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易经》哲理概论船山的易学,是他学术思想的最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易经》哲学的代表。历代研究《易经》的学者,在汉朝专门注解,建立象数;在宋朝零碎讲解,没有系统;在清代从事考据,讲述图解。船山则排除汉朝的象数,从哲学思想解释全部《易经》和《易传》。成立他的易经哲学。

  • 标签: 宇宙 太极图 王船山 乾坤并建 八卦 哲学思想
  • 简介:《管子·法禁》连续提到严禁臣属违犯法律、欺瞒君主、独断专权、结党营私的18种行为,称为"圣之禁"。"圣之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通过维护君臣"和同"、惩治官员犯罪以实现君威国安;"圣之禁"是约束官吏的行为准则,严厉禁止和打击官员的不忠不义、欺君叛国、勾结拉拢、结党营私、滥用权力、不尽职责等行为;"圣之禁"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法治手段。前提是要有法律制度,关键是要做到"禁必欲止",实现的保证在于君主自身的治国本领。

  • 标签: 圣王之禁 《管子》 法治思想
  • 简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
  • 简介:目前通行的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弼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弼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正>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的思想界、学术界,与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的势力。《明儒学案》说:“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 标签: 湛若水 王守仁 理学思想 陈献章 致良知 心学
  • 简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的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的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的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管子思想倡导的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树楠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对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和认知,在“尊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的内涵。

  • 标签: 王树楠 管子思想 尊王变法 商战攘夷 兴商富国
  • 简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弼评传》童梓数年前,读《中国文化的清流》,即为作者──一晓毅先生的好学深思,锐意求新而一击三叹。今日,他的新作《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杜,1996年2月版)又摆上了我的书案。书名虽日《弼评传》,实际内容则是涵盖着整个...

  • 标签: 荆州学派 王弼 评传 汉魏之际 何晏 魏晋清谈
  • 简介:洛学门人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的关照,从而彰显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的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的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齐闵穷兵黩武而失国。齐襄王利用贤人田单及莒人和齐人对燕军的仇恨及对自己的拥戴,组织力量抗击燕国。复国后,齐襄王没有很好地吸取父辈失国的教训,终未使齐国强盛起来。

  • 标签: 齐闵王 齐襄王 失国 复国 教训
  • 简介:弼易学有三个特点,即条例义理化、形上本体化、具有内在性.朱熹在少年时用数年时间研习立于官学的弼易学,从而受到了弼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弼的太极学说是朱熹太极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 标签: 易学 王弼 朱熹 太极
  • 简介: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申子,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即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申子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即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申子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 标签: 王申子“觉即复” “几学” 知行合一 诚敬
  • 简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病故于魏废帝曹芳嘉平元年(249),在人世上只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弼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人生的脚步却异常坚实;他尽管英年早逝,可在学术上...

  • 标签: 《易》 《老子》 王弼 《周易注》 《老子注》 何晏
  • 简介:<正>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标签: 王守仁 南赣乡约 心学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明中后期
  • 简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学术界认为弼易学扫象阐理,一改两汉象数学派气象。本文对照两汉象数易学的残存著作,重新对弼易学思想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弼用了不少象数易学的注释,有的甚至与象数易学家们的注几乎完全一样,也用了一些象数易学的解经方...

  • 标签: 王弼 易学 象数 卦爻辞 卦气说 阳爻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念孙对于古籍的校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一些具体结论也多有争议.由于70年代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看念孙校勘的成就与局限.

  • 标签: 汉简 《晏子春秋》 王念孙 校勘
  • 简介:《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