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脉CTA且主动脉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脉及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结果(1)降主动脉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脉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脉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P<0.05)。结论主动脉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出血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气囊阻塞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方法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准备行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在造影过程中根据手术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术中及术后完善给予完善的护理。结果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手术成功率100%。结论做好脑血管造影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能使病人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针对缺血性脑卒疾病采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诊断两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20例。分别采用脑灌注诊断方法和血管造影诊断方法,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采用相对诊断方法后其实际的诊断情况,与两组诊断方法对缺血性脑卒疾病诊断的一致性进行评断。结果两组采用相对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疾病采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诊断方法可以清晰、明确、安全的显示出病灶区域与责任动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 CT脑灌注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冠脉造影在冠心痛多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16例有典型冠心病心绞痛而无心电图改变病例。结果16例均有二支以上的血管病变。结论由于心电图的局限性,冠脉造影在多支病变中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脉造影 冠心病 多支血管病变 诊断 心绞痛 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护理和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方法对5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即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52例造影术患者有一例因脑出血死亡其余均获得成功。护理人员熟练的护理技能,像对术后并发症出现原因和临床表现合理的预见性评估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细心监护、精心护理,使得介导成功率显著提高,病人康复速度显著增加。

  • 标签: 造影术 支架植入术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夹闭手术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胸部CT血管造影技术在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经胸部CT血管造影诊断检查证实为肺动脉栓塞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来总结胸部CT血管造影在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中的意义。结果本组2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胸部CT血管造影诊断显示,合计检出病灶累及处172处。其CT征象包括了直接与间接两种征象。结论胸部CT血管造影检测技术对于早期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广泛开展实施。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 胸部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3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收治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按不同护理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明显狭窄,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临床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经DSA检查均明显显示有不同部位血管狭窄,其中10例患者实施支架成型术,1例术中出现短暂血管痉挛,1例在穿刺部位皮下发生血肿。结论脑血管造影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准确的掌握患者临床检查指征,临床检查更安全,更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在接受了集束化护理后的情况,明确此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间接收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共计10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选的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共51例患者,对照组共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出现了睡眠不良、腰背不适、术点出血、下肢栓塞,其发生概率分别是82.00%(41/50)、92.00%(46/50)、22.00%(11/50)、18.00%(9/50),明显高于研究组的患者,研究组患者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差异明显,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应该落实集束化护理干预,由此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关注手术效果的优化,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 集束化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45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进行观察,加强造影前、中、后的护理。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加强护理,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增强模式.方法应用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模式.结果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9个(49/52,94.23%)瘤体表现为典型的增强模式,在增强早期瘤体由周边开始增强并出现小结节状突起,小结节状突起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强度后造影剂增强幅度维持一个短暂的平台期,然后缓慢消退2个瘤体(3.85%)迅速不均匀增强,然后快速消退1个瘤体(1.92%)整体无增强.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滚雪球"样增强模式,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VCS)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VCS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等。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包括;①椎动脉V2、V3段外压性狭窄50例;②椎动脉单纯硬化性狭窄10例;③椎动脉纡曲63例;④椎动脉走行异常8例;⑤椎动脉细小或缺如21例。结论VCS的血管造影表现非常复杂,椎动脉V2、V3段的受压、纡曲是诊断VCS的最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代偿机能,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方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病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腔静脉,下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79例患者分别给予CT脑灌注(CTP)诊断与血管造影(CTA)诊断,分析两种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CTP诊断结果为:感兴趣区的CBF指标和CBV指标均明显低于镜像区(P<0.05),感兴趣区的MTT指标明显高于镜像区(P<0.05);CTA诊断结果为:79例患者中有15例为单纯颈内动脉狭窄,有14例为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均狭窄,有25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有25例为头颈部血管无明显异常;CTP联合CTA诊断结果为:79例患者中有14为无责任血管,有65例为责任血管,责任血管占比明显高于无责任血管占比(P<0.05)。 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CT脑灌注联合血管造影诊断能够有效反映出患者实际病情,有助于判定患者病情程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CT脑灌注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该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3月13日至2014年11月13日期间收治的6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研究,6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都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先让患者进行1毫米重建检查,再让患者进行3毫米重建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法的结果差异性.结果在本次结果中重建厚度为1毫米的CT血管造影检出率大于重建厚度为3毫米的CT血管造影检查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不同的重建厚度所扫描检查出的小钙化斑块以及钙化斑块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重建厚度,提高检出率.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诊断;应用;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3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肺动脉内示低密度充盈缺损,分布于肺动脉主干型5例,左肺动脉型2例,右肺动脉型6例,肺叶动脉型15例,段动脉型14例,亚段动脉型1例。按充盈缺损形态分为中央型7例,附壁型31例,闭塞型5例。三种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可以明确肺栓塞诊断,其中MPR价值最高。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楚的显示肺栓塞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可作为诊断肺栓塞最主要的检查方法和确诊依据。

  • 标签: 肺栓塞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评价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途径行DSA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采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B组采用手法压迫止血,两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相同,比较两组开始活动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①A组止血的成功率为98%(49/50),B组止血的成功率为96%(48/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床上开始活动时间A组为(21.96±1.91)min,B组为(480±1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②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拔鞘反应1例;B组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患者的舒适度A组1例穿刺侧肢体麻木、疼痛,B组33例背痛。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病人不适感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压迫器 止血技术 股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中图分类号R2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21-0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脑动脉瘤42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对照组20例进行头颅CT检查,对研究组22例进行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脑动脉瘤 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