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广州市增城区百花涌为计算实例,采用综合单位线和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采用当量面积(河长)法对上游水库调蓄作用进行概化,分析了水库调蓄作用在城市小河流设计洪水计算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的上游水库下泄洪水与区间洪水直接叠加的方法,当量面积(河长)法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评估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修防技术对洪水灾害防治的影响。首先,概述了河道修防技术的定义、常见类型及特点。其次,分析了洪水灾害的危害与影响,以及现有防治措施的局限性与挑战。接着,对河道修防技术在洪水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河道修防技术在洪水防治中的应用效果。综合研究表明,河道修防技术对于减轻洪水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面临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下,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和管理手段。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工程实施和管理、推进智能防洪技术等建议,以期为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利水电工程 河道修防技术 洪水灾害防治 影响评估
  • 简介:突发自然灾害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在防灾救灾的应对过程中,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作用非常重要,其应急管理机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因其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本文以网络新闻为主要信息来源,分析在洪水、地震、雪灾三个案例中政府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危机认知与应对行为。

  • 标签: 网络新闻 突发自然灾害 应急管理
  • 简介:麻城山丘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发。一段时间内,人们不合理地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境内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失去植被的庇护,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洪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加重了洪水灾害。二十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表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在流域内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截、灌、蓄、排优化配置,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防范减灾效益显著。事实证明,水土保持工作是山丘区防治洪水灾害的根本措施。

  • 标签: 水土保持 防洪减灾 方法措施
  • 简介:摘 要:受台风“杜苏芮”的环流影响,2023年7月底-8月下旬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于2023年上半年建设的台头和邵七堤两处省界入境自动流量监测站,在本次大清河和永定河洪水流量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台头水文自动流量监测站为范例,通过介绍台头水文自动流量监测站的概况,测验方式的选择,浮船式V-ADCP原理介绍,并通过与走航式ADCP在本次洪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数据比测进行分析,为未来水文自动监测站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浮船式V-ADCP  走航式ADCP 流量监测站 对比分析
  • 简介: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
  • 简介: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信息关系研究,模拟了不同水位洪水淹没退化沼泽湿地的过程,得到淹没过程序列图。洪水水面高程与退化沼泽淹没面积的关系表明,在洪水水面高程从50.6m升高至55.1m过程中,淹没面积以3种增长趋势变化,根据这3种趋势所对应的洪水水面高程,将研究区退化沼泽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3种类型。研究区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沼泽的面积分别为0.1km^2、4.32km^2和8.22km^2。该研究结果为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湿地恢复的区域规划与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指标和方法。

  • 标签: 退化沼泽湿地 洪水模拟 DEM 洪河保护区
  • 简介: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4届大会第94议题为“大坝泄洪”,共分为4个专题。本文重点介绍第1专题——“设计洪水与特大洪水标准的评价、修订与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其目的是为国内开展大坝泄洪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文中介绍了各国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提高设计洪水标准正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水文系列资料的延长、水文学与水力学模型的联合应用,促进新的洪水计算模型的研发;考虑气候变化、溃坝、极度干旱条件下的暴雨等特殊条件下的设计洪水计算正在成为一个认真研究的课题。

  • 标签: 特大洪水 设计洪水 洪水标准评价与修订
  • 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对某河流上三座水库的工程特性及结构形式,研究分析在最上游A水库溃坝的情况下,导致下游B水库及C水库相继发生溃坝,对该三座水库溃坝方式进行分析及溃坝洪水分析计算,得到三座水库联溃后下游河道溃坝洪水演进后延程的流量流速、水位、洪峰到达时间及淹没影响,对该河流编制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撑,对相似联溃水库的溃坝洪水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水库 溃坝 HEC-RAS 演进 联溃
  • 简介:朴花城的《洪水前后》和丁玲的《水》都是在两个作家的创作思想转变之际发表的作品,对认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韩两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即都以韩国和中国相似的社会背景为基础而创作的,以自然灾害为题材,并以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下的农民生活状态为主题,所以有研究比较的价值。本文以这两篇小说为中心,女作家在小说中如何表现韩中两国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还有以“洪水”为契机,农民们如何反省,如何展开斗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阐释两篇小说中出现的以描写社会底层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思潮。两篇小说中出现的农民们都因洪水而过着艰难的生活,从而为我们展示当时农村社会的贫困现实,并以洪水为引子,生动刻画了农民们逐渐觉醒、展开斗争的过程。虽然有以上的共同点,但是《洪水前后》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向我们展示当时农民的贫困生活,而丁玲的《水》中通过粮食的匮乏而导致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和农民,向我们展示中国社会的贫困状态。还有《洪水前后》过度强调洪水天灾人祸的要素,而阶级矛盾问题相对比较弱小,但是丁玲的《水》中处于极度困难的农民们和过着安逸生活的地主们相对比,而突出阶级矛盾,这些差异,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两位作家写作手法和对社会现实思考的不同,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底层的悲苦与抗争。

  • 标签: 贫困 母性 毁坏 觉醒 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