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双介质储层模型,研究了三种外边界条件及两种内边界条件下的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储层压力和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了其解的结构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统一的通式,找出了储层压力和井底压力间的相互关系,并简要引导了相应的应用。

  • 标签: 油气井 双孔介质储层 压力分布 变流率 LAPLACE空间解 通式
  • 简介: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属低渗透砾岩油藏,生产井油层均进行了多次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改造,致使许多生产井的不稳定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双均质介质径向复合曲线特征。通过现场实例,对此类典型曲线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认识改造油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标签: 百口泉油田 复合油气藏 试井曲线 双孔均质介质
  • 简介:由于水平井井深、水平段长、井眼条件差、井管柱设计不合理等原因,井管柱与完井管柱匹配度低、井时效过长、井管柱下入困难,增加了井控风险和作业成本。针对井困难这一突出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综合考虑井眼情况和完井管柱配置,分析了井扶正器、井管柱底部扶正器组合(BHA)和送入管柱对完井管柱安全入井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考虑井眼情况和完井管柱配置的个性化井优化方案,即加长单扶井,双扶井BHA优化和增加送入管柱加重钻杆数等优化措施,为超深超长裸眼水平井完井管柱的顺利入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超深超长裸眼水平井 通井 完井管柱 影响因素 优化技术
  • 简介:二连油田乌里雅斯太凹陷为低、特低渗砂砾岩油藏,压裂难度大,成功率低.经对以往压裂工艺及压裂难点分析,进行了优化设计,采取了压裂设计与现场实施交叉结合、适时调整,台阶式增加排量,楔型追加破胶剂,强制闭合裂缝,多段加砂,欠顶替技术等针对性措施,使该区块压裂成功率和有效率提高到100%.

  • 标签: 二连探区太39井 砂砾岩油藏 压裂技术 研究 应用 低渗透油气藏
  • 简介:塔里木油田塔中I号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多以裂缝、孔穴、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具有埋藏深(5000-7000m)、温度高(130-170℃)等特点,早期勘探以直井为主,主要寻找大的、高效的"串珠"状地震强反射储层。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完善,有效的"串珠"状地震强反射储层数量逐渐减少,勘探的成功率也随之降低,难度逐渐升高。伴随着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随钻伽马导向技术的不断成熟,水平井钻探越来越多,水平段也越来越长,采用全径裸眼封隔器+压控筛管分段压裂工艺,能够增大水平井的泄流面积,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以塔中XX井为例,对水平井裸眼段进行压裂段数优化,对压裂液体系进行了选择,通过压裂软件对压裂规模进行模拟计算,经现场压裂结果证实,酸压施工后水平井产量明显高于周围直井措施井。

  • 标签: 全通径 压控式筛管 碳酸盐岩储层 水平井 压裂
  • 简介:宝鸡石油机械机厂按照美国哈里伯顿(HQlli—barton)公司全径APR工具系统研制的DC98GY全径压控测试工具,今年五月至十月于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区,在资中钻采工艺研究所和宝鸡厂试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通过了四次下井工业性试验,试验已获得园满成功。试验表明,该工具各种功能可靠,性能稳定,达到了设

  • 标签: 压控 DC98GY 工业性试验 四川石油管理局 钻采工艺 负压射孔
  • 简介:用跨以及地面-井下电阻率层析成像(ERT)、监测深度约650米咸水含水层中二氧化碳(CO2)迁移的可行性调查在Ketzin(德国)附近的CO2SINK实验场地进行。永久性的垂直电阻率排列(VERA)由45根电极组成(15根在注入井Ketzin201内,两口观测井Ktzi200和Ktzi202内各15根),成功地放置在约590-740米(电极距约10米)深度范围的绝缘套管上。该Ketzin的三口井排列成垂直三角形,间距50和100米。第一个合成模拟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注入引起大约200%的电阻率增加(与大部分二氧化碳50%的饱和度相对应),这同实验室的研究比较一致。场地资料的有限差分反演在井之间提供了与储层模拟研究一致的电阻率三维分布。为了扩大跨测量提供的有限观测面积,另外布置了地面-井下测量。从地面到井下的电阻率实验推导出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主要二氧化碳的迁移。第一个跨时延成果指出,Ketzin电极排列设置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足以解决期望的关于该电极排列在特征长度尺寸上的电阻率变化。有可能测量到大的电阻率变化,但是,在当前的地质情况下,用垂直电阻率排列还不能解决二氧化碳羽状流的详细资料。

  • 标签: 电阻率层析成像(ERT) 地电监测 二氧化碳储存 野外数据 埋设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