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种光化学疗法,利用聚集于靶细胞内光敏剂在低强度无害可见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氧和氧自由基等活性因子杀死靶细胞。光敏剂可分为卟啉类、叶绿素类、染料类(如酞菁、萘酞菁)等,相比于第一代血卟啉衍生物(HpD),第二代、

  • 标签: 光动力疗法(PDT) 真菌 感染性疾病
  • 简介:鲜红斑痣好发于暴露部位,明显影响外观,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鲜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需要治疗。随着激光医学发展,促进了多种光学疗法在鲜红斑痣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疗法作为日趋成熟新型治疗手段,应用前景较好。现就鲜红斑痣光学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鲜红斑痣 光学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教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 简介:目的:观察含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皮肤屏障 面部皮肤敏感症状 活性钙离子 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 护肤品
  • 简介:背景:在研发新治疗方法时,发现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是一种有前景策略,可针对黑色素瘤增生信号传导途径起作用。Gleeve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黑色素瘤有潜在治疗作用,黑色素瘤常涉及abl、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方法:肿瘤标本来自1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前及Gleevec400mg每132次治疗2周后,用免疫组化法筛查PKT[c-kit,C-abl,abl相关基因(ARG),PDGF受体α(PDGFR-α)和PDGFR-β]表达。同时评价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染色强度。结果:作者在治疗后随访活检标本中发现PKT表达出现选择性缺失,在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R-α和PDGFR-β表达均有最大水平降低。其中1例患者临床反应持久,随访活检显示4个PTKs(即c-abl、ARG、PDGFR-α和PDGFR-β)均为阴性表达。结论:作者研究报道首次证实,在抗酪氨酸激酶治疗中,Gleevec在体内可引起显著PTKs表达选择性降低,提示了抗酪氨酸激酶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潜在作用。

  • 标签: 转移性黑色素瘤 酪氨酸蛋白激酶 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 表达研究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中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CT、UU、NG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与皮纹平行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随机选取45例痤疮瘢痕患者,应用Pixel2940nm激光进行治疗,每月治疗一次,分别在治疗后1周,1月和3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治疗后1周患者皮肤pH值下降(P<0.05),水分降低(P<0.05),油脂增高(P<0.05),pH值与油脂有明显负相关(P<0.01),弹性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变化最明显是紫质(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皱纹、纹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紫外线色素斑减少(P<0.05),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毛孔和棕色斑减少(P<0.05),色素斑和红色区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ixel294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患者皮肤性质改变主要在治疗后1周,表现为皮肤水分减少、油脂增高、紫质减少和毛孔肤质改善,临床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痤疮瘢痕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上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痤疮瘢痕 铒激光 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 皮肤性质 面部分析 定量评价
  • 简介:近年来,在男性性病患者治疗中,部份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消失,各种检验如涂片、培养阴性,但病人仍然自诉有各种类型不适,自觉会阴不适,尿道灼热、灼痛,尿频尿急,下腹胀痛睾丸坠胀,晨起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等。针对这类病人主诉,结合前列腺肛检和化验,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慢性前列腺炎典型表现,据此进行前列腺专科性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 慢性前列腺炎 诊治体会 前列腺注射 男性性病 衣原体
  • 简介:甲银屑病是银屑病常见类型,常引起手指、脚趾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生活及心理负担。因甲生长缓慢、药物难以吸收等原因,传统治疗常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生物制剂优特克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研究越来越多,结果显示优特克单抗治疗效果好、安全性较高。本文就优特克单抗在甲银屑病治疗中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甲银屑病 优特克单抗 生物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男女不育不孕影响,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医院诊治457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457名为观察组,选取353名有正常生育史育龄妇女及其353名配偶为对照组,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生殖道标本中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记录统计女性临床表现,采用CASA计算机辅助系统分析入选男性精子活力。结果:观察组女性解脲支原体感染检测阳性率为50.0%,男性解脲支原体感染检测阳性率为48.3%,显著高于对照组15.6%及13.5%(P〈0.05);观察组男性向前运动精子、总活力及精子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加、腹痛及腰骶痛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对男、女不育不孕等均有明显影响,应加强解脲支原体病原菌及药物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降低不孕不育率。

  • 标签: 解脲支原体感染 男女不育不孕 敏感抗生素 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超薄皮瓣法手术治疗腋臭常见并发症出现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4例腋臭患者行超薄皮瓣法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4例中出现血肿12侧(3.9%)、积液7侧(2.3%),创缘坏死33侧10.7%).表皮坏死43侧(14.0%),切口感染3侧(0.97%),延迟愈合者37侧(12.0%),残留异味13侧(4.2%)。结论腋臭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各相关因素完善治疗方法,精细操作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腋臭 手术 超薄皮瓣法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中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早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9例符合早泄诊断标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独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组(对照组Ⅰ)、中频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对照组Ⅱ)和帕罗西汀联合中频穴位电刺激治疗组(试验组),每组23例,治疗4周,记录各组治疗前后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量表(CIPE-5)评分。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ELT和CIPE-5评分,比较三组积分变化、有效率、药物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1例患者因腹痛、恶心不能耐受,退出试验。三组均可达到延缓IELT、降低CIPE-5评分目的。联合治疗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效果更明显(P〈0.05),有效率方面比较,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中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早泄比单独帕罗西汀药物治疗所取得临床疗效更佳,且能达到减少帕罗西汀用量及药物反应效果。

  • 标签: 帕罗西汀 中频穴位电刺激 早泄
  • 简介:扁平疣是皮肤科门诊较为常见临床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面部,病程相对较长,影响美容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分析自2002年起采用聚肌胞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31例临床资料完整扁平疣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皮损内注射 扁平疣 聚肌胞 疗效观察 常见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白癜风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报告1例同时表现为红斑和皮下结节结节病。患者女,55岁。左眉暗红斑,颞部多发皮下结节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左侧眉弓直径约1cm暗红斑,颞部多发皮下结节,直径0.5~1.5cm,质硬,边缘不规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或皮下脂肪层大量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大部分呈裸结节。诊断:结节病。

  • 标签: 结节病 红斑 皮下结节
  • 简介:9岁女孩,肛周大量疣状赘生物12个月,腿部渗出性皮损3周,既往曾有便秘及反复发作腹痛7年,无家族史。病程中无发热、瘙痒及可触及腹部包块及肿大淋巴结。四肢可见大量渗出性红斑、脓

  • 标签: 肛周尖锐湿疣 皮损 儿童 腹部包块 赘生物 渗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