建沿海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取自晋江龙湖柱样进行了沉积相、粒度、磁化率、有机碳、有机氮等分析,结合加速器。4C测年结果,龙湖形成演化以及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湖形成于约5580cal.a.B.P.,之前为河流相沉积;约5580—850cal.a.B.P.,该区为深灰色粉沙砂质粉沙湖泊相沉积;约850-470cal.a.B.P.,龙湖水位下降,变为沼泽湿地;之后,湖泊水位再次上升,再次形成湖相沉积。各种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自龙湖形成以来,当地气候呈阶段性相对干、湿变化,并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还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太阳辐射长周期变化有关。沼泽湿地形成,反映当地降水进一步减少,而湿地形成年代,可太阳活动、北大西洋冰筏、亚洲季风突发事件对比,说明该沼泽层形成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突发气候事件有关。龙湖沉积记录也表明,气候变冷,福建沿海台风有关降水将减少;反之,全球变暖,福建沿海台风降水将增加。

  • 标签: 福建晋江 龙湖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气候
  • 简介:兴山下奥陶统由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组成。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白云岩,为一套典型台地或沉没台地型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颗粒灰岩在剖面中占绝大多数,其中,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多数生物碎屑灰岩均为亮晶方解石胶结。缅粒砂屑粒度参数和曲线分布特征说明,砂屑和角粒在形成过程中均经历了较强水动力搬运或搅动。早奥陶世从西陵峡组沉积开始到牯牛潭组沉积结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再到浅海陆棚演化。其中,潮坪环境包括云坪、灰坪、灰云坪,而开阔台地环境各种颗粒滩生物礁。环境演化反映了从早到晚海水逐渐加深过程。

  • 标签: 湖北 兴山 早奥陶世 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构造一沉积环境研究是储集体预测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沉积相等分析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滨岸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盖层。

  • 标签: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 简介: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区“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频发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植被覆盖控制。

  • 标签: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 简介: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BP以来环境演化历史;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之下发育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_1古土壤发育时期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1)230kaBP以来磁化率记录可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响应;(2)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_2黄土中,造成L_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磁化率差异;(3)从S_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CaCO_3淀积层构成;(4)S_1古土壤发育时期温度降水量现今江苏泗洪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黄土 古地壤 磁化率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北坝上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包括异化粒)在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组份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在山东青岛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中,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一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拖迹、摄食迹居住迹、四角蛤居住迹、弹涂鱼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拖迹停息迹、扁玉螺爬行迹停息迹、寄居蟹爬行迹、长竹蛏居住迹、虾蛄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底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中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标签: 青岛 日照 潮间带 沉积环境 现代生物遗迹
  • 简介: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统计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岩52.63%)。(2)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 简介: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中侏罗统塔尔尕组33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研究,建立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孢粉植物群。塔尔尕组孢粉植物群以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杉科松杉目的优势包括桫椤科、蚌壳蕨科、紫萁科、海金砂科双扇蕨科真蕨目的次优势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探讨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以及古环境油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中侏罗世晚期气候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型,巴通期气候相对湿润,卡洛夫期气候变干,开始趋于干旱。孢粉植物群生物多样性植物地理分布分带性反映,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具有山峦、河流、湖泊、沼泽、三角洲多样古地理景观。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在巴通期暖热和相对湿润气候条件湖泊沼泽沉积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 标签: 新疆 乌恰 塔里木盆地 中侏罗世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 简介:通过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年代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形成年代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活动强度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于气候由冷转暖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高差,得到T4、T3、T2T1阶地在民乐—大马营断裂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 标签: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 气候变化 祁连山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地理环境、古气候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出现当时地理环境应有很大关系;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其中有多次气候波动降温事件发生;古洪水、古地震自然灾害古蜀文明发展关系很密切;基于成都平原诸多先秦遗址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表明,河流、地貌、气候因素史前聚落变迁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受限于研究材料方法,目前仍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研究成果;自然灾害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古文化演变一些重要节点耦合关系仍不明确;今后还需要加强河流地貌有关聚落环境考古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分析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定量模型化研究史前人地关系也将是未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重要内容。

  • 标签: 全新世 环境考古 人地关系 成都平原
  • 简介: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资料,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旬至10月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西藏改则县热那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藻颗粒灰岩、多种类型鲕粒灰岩、单一类型鲕粒灰岩、球粒泥粒灰岩生物礁灰岩。根据岩石特征及组合类型可划分为5种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礁相,它们共同构成了日于配错组4个有序海侵-海退旋回,整体显现出海侵相序结构。

  • 标签: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 简介:风城组作为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一直是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但因其埋藏深、岩性复杂、全球可对比研究实例少,也一直是研究难点。文中以精细岩性研究为基础,利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SEM、X衍射、TOC含量测定、包裹体测温及地化分析手段,深入分析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地质背景,探讨了碱湖成因形成过程,得出:(1)风城组岩石可细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碱性岩为碱湖标志性岩类,富硅硼纳石岩类火山喷发或热液作用相关;(2)风城组存在5种主要岩石组合类型,从近源区至湖区依次为:河流—冲积平原发育组合类型Ⅴ、滨浅湖环境发育组合类型Ⅲ类型Ⅳ、深湖—半深湖环境发育组合类型Ⅰ类型Ⅱ,其中类型Ⅰ类型Ⅲ为碱湖特有岩石组合,含优质烃源岩;(3)碱湖形成主要受火山活动和气候控制,前者为碱湖形成提供了Na+溶质,后者促进了淡水湖咸化,最终演化成碱湖。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下二叠统风城组 碱湖 岩石类型 岩石组合 成因分析
  • 简介:孔喉特征是储集层研究核心,厘清储集层孔喉在三维空间中展布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文中借助微纳米CT立体成像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川东北飞仙关组残余鲕粒白云岩孔喉特征进行刻画描述,建立了微纳米级孔喉三维空间展布模型,并计算了孔喉半径、形状因子、空间连通性表征参数。此外,结合扫描电镜、压汞曲线传统方法,所建立模型进行了有益探讨补充。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残余鲕粒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晶间缝微裂隙。其中,晶间孔微裂隙为连通喉道,其最小值可达20~30nm。样品重结晶强烈,受重结晶晶体生长及后期压实改造作用影响,喉道堵塞,储集层渗透性差。

  • 标签: 孔喉结构 微纳米CT 数字岩心 空间展布
  • 简介:XYC孔位于钱塘江南岸曹娥江下游地区。在对1717个样品色度、粒度、总有机碳(TOC)测试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该钻孔沉积物色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并结合年代框架讨论该地区环境变化特征。初步结论如下:(1)钻孔沉积物呈现高亮度、较低黄度低红度特征,纵向看,(1)、(2)层色度波动明显,(3)层至(8)层下段色度变化稳定,(8)层上段至(9)层色度波动变化再次增强,呈波动—稳定—再波动特征。(2)亮度值砂含量及TOC含量相关性较好,沉积动力强,砂含量高,亮度值高;TOC含量高,亮度值低。黄度、彩度值TOC含量呈较好负相关,气候状况及海面变化有较好指示意义。(3)色度及其变化过程指示多水或水下沉积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该地区海平面变化以及河流相—潮坪相—浅海相—湖沼相沉积相变化过程:9690—9107calaBP时段,该区以河流沉积为主,水动力变化不稳定,气候偏干,TOC含量较低,亮度高,红黄度低;9107—8613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降低,气候转湿,半咸水贝类生物及毕克卷转虫为主底栖有孔虫出现,表明研究区发生海侵并逐步由低潮坪转为高潮坪环境;8613—7330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最低,气候更湿润,伴有正常盐度异地希望虫少量抱球虫、圆辐虫浮游有孔虫,海面进一步上升,成为浅海环境;7330—5131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升高,海面降低,气候变干,研究区转化为湖沼环境,泥炭发育。

  • 标签: 曹娥江 钱塘江南岸 全新世 色度特征 环境演变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是溶洞岩溶沉积中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一,而且具有一定储集能力,是一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出土遗物最多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测试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Cl-6类离子含量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相似性,且它们含盐量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变化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生存行为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