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发现的胎儿携带的DMD基因部分重复变异的致病性,为其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例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孕妇分别抽取羊水,提取羊水和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CNV-seq技术检测胎儿DNA,并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验证DMD基因的重复情况。通过数据库及家系验证分析DMD基因重复片段的致病性。结果2例胎儿通过CNV-seq分别检出Xp21.1存在大小为1.38 Mb和0.36 Mb的重复,经MLPA验证分别覆盖DMD基因5′端非编码区的第1~11外显子和3′端非编码区的第64~79外显子。经家系验证,两家系中均有临床表现正常的男性携带相同的DMD基因部分重复变异,结合数据库和家系分析,此2例DMD基因重复变异为多态性变异的可能性大,2例男性胎儿均继续妊娠并足月分娩,随访无DMD基因变异的临床表现。结论CNV-seq技术可以检测出大片段缺失或重复的DMD基因变异,但需结合家系及常规基因检测进一步分析并验证其致病性,特别是包含DMD基因第1或第79外显子的重复变异,以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3岁1个月,半岁时右前臂出现皮肤异色斑片,1岁4个月时皮疹扩展至双侧面颊部、臀部及四肢。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部、臀部及四肢均可见多处棕褐色和灰白色皮肤异色斑片,互不融合,其间可见正常皮肤。躯干与口腔黏膜未见累及。右足第5趾甲增厚。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波动在1.70 × 109/L~9.32 × 109/L。左上肢褐色斑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色素沉着,真皮血管周围少数噬黑素细胞。外周血基因组DNA二代测序示,患儿存在USB1基因第7外显子c.798A>G、第3外显子c.479delT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父母分别存在c.798A>G、c.479delT杂合突变,100例健康对照未见该突变。诊断:皮肤异色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标签: 皮肤疾病,遗传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 皮肤异色 USB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中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DNA突变分析 皮肤表现 基因,TER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脑发育迟缓、蛋白尿的男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的亲代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OCRL基因的变异,并用定量PCR法进行验证。通过变异序列分析和PubMed检索,预测候选变异的致病性。结果患儿曾接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脑发育迟缓,脑部成像显示脑沟裂增宽、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后角旁白质髓鞘化不良等,此外有蛋白尿及双肾弥漫性回声。患儿X染色体OCRL基因第5~16外显子存在重复变异。患儿母亲为该变异的携带者,父亲未携带。结论OCRL基因第5~16外显子重复变异是该患儿的发病原因。由OCRL基因外显子重复所致的眼脑肾综合征尚无文献报道。鉴于眼脑肾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基因检测对于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眼脑肾综合征 OCRL基因 外显子重复 X连锁隐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大陆地区眼皮肤白化病群体的临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因眼皮肤白化病症状就诊的家系共405例,应用目标区域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包包括TYR、OCA2、TYRP1、SLC45A2基因)进行眼皮肤白化病基因变异分析并经Sanger测序验证,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进行小片段缺失或重复分析,总结各亚型变异的规律。结果基因变异总体检出率为79.9%(647/810),变异种类包括错义变异(57.3%,371/647)、移码变异(22.9%,148/647)、无义变异(13.9%,90/647)、剪接区变异(5.6%,36/647)、小片段缺失(0.3%,2/647)。应用本检测方法共检出45个新变异。405例白化病家系中,306例患者携带双等位基因变异(75.6%,306/405),35例患者携带单等位基因变异(8.6%,35/405),64例患者未检出变异(15.8%,64/405)。306例双等位基因变异眼皮肤白化病患者中OCA1为228例(74.5%,228/306)、OCA2为46例(15.0%,46/306)、OCA3为2例(0.7%,2/306)、OCA4为30例(9.8%,30/306)。2例OCA3中国人群病例中,1例为c.1262-4_1262-3insTAGA纯合变异OCA3病例尚未见报道,另一例为既往报道的c.1214C>A(p.T405N)和c.1338delinsCG(p.V447Gfs*19)复合杂合变异OCA3病例。结论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结合MLPA能够有效检出眼皮肤白化病相关基因变异,本研究结果拓展了眼皮肤白化病基因变异谱,同时可为眼皮肤白化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眼皮肤白化病 高通量测序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二代测序(NGS)、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了1例MLPA结果为阴性而NGS提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第19外显子部分区域缺失突变导致的DMD先证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提示,DMD家系产前诊断MLPA结果为阴性时需谨慎,多种方法联合的检测及分析可提高DMD基因罕见突变的检出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