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之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之调整,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病人选择西医治疗,以求服药方便及见效快结果,但其复发率较高。中医治疗则能起到标本兼治、有效抗复发作用。现结合我院5年来收治消化性溃疡50例病人治疗情况,参阅有关文献及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临床体会 辨证施治 中医药 病人选择 国民经济
  •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切除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近5年来我院就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60例患者。采用超声内镜对病变进行确诊后行内镜消化道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60例患者中食管黏膜下肿物18例(30%),胃黏膜下肿物30例(50%),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物12例(20%)。所有患者都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60例患者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成功54例(90%),6例患者没有切除干净。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穿孔。结论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切除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标签: 内镜 黏膜肿物 黏膜切除 效果分析
  • 简介:继1996年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处理Maastricht共识会议后,欧洲H.pylori研究组(EHPSG)于2000年再次在荷兰Maastricht举行会议,对原先Maastricht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MAASTRICHT 检测 治疗
  • 简介: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超声造影作为新型影像诊断技术,能显著提高对肝脏局灶病变诊断能力及提高肝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癌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重点介绍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治中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研究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对照研究方式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118例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以胃镜下病理组织诊断为标准对胃肠超声检查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胃肠超声对胃十二指肠疾病检出率胃溃疡为7.63%,胃炎为66.10%,十二指肠溃疡为8.47%,十二指肠炎症为5.93%,胃部恶性淋巴瘤为1.69%,胃癌为10.17%;以病理组织检查为标准,三种检查方式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胃肠道超声检查容易受消化道气体及内容物干扰,临床对胃十二指肠疾病检查确诊可采用胃肠道超声联合胃镜检查方式进行,以提高诊断率;②胃肠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确诊首选辅助检查方式。

  • 标签: 胃肠超声造影 胃镜 胃十二指肠疾病 价值 研究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主要因素。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前国内用于诊断慢性肝功能损害血清学检测指标很多,但对其诊断效率进行客观评价研究并不多。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诊断性能指标对常用7项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肝硬化组(n=81)、慢性肝病组(n=43)和健康对照组(n=30)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5’-核苷酸酶(5’-NT)、胆碱酯酶(ChE)等7个生化指标,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观察不同肝病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慢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ALB、ChE显著下降,AST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ALB最高,ChE次之。7项指标中ChE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93.8%和83.7%;诊断准确率ChE最高,达90.3%,ALB次之,为89.5%。结论:临床常规7项生化指标中,ALB和ChE最能反映肝硬化特别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损害程度。

  • 标签: 肝疾病 血清学 评价研究 ROC曲线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背景: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中,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非侵入性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有效途径。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对胃癌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对(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为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OR值为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有应用前景非侵入性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目的观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关系.方法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HBV感染者血清标记物,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结果204例HBV感染者中,血清标记物出现三种组合,组合Ⅰ为HBsAg(+)、HBeAg(+)、抗-HBc(+)104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6.5%;组合Ⅱ为HBsAg(+)、抗-HBe(+)、抗-HBc(+)80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2.5%;组合Ⅲ为HBsAg(+)、抗-HBc(+)20例,血清HBVDNA含量均低于检测低限(<1×103拷贝/毫升).结论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程度,应努力开展此项检测.

  • 标签: 血清标记物 HBV感染 抗-HBC 血清HBV DNA含量 阳性率
  • 简介:为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内镜双重染色 早期 食管癌 诊断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一种病因未明了,未能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症状群,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和反酸等,病程持续4周以上。报据道西方国家FD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19%-41%。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工作快节奏,F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出勤率,我们用B超方法检测43例FD患者之胃液体排空功能,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西沙比利,中药复方,及西沙比利加中药复方治疗,以探讨FD动力障碍及治疗。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胃动力障碍 临床表现 胃液体排空时间 药物毒副作用
  • 简介:1病例介绍病人男,3l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0d,先后2次院外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07—06收住我院内科治疗。1周后病情加重,出现“全腹膜炎、肠梗阻”于2004—07—15转入外科。查体:T39.3℃,P138次/min,BP110/70mmHg。病人呈急性痛苦面容,神差,消瘦,贫血貌。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无移动浊音,肠鸣音弱。血象WBC13.2×10^9/L,N0.832,Hb50g/L,

  • 标签: 急性出血坏死性 小肠炎 腹痛 腹泻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广泛、弥散于各器官组织神经内分泌系统异质性肿瘤。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缺乏特异性,发病率低、术前误诊率高。肝脏原发性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同源性,血清标记物和病理检查无法区分两者,需综合多方面检查排除肝外原发病灶。本文就PHNEN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肿瘤 诊断
  • 简介:溃疡性病变性质不同,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亦不同。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经内镜检查发现直径<1cm胃体溃疡性病变124例,以探讨胃体良恶性溃疡性病变内镜鉴别诊断。

  • 标签: 性病 胃体 溃疡性 经内镜 鉴别诊断 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20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1周后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12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胃肠功能紊乱,80例),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五个部位中,仅基底节、脑叶部位梗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脑卒中昏迷组呕吐发生率(55.9%)、便秘发生率(30.4%)均显著高于非昏迷组且差异显著(P〈0.05),其他胃肠道症状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入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4.3±1.2)分、血糖(11.7±2.2)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入院2周后观察组患者ALB、PA、R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分、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梗死部位、血糖水平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经及时有效非手术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非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确切。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非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 微循环 抗炎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严重狭窄支架植入术支架上移位产生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选择近6年食管严重狭窄(吞咽困难2、3级)行食管支架植入术患者共81例,前期38例采用常规植入方法,作为对照组,后期43例,采用改进"边放边退"方法释放支架,作为实验组;每组每例术后均评价定位效果,有否上移位。所有患者均在胃肠机透视下进行植入支架。结果对照组38例多数出现支架释放后输送器难以退出状况,其中15例出现支架向上移位;实验组4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定位良好,支架释放时未出现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患者术后明显改善了吞咽困难症状。结论对于食管严重狭窄患者植入支架时,采用"边放边退"方法植入支架,能避免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

  • 标签: 食管癌 狭窄 食管支架 移位