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正>国际蒙古学联合会(新蒙文缩写OYMCX)是蒙古学家、蒙古学中心、蒙古学协会等团体自愿组合的非官方性国际组织。国际蒙古学联合会鼓励蒙古学研究,主办蒙古学学术活动,为各蒙古学研究中心和蒙古学家的学术活动提供方便和帮助,促进各国学者相互了解和协作。

  • 标签: 蒙古学 联合会 执行委员会 国际组织 学术活动 名誉会员
  • 简介:常设国际阿尔泰学会(PIAC)第41届会议,于1998年7月5日至10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本次会议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非研究所主办。7月5日,参会人员在赫尔辛基市区西约30公里处的麻伊维克(Majvik)饭店注册报到。除了芬兰学者外,中国(含港台)、俄罗斯、波兰、土耳其、捷克、日本、瑞典、瑞士、斯洛伐克、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匈牙利、丹麦、挪威、比利时、塞浦路斯(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呼格吉勒图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力吉图研究员和布和朝

  • 标签: 阿尔泰学 主持人 会议简介 土耳其 契丹小字 蒙古语文献
  • 简介:也许人们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论述有关黑社会的一番话仍记忆犹新,他说:"社会的稳定要保证,如果社会动荡,什么事情也不能做,最后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市委提出在上海跑马场不许搞,陪酒女郎不许搞,赌场不许开,上海不准选美,有的人说我左,其实这是对人民负责。社会风气搞坏了谁也无法收场。这样的事情搞多了,必然会形成黑社会,黑社会的病难治,对党政机关都有腐蚀。上海搞乱了,社会风气不正,即使经济上去了,老百姓也是不满意,对你有意见。要骂娘。"吴邦国书记的话决非空穴来风。被称之为"都市之癌"的黑社会,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个遥远的历史问题,而且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有人不禁担心:黑社会会卷土重来吗如何防治和杜绝黑社会现象的沉渣泛起,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本刊为此特约有关学者就黑社会的起源、历史及根治问题展开笔谈,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容滋生黑社会的土壤存在!决不能让黑社会卷土重来!

  • 标签: 黑社会 黑手党 渗透 社会风气 上海 国际
  • 简介:第34次国际阿尔泰学会议简况国际阿尔泰学会(PIAC)第34次会议,于1991年7月21日至26日在柏林举行。本次会议主席是柏林自由大学突厥学研究所教授巴尔巴拉。凯勒涅尔·亨克勒。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德国、前苏联、波兰、匈牙利、土耳其、日本、英国、以...

  • 标签: 阿尔泰学 莫斯科 土耳其语 主权观念 阿尔泰语系 柏林自由大学
  • 简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离开人世,而有一名国际友人依然健在,她和她的家庭跨越世纪的中国情缘令人感动,她就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伊莎白·柯鲁克。

  • 标签: 国际友人 理县 社会主义建设 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人民 革命斗争
  • 简介:1927年6月,发生了四川军阀屠杀学生的“三·三一”大惨案,当时范希天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他只身流亡到武汉,参加了第二十军的学兵营,当了一名小兵。后来他随营开拔到南昌,并正式进入以贺龙为军长的第二十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跟着撤退的部队,辗转到过潮汕、广州、福建、江西,后来到了南京。

  • 标签: 新闻社 范长江 国际 南昌起义 中学生
  • 简介:常设国际阿尔泰学会(PIAC)第40届会议,于1997年6月2日~7日在美国犹他州普罗沃(Provo)市,由杨伯翰大学(BrishamYoungUniversity)主持召开。中国学者斯钦孟和和王鹏林(香港)参加了会议。此外,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有冈田。宫胁夫妇、斋藤纯男、石井博等四人:俄罗斯学者有阿尔巴托夫、波伊科娃、来采夫夫妇。瓦西里耶夫、杜嘎罗夫;哈萨克斯坦学者肯迪尔拜娃等。东道主美国出席会议的有保罗·海尔(PaulHer)名誉教授及其夫人卡连(Karen)、札奇斯钦名誉教授及其夫人乌云格日勒等。共有4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届会议。6月3日,举行了开幕式。首先由本届会议主席戴维·哈尼(Davi

  • 标签: 阿尔泰学 会议简介 发表论文 语言学 主持人 蒙古语
  • 简介:<正>第32届国际阿尔泰学会议于1989年6月12日至16日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召开。19个国家的92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按在住国分)苏联17名,西德13名,土耳其11名,挪威7名,芬兰6名,匈牙利6名,美国6名,东德4名,波兰4名,瑞典4名,台湾3名,荷兰2名,日本2名,意大利2名,

  • 标签: 阿尔泰学 土耳其语 匈牙利 阿尔泰诸语 奥斯陆 蒙古语
  • 简介:一说来也真有点蹊跷,我从一个学历只有初中一年级的农村孩子,参加革命后竞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字工作,被组织上当作“笔杆子”使用,指派研究国际问题,前后加起来也有三四十年。对于国际问题研究,我倒是真可以谈点缘起和感受。当然,在新中国的体制下,不可能有毫不间断的研究,

  • 标签: 国际问题研究 心得 初中一年级 农村孩子 文字工作 被组织
  • 简介:以往,我国在评论共产国际(1919—1943年)的功过时,普遍沿用毛泽东的论断:“那时第三国际做了许多错事。第三国际前后两段还好,中间有一段不好:列宁在世的时候好,后来季米特洛夫负责的时候也较好。”这个论断不够具体,也未能分析共产国际存在的34年中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国学者根据毛泽东的“三段论”,把共产国际分为“三个时期”:即列宁时期成绩显著;列宁逝世后由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等领导的10年失误较多;从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到解散,在季米特洛夫领导下纠正错误,较有成就。

  • 标签: 共产国际 功过 季米特洛夫 中国 列宁时期 季诺维也夫
  • 简介:<正>1940年6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法国代表被迫接受希特勒“冷酷无情的条款”,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法国败降是法兰西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对此,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曾作过详尽的研究,然而大多是分析法国失败的原因,而对这一事件所

  • 标签: 法国败降 反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 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简介:抗日战争已进行到最后阶段,1945年1月,我被调到金萧支队诸义东县自卫大队(前身为坚勇大队)二中队任政治指导员。在从诸北到义北的途中,大队政委江征帆和我谈起一位反对侵略而投奔新四军的日本兵坂本寅吉。不久,我在大队部里见到了坂本,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标签: 国际主义战士 新四军 抗日战争 侵略 反对 阶段
  • 简介:第35次国际阿尔泰学会会议简况国际阿尔泰学会第35次会议于1992年9月12日至17日在中国台北市召开,来自各国的11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由台湾大学和《联合报》共同主办.《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馆长陈捷先担任会议主席。9月12日下午进行...

  • 标签: 阿尔泰学 俄罗斯科学院 文化研究 萨满教 印第安纳 非语言
  • 简介:  1900年6月17日中国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战争正式爆发.紧接着,慈禧召集"御前会议",下令颁布.一个女人以惊人的胆量,一改昔日软弱无能、投降卖国的形象,不顾国家实力,匆忙向列强发布战争动员令,让人委实难以理解,结果也可想而知.……

  • 标签: 交涉内情 国际交涉 庚子赔款退款
  • 简介:<正>如果把亚细亚的特色用一句话表示,我则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地理的、历史的多元性。”亚细亚的社会和文化不负其各种自然条件,显得异常复杂多样。它们象是十几块各种各样不同色彩的板块拼成的一样,所以,这种色彩纷呈的现象,无论如何,不能用单一性较强的、欧洲诸学问中产生的理论和尺度来论述。更何况用旧时的中国史的标准和时代划分去衡量东洋史无异是一种粗鲁的行为。亚细亚具有许多异质的社会和文化并驾齐驱,仅仅与国际间的交流就值得重视。因此,“东西交流史”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而且,如果它与“南北交流史”配合在一起的话,可以说这是形成当今亚细亚史的最好手段。

  • 标签: 吐谷浑 亚细亚 青海路 史论 西藏 拓跋
  • 简介: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一直是严格保密的.苏联党、政、军、警各自在其中占有何种地位,发挥何种作用,维持何种关系,尤其是苏共中央国际部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更加鲜为人知.有的学者认为:苏共中央国际部掌握着苏联对外政策的决定权,外交部只是执行决定的行政机构.

  • 标签: 国际部苏联 对外政策 苏共中央国际部
  • 简介:中国文化是长期存在没有中断的一种东方文化。在中国强盛的时代,声教文物。远播四方。使四邻国家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我国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主要有陆路与海路两条路线。其中又分为南北两道。由张骞开端而逐渐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海路方面。我国人民很早就同亚非人民经由海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使者就乘船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丝织换取珍珠、琉璃和其他一些奇石异物。

  • 标签: 东方文化 文明交流 使者 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国际
  • 简介: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美籍山西人朱葆瑨,英文名PaochinChu,是国际知名的文史学家,研究中国史的权威。1928年8月5日,朱葆瑨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朱增荫系山西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生,精通蒙文,时任职于平津卫戍司令部交际处。朱葆瑨在1岁时曾随父母赴北京居住。阎锡山、冯玉祥"倒蒋"失败后,朱葆瑨举家返回太原,其父服务于山西高等法院。

  • 标签: 历史系教授 阎锡山 圣迭戈 中国史 进山中学 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